收藏 分享(赏)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310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产 业 结 构 调整 背 景 下 高等 教 育 人 才供 给 与 配 置 状 况研 究 苏丽锋 陈建 伟 对 外 经济 贸 易大 学 教育 与 开放 经 济研 究 中心 摘 要: 文章在揭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分析 了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及配置特征。 结果发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比, 中国就业结 构偏离度较大;劳动力市场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学历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学 历结构调 整的速 度快于 市场需求,造成 高等教 育劳动力 市场内 部挤压 式就业困 难; 高等教育学科比例调整速度缓慢,专业

2、结构与岗位技能需求 还存在一定矛盾,引 致结构性就业困难; 大专院校、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占比快速上升, 但毕业生质量有待提高;各产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低,支撑未 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学历人才更是缺口极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地区分布更加 分散,但就业身份集中度较高;职业集中度大于行业集中度,且学历越高就业分布 的集中度也越高。 关键词 : 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 人才供给与配置; 统计分析; 基 金: 教育部决策咨询 研究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高 等教育分类管理与结构调整研究 ”(编号:12JDJC009) 的阶段性成果 A Study on

3、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Supply and Allo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u Lifeng Chen Jianwei Abstract : The paper analyses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supply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al features after revealing the labour market demand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4、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deviation is obvious.The labour market demands for tertiary or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skilled technical personnel are increasing.Although the high-education-gradua

5、tes structures upgrading shows a significant demand-pull feature,the speed of the graduates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faster than that of market demand.This leads to internal squeezing and structural employment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labour market.Also slow adjustment in high education disciplin

6、e proportion,and dispropor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job skill demand cause the structural difficulty in employment.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alike should be improved,although the graduates proportion from these colleges grows faster.The proportion of higher educatio

7、n graduates employed in industries still remains low,and there exists a big shortage of the graduates in the demand from new emergent industries.In recent years,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more dispersed,but with a higher concentration in employment status.Occu

8、pation concent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industry concentration,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higher education. 一、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对人才数量、质量、结 构需求的变化,因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同步,才能提高 人才供给的针对性与配置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 对于深入理 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人才配置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4 个方面:一是从就 业视角分析大学毕

9、业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岳昌君等,2004; 陈成 文、谭日辉,2004;赖德胜等,2008;吴要武、赵泉,2010);二是分析大学生供需数 量、培养缺口及就业能力提高问题(谢作诗、杨克瑞,2007;王霆、曾湘泉,2009; 严鸿雁,2013; 罗谌,2014); 三是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匹 配度出发,从更加微观的视角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问题(曾湘 泉,2004;Jone,2007; 包镕,2008;刘扬,2010); 四是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使用效率 的角度, 着重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处理好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的关系 (林杰、刘国瑞,2015) 。 上述文献

10、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实证分析,定性分析更多地集中于对大学生供给状况 的判断, 实证分析则更多地揭示了影响人才配置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没有详细分 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状况,所使用的指标也相对较少,加上数据时间跨度 短,因而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 首先,既有文献没有清晰地描述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新特征,所以无法使我们从总体上掌握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的社会 基础。其次,高校扩招至今,中国大学生供给的内部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哪些学生供给相对不足,哪些过剩?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不足。第三,高等教育 发展对中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总体影响怎样,未来的变化趋势又会如何,大学 生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出现了

11、哪些新特点?对这些问题缺乏总体的把握与研究。 鉴于此, 本文试图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格 局,尤其是展现劳动力市场 需求的新变化,并从学历、学科和院校类型等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 供给结构的变化,重点讨论高等教育人才的配置特征,从而判断该群体就业过程 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产业结构与 就业结构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 一) 新的产 业结 构与就业 结构 基本形 成 1978 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按三次产 业对GDP 的贡献度

12、从小到大排序,已由原来的第三、第一、 第二产业顺序转变为 第一、第二、第三的新格局。其中,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 1978 年的28.2%降至2014 年的9.2%;第二产业比重 从47.9%降至42.7%,总 体上变化不 大;第三产业比重则从 23.9%提高到48.1%,增幅明显。统计数据显示,1985 年中 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13 年超过了第二产业,从此进入了第三产业比 重最大的发展阶段, 成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对 19782014 年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就业 人口占比从70.5

