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28318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 第 11课 游 褒 禅 山 记 第 12课 阿 房 宫 赋 第 13课 黄 州 新 建 小 竹 楼 记 第 14课 滕 王 阁 序第 11 课 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质疑一、从课本中积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深思慎取”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 “深思” ,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 。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善于质疑;他的人生,奋斗执着;他的为政,无畏无悔。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

2、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审慎质疑”与“治国齐家”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二、从历史中积累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来,青年学生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 。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三、从名言中积累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3、方以智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作者简介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作品: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临川先生文

4、集 。二、背景回放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 ,译为古代男子美称,后多用于男子的表字二、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于这种情况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5、物以相之古义:到达,到了地方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三、一词多义1道Error!2文Error!3观Error!4得Error!5其Error!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正确地指称、说明(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1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流

6、传的文字4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2)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2形容词作名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2)常在于险远 险阻偏僻的地方(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错误传布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判断)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4此余之所得也 (“也”表判断)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有

7、碑仆道 (“仆”后省略介词“于”)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随”后省略代词“之”)3然力足以至焉 (“焉”后省略“而不至”)(三)状语后置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明 大 意 本文通过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褒禅山的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主张。理 脉 络 阅读游褒禅山记 ,回答后面的问题。1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在文

8、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前后照应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险以远,则至者少C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解析:选 C C 项,与叙述文字“其文漫灭”相照应的应该是“古书之不存” ,而不是“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说明白”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9、险远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 BC D解析:选 C 是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因对事物深入观察与思索,才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为后面的议论而张本;说明游后洞的人少,属于记游后洞的经过;说明作者自己游洞出来后的“后悔”心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三句都不属于“所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人,死后又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

10、,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解析:选 A A 项,文本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始”为“开始” “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而与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创作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理性色彩, 游褒禅山

11、记一文正具备了这一特点。B王安石感叹做学问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为“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文章揭示了“志” “力” “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力”与“物”是客观条件,“志”是主观因素,起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 “无讥”。D这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一节展开,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二节展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解析:选 D D 项,应是第三节紧承第二节,第四节承接第一节。褒 禅 山 亦 谓 之 华 山 , 唐 浮 图 慧 褒 始 舍 于 其 址 ,褒 禅 山 也 叫 作 华

12、 山 , 唐 代 和 尚 慧 褒 开 始 在 山 麓 筑 舍 定 居 ,而 卒 葬 之 , 以 故 其 后 名 之 曰死 后 葬 在 这 里 , 因 为 这 个 缘 故 , 从 那 以 后 人 们 称 这 座 山 为“褒 禅 ”。 今 所 谓 慧 空 禅 院 者 , 褒 之“褒 禅 ”。 现 在 人 们 所 说 的 慧 空 禅 院 , 就 是 慧 褒 的 弟 子 在 慧庐 冢 也 。褒 墓 旁 盖 的 屋 舍 。唐 代 的 一 位 僧 人 。 舍 : 筑 舍 定 居 。 址 : 建 筑 物 等 的 基 础 。 这 里 指 僧 人 。 卒 葬 之 : 死 后 葬 在 那 里 。 以 故 : 因

13、此 , 因 为 这 个 缘 故 。 名 : 名 词 用 作 动词 , 命 名 , 称 。 所 谓 : 所 说 的 。 庐 冢 zhn : 也 作 “庐 墓 ”, 古 时 为 了 表 示 孝 顺 父 母 或 尊 敬 师 长 , 在 他 们 死 后 的 服 丧 期 间 , 为 守 护 坟 墓 而 盖 的距 其 院 东 五 里 ,距 离 那 禅 院 东 边 五 里 ,所 谓 华 山 洞 者 ,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是 人 们 所 说 的 华 山 洞 , 因 为 它 在 华 山 的 南 面 而 这 样 称 呼 它 。距 洞 百 余 步 , 有 碑 仆 道 , 其 文距 离 山 洞

