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矿业大学成教学院 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Z目 录一般部分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 11.1.2 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21.1.3 矿区气候条件 21.1.4 矿区水文情况 21.2 井田地质特征 21.2.1 井田地形、勘探程度、煤系地层概述 21.2.2 井田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动 81.2.3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81.3 煤层特征 101.3.1 可采煤层 101.3.2 煤类 12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2.1 井田境界 132.1.1 设计条件 132.1.3 井田尺寸 142.2 矿井工业储量
2、 142.3 矿井可采储量 152.3.1 各种煤柱损失计算 152.3.2 矿井可采储量 162.3.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2.3.4 井型校核 182.4 井田开拓 192.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92.4.2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92.4.3 主、副井井筒位置的选择 202.4.4 风井位置的选择 202.4.5 工业广场的位置 212.4.6 开拓方案比较 212.4.7 矿井基本巷道 233 采煤方法及带区巷道布置 303.1 煤层地质特征 303.1.1 带区位置 303.1.2 带区煤层特征 313.1.3 水文地质 313.1.4 地质构造 3
3、13.1.5 煤层瓦斯 313.1.6 煤尘和自燃 323.1.7 地表情况 323.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2中国矿业大学成教学院 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Z3.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23.2.2 带区基本参数 323.2.3 带区生产系统 333.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43.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43.3 采煤方法 353.3.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353.3.2 采煤工艺方式 363.3.3 回采工作面参数 363.3.4 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373.3.5 工作面运输方式及运输机械 393.3.6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423.3.7
4、 采空区处理 463.3.8 端头支护 463.3.9 各工艺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463.3.10 工作面设备布置 483.3.11 采煤工艺 483.3.12 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图表 503.3.13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503.4 回采巷道布置 533.4.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33.4.2 回采巷道参数 534 矿井通风 564.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564.1.1 矿井概况 564.1.2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564.1.3 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 564.1.4 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 574.1.5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574.1.6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584.1.7 回采工作
5、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 584.2 带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594.2.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594.2.2 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604.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604.2.4 硐室需风量 614.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624.2.6 矿井总风量 624.2.7 风量分配 624.3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 634.3.1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634.3.2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 634.3.3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644.3.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684.3.5 矿井通风总阻力 69中国矿业大学成教学院 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Z4.3.6 总等积孔 704.4 选择矿井通
6、风设备 704.4.1 选择主要通风机 704.4.2 电动机选型 724.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724.5.1 瓦斯管理措施 724.5.2 煤尘的防治 724.5.3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734.5.4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73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745.1 矿井安全技术概况 745.1.1 瓦斯煤尘发火及突水情况 745.1.2 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 755.1.3 防治粉尘注水设计 815.2 矿井灾害事故的处理计划 845.2.1 处理重大灾害事故的组织措施 845.2.2 灾区人员的自救措施 865.2.3 瓦斯(一氧化碳) 、煤尘、火灾的处理计划 875.3 矿井灾害事故预防措施 885.3.1 可能发生各类事故的原因和地点: 885.3.2 矿井灾害事故的预防计划 895.3.3 预防瓦斯事故的措施 905.3.4 预防煤尘事故的措施 915.3.5 预防火灾事故的措施 925.3.6 预防水灾事故的措施 925.3.7 预防冒顶事故的措施 935.3.8 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 945.3.9 预防一氧化碳事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