13、% 下降到 29.5%, 降幅较大,第二产业从 17.3%上升到29.9%, 呈现出稳步增加的变化趋势, 第三产业则从12.2% 上升到40.6%,增加幅度较大。可见,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第 一、二、三产业就业规模递增的新格局。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历来都保持着农业 就业人口比重很高的就业结构特征,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 发展,从事非农就业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高等教育 快速扩张,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 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城镇地区,从事第二、 三产业工作,最终使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 了历史性改变。虽然近年来第二产业就业规模

14、增长缓慢,但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 口的持续减少,2014 年第二产业就业规模已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今后这种格局将 更加明显。 ( 二) 就业结 构偏 离度较大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 一产业最低的基本格局,但在这种相似的结构背后,是否意味着二者一定具有较 高的匹配度?解答这一问题,是厘清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人员配置状况的基本前提,因此,本文测算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偏离度,从数值上判断三次 产业中就业人员 的数量配置是否合理。具体公式为: 当偏离度大于0 时, 产业比重大于就业比重, 该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偏 离度小于0 时,产业比重小

15、于就业比重,该产业中存在隐性失业,应该释放并转移 部分劳动力至其他部门;当偏离度为0 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 因 此,从数值判断,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具体结果如图 1 所示。 图1 显示,中国各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且三次产业间具有明显差异。 第一 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且呈现出缓慢向下偏离0 值的趋势,表明 第一产业就 业比重大于产业比重,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剩余劳动力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压力较 大,并且这一问题在近些年愈加突出。 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 年的1.77 缩小到2014 年的0.43,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则从1978 年

16、的0.96 缩小到2014 年的0.18, 表明第二、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有了较大提高。 然 而,从数值来看,2014 年中国的就业结构偏离度曲线与0 值仍然存在明 显的距离。 而对世界银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 偏离度都很低,其中美国为0.05 和0,欧洲地 区总体为0.04 和0,这 就表明中国目 前就业 结构偏离度较高,未来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第二、 三产业就业人员的 数量明显不足,应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是未来高等教育人才的主要配置方向。 图1 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7、 ( 三) 高等教 育人 才求人倍 率稳 步提高 为了探析就业结构偏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才需求现状,本文基于20012014 年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数据,利用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测算了不同文化 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见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全国总体的就业需求稳中有升,近年来出现了需求明显大于供 给的发展态势,而且对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需求存在差异。具体来看,20012011 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求人倍率从 0.72 和0.66 分别增加到 1.21 和1.14, 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2011 年以后逐渐下降。 表明市场对较低文 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 与此

18、同时,20022014 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群 体的求人倍率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从0.9 增加到 1.12,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也就是说, 相对于中国 高校毕业生供给的迅速 增加,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仍在上升,这就为 中国高等教育加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供了现实支撑。 由图2 可知,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 为2008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求人倍率大幅度下降,到2009 年降至最低。 而随着经济的复苏, 从2010 年开始,大学毕业生的求人倍率逐渐增加,2014 年达 到1.12 的水平

19、。 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劳动力市场对初中及以下、 高中文化程度 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大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但2011 年后出现了市场对 低学历群体需求下降的拐点。可以预 期,未来市场对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需 求将超过低学历群体,因此,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改革是提高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 结构匹配度的重点。 图2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统计数据库。 ( 四) 技术技 能型 人才需求 增加 随着中国第二、 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加上全 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生产与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在生产活 动中对能

20、够懂标准、 用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基于这样的判 断,本文以中国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 为例,进一步观察当前产业结构背景下 的人才需求特征,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体的供需 状况如何?二是按照技术等级划分,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如何?为 此,本文统计了市场需求、 人才供给两个总体指标,市场需求是指对技术等级有明 确要求的企业比重, 人才供给是指具有某种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的求职者比重。 在人才技术等级方面,统计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5 个级 别人才的求人倍率, 分别对应于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结果 如表1 所示