14、 一 百 多 步 , 有 一 块 石 碑 倒 在 路 旁 , 那 上 面 的 碑 文 已漫 灭 , 独 其 为 文 犹 可 识 , 曰 “花 山 ”。经 模 糊 不 清 , 只 有 它 上 面 残 存 的 字 还 可 以 辨 认 , 是 “花 山 ”。今 言 “华 ” 如 “华 实 ”之 “华 ”者 , 盖 音 谬 也 。现 在 把 “华 ”念 作 “华 实 ”的 “华 ”, 原 来 是 读 音 错 了 。南 宋 王 象 先 舆 地 纪 胜 中 写 作 “华 山 洞 ”, 看 正 文 下 句 , 应 作 华 阳 洞 。 乃 : 表 判 断 , 有 “为 ”“是 ”的 意 思 。 阳 : 山 南

15、 为 阳 , 山 北 为 阴 ; 水 南 岸 为阴 , 水 北 岸 为 阳 。 仆 : 向 前 跌 倒 。 其 文 漫 灭 : 碑 文 因 受 磨 损 、 侵 蚀 而 变 得 模 糊 不 清 。 文 , 指 碑 文 。 下 文 “独 其 为 文 ”的 “文 ”指 碑 上 残 存 的其 下 平 旷 , 有 泉 侧 出 , 而 记 游华 山 洞 下 边 平 坦 空 旷 , 有 泉 水 从 旁 边 涌 出 , 题 字 记 游者 甚 众 , 所 谓 前 洞 也 。 由 山 以 上 五 六 里 ,的 人 很 多 , 这 是 人 们 所 说 的 “前 洞 ”。 顺 山 而 上 走 五 六 里 ,有 穴 窈

16、 然 , 入 之 甚 寒 , 问 其 深 , 则有 个 洞 穴 幽 暗 深 远 , 走 进 洞 穴 十 分 寒 冷 , 问 它 的 深 度 , 就 是其 好 游 者 不 能 穷 也 , 谓 之 后 洞 。 余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 人 也 不 能 走 到 尽 头 , 人 们 叫 它 “后 洞 ”。 我与 四 人 拥 火 以 入 , 入 之 愈 深 , 其 进 愈 难 ,和 同 游 的 四 个 人 拿 着 火 把 走 进 去 , 进 洞 越 深 , 前 进 越 困 难 ,而 其 见 愈 奇 。 有 怠 而 欲 出 者 ,然 而 见 到 的 景 象 也 越 奇 特 。 有 松 劲 懈 怠 想

17、要 退 出 去 的 伙 伴 ,曰 : “不 出 , 火 且 尽 。 ”说 : “如 果 不 出 去 , 火 把 将 要 烧 完 。 ”遂 与 之于 是 跟 他 们俱 出 。 盖 余 所 至 , 比 好 游一 起 退 出 洞 来 。 大 约 我 走 到 的 地 方 , 比 起 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者 尚 不 能 十 一 , 然 视 其 左 右 , 来 而人 来 说 , 还 不 到 十 分 之 一 , 然 而 看 那 左 右 的 洞 壁 , 来 到 这 里记 之 者 已 少 。题 字 记 游 的 已 经 很 少 了 。盖 其 又 深 , 则 其 至 又 加 少 矣 。 方 是大 概 洞 更

18、深 , 那 么 到 达 那 里 的 人 就 更 少 了 。 当 决 定 从 洞 中时 , 余 之 力 尚 足 以 入 , 火 尚 足 以退 出 来 的 时 候 , 我 的 体 力 还 足 够 继 续 前 进 , 火 把 还 足 够 继 续明 也 。 既 其 出 , 则 或 咎 其 欲 出 者 ,照 明 。 我 们 已 经 出 洞 了 , 便 有 人 责 怪 那 要 求 退 出 来 的 人 ,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我 也 后 悔 自 己 跟 从 他 们 , 以 致 不 能 尽 情 享 受 那 游 览 的 乐 趣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 古 人 之