21、。 表1 中国企业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 下载原表 从表1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稳步增加,在 总量上供需基本均衡,但需求略大于供给,不同等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差异 明显,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最大。2009 年,对劳动者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 的企业比重为50.50%,2012 年增加到55.90%, 同期,具有某种技术等级的职业资 格的求职者比重从 47.10%增加到54.70%,人才供需的总体结构比较平稳。 在具体 的人才需求中,企业对 5 个等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且均呈现出 增加的趋势。 其中, 对初级工的需求增加最小,求人倍率仅增加了0.09,

22、 中级工和 高级工分别增加了0.26 和0.24,增加幅度适 中,而技师和高级技师则分别增加了 0.48 和 0.32,达到 2.32 和2.18。 也就是说, 对于这两类人才求职而言,平均至少有2 个岗位对应于 1 个求职者,需求非常大。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的 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 性调整提供了经验理由。 虽然这种需求会通过市场机制逐渐带动教育领域的专业 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但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应该主动做出政策预案,前瞻性 地摸清不 同专业 高层次 技术技能 型人才 的 需求 规律,保 证未来 人才配 置的有效 性, 提高高等教育服

23、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 五) 大学生 就业 难问题尚 未缓 解 在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如 何?本文利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历年 “教育统计数据 ”和相应年份 中国教育报 的数据, 计算了19962015 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及就业情况(见表2)。 表2 1 9 9 62015 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状况 下载原表 总体上看,21 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供给规模迅速增加,但毕业生的初次 就业率不升反降,因而未就业人数明显上 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1996 年以 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从 87 万增加到749 万,增加了7.6 倍。其中 19

24、962001 年基本维持稳定的毕业生规模,但1999 年扩招后,从2002 年有第一届扩招的大专 毕业生走向劳动力市场开始,到 2009 年大学毕业生一直快速增加,然后随着扩招 趋缓,从 2010 年开始,毕业生数量增幅又逐步降低,进入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997 年前,由于中国实行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人才就业政策,统计的初步就 业率高于90%,甚至接近 100%,失业大学生的数量很少。 但 1997 年以后,实行大学 毕业生自 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就业率明显降低。随着 2002 年扩招后第一批大专、 研究生毕业,劳动力市场还来不及应对突然出现的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涌入,就 业率大幅度下降,并在

25、后续年份一直保持在 70%左右的就业率水平。毕业生数量 的增加和就业率的不升反降,直接导致失业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从 2000 年的 不到20 万人骤然增加到 2015 年的217 万人。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与近年来劳动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持续增加的经 验事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解释这一现象。一是目前中国 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学历、 学科等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对人才需 求的增量远不能消化人才供给的增量,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二是考虑地 域、行业、职业、专业知识等因素,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 差距,因而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不高,导

26、致失业问题凸显。 三、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状况,本文从学历、学科和院校类型 3 个角度分析并揭示人才供给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判断这种结构对于各类大学 生群体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 一) 人才供 给的 学历结构 调整 较快 在分析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后可以发现,总体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学 历结构变化明显,大专学历毕业生比例下降, 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毕业生比例上升。 2001 年大专毕业生占比为 65.97%,占所有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一多半, 本科毕业生 占比为31.59%,不到大专生的一半,而研究生占比则仅为 2.44%。从 2002 年开始, 大专毕业生

27、比例逐渐减少,2014 年下降为50.61%, 约占所有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一 半,与此同时,本科生比例逐渐增加到44.52%, 而研究生则上升到4.87%, 增加近1 倍(见图 3)。本科、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占比逐年增加,大专毕业生占比相对下降 的变化特征,符合高等 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学历结构逐步升级的变化规律,也与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致。 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更高学历层 次人才需求更强,所以大学毕业生学历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这一客观需求,表明中 国高等教育的学历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 本科、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快速上涨,势必会对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产生相应冲 击。一方面,虽然

28、高等教育学历结构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更高层次 学历人才的需求,但是,我们认为这一结构调整的速度略快于市场需求的增加速 度,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占比在短短10 年间翻了1 倍,对市场冲击较大,而这 种相对过快的结构调整最终必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难问题。另外,按照 企业雇用大学生过程中的识别和筛选准则,更高学历的毕业生会有更强的信号特 征,在外部特征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即雇主更有可能首先雇用研究生,其次是本 科生,最后才是大专生,因而大专生的就业机会往往受到挤压,造成高等教育劳动 力市场内部挤压式就业困难。 图3 中国大学毕业生学历结构的变化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统计

29、年鉴。 ( 二) 人才供 给的 学科结构 变化 缓慢 从学科分布来看,中国大学毕业生文、 理科比例基本稳定,理科毕业生 占比略有下 降(见表3)。 理科生总体占比从2001 年的54.96% 下降到2014 年的48.85%, 从2011 年开始降至一半以下。其中理科博士毕业生从 2001 年的79.31%下降到 2014 年 的75.11%;硕士生从60.91%下降到56.82%;本科生从60.50%下降到48.54%, 下降 约12 个百分点;大专生则从 45.37%上升到47.52% 。理科毕业生比例普遍下降的 事实说明,近年来,中国 高等教育 的学科结 构正 在发生变 化,文科 生比

30、例逐步提 高, 在本科层次教育中表现尤其明显。 理科学生比例下降, 文科学生比例上升的结构变化特点,是否表明文科生会逐渐 趋于过剩而出现社会普遍关注的文科生就业难问题?事实上,本文的统计结果并 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 由表 3 可知,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展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文、理科专业扩展的明显差异,二者比例结构变化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 公布的数据计算可知,1999 年美国理科生占比为 19.1%,2013 年下 降到15.8%, 其他发达国家的文科生比例也远高于理科生。可见,相比而言,中国 目前的学科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空间,随着中国未来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蓬勃 发展

31、,劳动力市场对懂管理、经济、 法律、行政、语言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知识 的人才需求会快速增加,因此,文科生数量还很不足。 考虑细分专业后,我们认为, 引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在基本的学科比例下专业结构与劳动 力市场岗位的技能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矛盾,所以这种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的,因 而在逐渐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 表3 中国大学毕业生学科结构(理工科学生占比) 下载原表 ( 三) 人才供 给的 院校结构 改变 较大 根据培养院校的类型,大致可以将中国的高等院校划分为本科院校、大专(高职) 院校、 其他民办 高校和独立学院 3 种类型。 根据 中国教

32、育统计年鉴 中普通本、 专科大学毕业生培养院校信息,本文统计了院校结构变化情况(见图 4),结果发 现,与扩招前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培养院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科院校培 养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大专院校、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比例显著上升。 具体来看,2001 年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 72.98%,2014 年下降到39.68%, 大专 院校从2001 年的18.66% 上升到2014 年的42.60%,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从 2001 年的8.36% 提高到2014 年的17.72%。 扩招前本科院 校培养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 而近些年,只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来自本科院校。 与之相

33、对,大专院校、 民办高校 和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占比均增加了 1 倍多。民办院校毕业生占比快速上升, 表明扩招的直接受益者是地方院校和民办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在发展中受益最 多。从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角度来看,由于本科院校通常拥有更为悠 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办学经费相对更加充裕,师资力量相对更强,所以培 养的毕业生质量应该更高,而大专、民办和独立学院则相对较弱。这一结果在一 定程度上回答了人们的经验感受和社会公众的疑惑,即为什么高等教育 发展了,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质量却好像比以前下降了。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更高, 也更容易受雇主们青睐,加上其供给的相对萎缩,可以判断这类院校培

34、养的毕业 生最终不会有很大的就业问题,而大专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却会在就业 中遇到很大困难。 图4 中国大学生培养院校结构的变化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四、高等教育人才配置状况 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转变,是否显著改变了这一群体的就业分 布格局, 抑或他们的就业分布具有哪些新特征,本文从人才配置的角度来观察这 一问题。 ( 一) 高等教 育学 历就业人 口比 例上升 缓慢 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逐步改变着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但这 种影响效果还较为缓慢,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仍很低。 由图5 可知,2001 年大学学历就业人

35、员占比为 5.60%,其中研究生占 0.10%,本科生占1.40%,大专生占4.10%,2014 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的总体占比上升到 15.43%, 其中研究生为0.48%,本科生为5.95%, 大专生为9.00%。 从增长幅度来看, 高等教育学历就业人员占比增加了约 2 倍,其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比重增加幅度较 大,大专生增加 1 倍多。 虽然高等教育人才供给逐步改变了中国的就业人口结构, 而且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就业人口存量而 言,这样的高学历就业人员供给对就业结构转变的作用仍然很小。值得一提的 是,2009 年以后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迅速改变,其原因主要是

36、过去受社会影响而 受教育年限较少的劳动力在 2009 年以后陆续达到退休年龄,逐渐退出劳动力市 场,客观上提高了就业人口中高学历人员的比重。 图5 中国大学毕业生占就业人口比重 下载原图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 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重偏低的事实,本文利用世界银 行数据, 整理并计算了主要发达国家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比重(见表 4)。不难 发现,中国大学学历就业人口比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差距较大。2014 年加 拿大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劳动力人口比重高达 51.5%,英国为40.0%, 法国为 36.5%, 美国为 33.8%, 德国为27.0%,同为金砖国

37、家的俄罗斯,2013 年大专及以上 学历劳动力占比高达 56.30%,远高于中国同期的水平。这就表明,相对于世界主 要国家,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未显著改变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由此可以 判断,目前中国各产业就业人员中,大学生数量仍然偏少,支撑未来新兴产业发展 的高学历人才更是缺口极大。 表4 部分国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劳动力人口比重 下载原表 ( 二) 就业的 地区 、身份集 中度 减小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 但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这可能会吸引他们在更大的市场中寻找工作机会,那

38、么近年来大 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与此同时,他们是否在就业的 身份观念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 下面本文分别从地区和就业身份两个角度来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探讨高等教育人才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程度。为此, 本文计算了2002 和 2011 年大专、本科、研究生在 31 个省份就业的基尼系数, 以及他们就业身份的基尼系数(见图6)。 地区分布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就业分布更 加发散。 整体而言,2002 年有26.40%的大学毕业生优先选择在北京、 广东、 山东 就业。2011 年,排名前 3 位的北京、 上海、 天津共吸引了全国 23.6

39、5% 的大学毕业 生就业, 集中度有所降低。苏丽锋、孟大虎(2011) 研究发现,中国2009 年大学毕 业生地区就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所以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判断 2002 年以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分学历 统计结果表明,20022011 年,大专学历人口就业基尼系数从 0.37 下降到 0.19, 降低近一半,本科生从0.40 下降到0.30,研究 生从0.61 下降到0.56, 降低幅度最 小。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由于高学历群体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日益 加剧,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也逐渐分散,呈现出从研究生、 本科生到大专生分散 程度

40、依次增加的特点。 图6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身份、行业、职业分布 下载原图 注:由于 2011 年以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可比性,所以将比较年份限定 在2011 年以前,通过对20022011 年10 个年份 的比较,能够基本反映各指标变化 的特征趋势。数据来自相应年份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在就业身份方面,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基尼系数较高,主要以雇员身份进入劳动力 市场参与就业,但近年来也呈现出逐步分散的趋势。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设定,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身份主要包括雇员、 雇主、 自营劳动者和家庭帮工 4 种类 型。 统计结果显示,2002 年大专、 本科、 研究生 的就业身份基尼

41、系数均在 0.70.8 之间,表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较高。2011 年,大专毕业生就业身份基尼系数下降 到0.65,本科毕业生下降到0.66,研究生下降到0.71,但从数值看仍然偏高,说明 就业身份集中程度依然较高。事实上,2011 年仍有89.0%的大专毕业生、94.8% 的本科毕业生和97.6% 的研究生作为雇员身份就业,而作为雇主或自营劳动者身 份就业的比例均不到 6.0%。 大学生就业身份高度集中的特征事实,说明中国高学历群体择业形态的局限较大,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 业的政 策导向还有一定差距。 因而,在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较大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机 构应尽快提升对大学

42、生创业教育和指导的水平,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实 现自主创业。 ( 三) 职业分 布集 中度大于 行业 分布集 中度 除了地区和身份外,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 职业倾向,以及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 都值得关注。 因此,本文进一步计算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和职业基尼系数(见 图6)。 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和职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 有所降低,职业分布的集中度大于行业分布, 在行业和职业内部,更高学历毕业生 就业的不均等程度更高。 在行业方面,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有所减小,但研究生的分 布却更加集中。2002 年,大专生就业行业基尼系数为 0.50,2011 年

43、下降为 0.35, 本科生从0.53 下降到 0.44,而研究生则从0.55 上升到了0.62。可见,大专生就 业行业基尼系数下降更快,表明大专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更加离散,而在此期间,研 究生学历人员就业选择的集中度仍在加速提高。与 2002 年相比,2011 年在全部 20 个行业中,吸纳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最多的行业都有明显增加,其中大专生分布 最多的行业有8 个, 依次为:国际组织;公共管理、 社会 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 会工作; 教育;金融业;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 产和供应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本科生分布最多的行业有 6 个,依次为:教育;科 学研

44、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 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 本文的统计分析还发现,随着行业分布数量的增加,大专和 本科生在各行业间分布的比例也明显更加均等,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当前大专 和本科生行业分布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同时,与2002 年相比,2011 年研 究生分布比重较大的行业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金 融业,而且行业间分布比例的集中程度更加明显,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 有研究发现,2009 年制造业是吸引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苏丽锋、孟大 虎,2011), 但本研究发现,2011 年制造业不再是吸引大学生最多

45、的行业。前面的 分析已然表明,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要实现 “ 制造强国” 和“创新大国”的目标,必然离不开高等教育人才在制造业 中的就业支撑。 因而,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特征也反映了目前中 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应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技能培养、 就业指导及劳 动市场制度建设等手段,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选择更加广泛的行业,逐步扭转 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分布集中度明显降低。 具体来看,大专毕业生的基尼系 数减小0.14,本科生减小 0.12,研究生减小 0.08,同样是大专生变化幅度最大。 与2002 年相比,虽

46、然当前大学毕业生仍然主要集中于 “专业技术人员 ”、 “办事 人员和有关人员 ”这两个职业,但从事“单位负责人 ”、“商业、服务业人员 ” 和 “其他 ”职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分布的均等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值得注意 的是,与行业分布特征不同的是,研究生的职业分布基尼系数有所减小,即该群体 职业分布的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 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的相对集中与职业分布的相对分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配置特征表明,研究生更多地选择事业单位就业, 更多地利 用自身 的学历 优势寻找 体制内 工作的 机会,所 以存在 较高的 行业集中 度, 但由于高学历群体在这些行业的过度集中,内部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因而为了进

47、 入这些行业,研究生们在具体职业选择方面显得更加理智,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职 业分散度。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国内外公开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总结了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供 给与配置特征,并得出以下结 论:(1)中国已经进入第一、二、三产业就业规模依 次增加的新阶段,但就业结构偏离度较大,第二、 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 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2)大学毕 业生中, 大专生比例下降,本科和研究生比例上升,学历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需求 拉动特征,但结构调整的速度快于市场需求, 造成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内部挤压 式就业困难。(3)大学毕业生中,文、理科比

48、例基本稳定,引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 难的主要问题不是学科比例失调,而是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岗位的技能需求还 存在一定矛盾。(4) 大专院校、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比例显著上升。 (5) 中国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低,各产业就业人员中大学生数量 仍然偏少,支撑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学历人才缺口极大。 (6)大学毕业生就业的 地区分布更加分散, 但就业身份集中度较高, 虽然行业和职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 有所降低,但职业分布的集中度大于行业分布,学历越高,就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 也越高。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对专业知识

49、和技 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目前就业偏离度较大, 就业人员相对不足,所以高等 教育应 该将第二、 三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作为未来高等教育人才配置的 主要方向,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研究型教育主要着眼于提高国 家产业长期竞争力, 以培养创新型的科研人员为目标;技能型教育则主要着眼于 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以培养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和中低层管理人员为目标。 第二,针对学历结构调整速度过快造成内部挤压式就业困难的问题,应该结合学 科结构调整策略,在总体上缓慢增加文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考虑细分专业的结 构调整, 化解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岗位技能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 要重点关注大专、 民办院校培养质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改善毕业生在地区间的配置状况,打破劳动力市场 的制度性分割,引导更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到西部、到高端人才紧缺的地区就业, 缓解高学历群体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