19、 观 于 天 地 、 山 川 、对 于 这 种 情 况 , 我 有 感 慨 了 。 古 人 们 观 察 天 地 、 山 川 、草 木 、 虫 鱼 、 鸟 兽 , 往 往 有 得 , 以 其 求 思草 木 、 虫 鱼 、 鸟 兽 的 时 候 , 往 往 有 心 得 , 因 为 他 们 探 究 、 思 考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得 非 常 深 入 而 且 无 处 不 在 啊 。夫 夷 以 近 , 则 游地 方 平 坦 , 并 且 路 程 近 , 那 么 到 达 那者 众 ; 险 以 远 , 则 至 者 少 。里 的 人 就 多 ; 地 势 险 峻 并 且 路 程 远 , 那 么 到 达 那

20、里 的 人 就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 瑰 怪 、 非 常 之 观 , 常 在 于但 世 上 的 奇 妙 雄 伟 、 珍 贵 奇 特 、 不 同 寻 常 的 景 象 , 常 常 在 那险 远 ,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险 阻 僻 远 的 地 方 , 并 且 是 人 很 少 到 的 地 方 , 故 非 有 志所 以 , 没 有 志 向者 不 能 至 也 。 有 志 矣 , 不 随 以 止 也 , 然的 人 是 不 能 到 达 的 。 有 了 志 向 , 也 不 随 从 别 人 而 中 止 , 然 而力 不 足 者 , 亦 不 能 至 也 。 有 志 与 力 , 而 又 不力 量 不

21、 足 的 人 , 也 不 能 到 达 。 有 了 志 向 和 力 量 , 而 且 又 不随 以 怠 , 至 于 幽 暗 昏 惑 而 无随 从 别 人 而 松 懈 , 到 了 那 幽 深 昏 暗 、 叫 人 迷 乱 的 地 方 , 却 没 有物 以 相 之 , 亦 不 能 至 也 。 然 力 足 以 至 焉 ,外 物 来 辅 助 他 , 也 不 能 到 达 。 但 是 力 量 足 够 到 达 那 里 , 结 果于 人 为 可 讥 , 而 在 己 为却 没 有 到 达 , 在 别 人 看 来 是 可 以 嘲 笑 的 , 但 在 自 己 看 来 也 是有 悔 ; 尽 吾 志 也 而 不 能 至 者

22、, 可 以 无有 所 遗 憾 的 ; 尽 了 自 己 的 努 力 却 不 能 到 达 的 人 , 就 可 以 没 有悔 矣 ,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 此 余 之 所 得 也 。遗 憾 了 , 难 道 谁 还 会 讥 笑 他 吗 ? 这 就 是 我 这 次 游 山 的 心 得 。迷 惑 。 相 xin : 帮 助 。 力 足 以 至 焉 : 下 面 省 去 “而 不 至 ”之 类 的 话 。 意 思 是 力 量 足 以 到 达 那 里 却 没 有 到 达 。 焉 : 代 词 , 那 里 。 于 人 为 可余 于 仆 碑 , 又 以 悲 夫 古 书 之我 对 于 那 倒 在 地 上 的 石

23、碑 , 又 因 此 叹 惜 那 古 代 书 籍 的不 存 , 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失 传 , 后 代 人 弄 错 了 它 流 传 的 文 字 , 而 没 有 人 能 够 说 明 白 的者 , 何 可 胜 道 也 哉 ! 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事 情 , 哪 能 说 得 完 呢 ! 这 就 是 今 天 治 学 的 人 不 可 以 不 深 入思 而 慎 取 之 也 。思 考 、 谨 慎 地 选 取 的 缘 故 了 。四 人 者 , 庐 陵 萧 君 圭 君 玉 , 长 乐 王 回同 游 的 四 个 人 : 庐 陵 人 萧 君 圭 , 字 君 玉 ; 长 乐 人 王

24、回 ,深 父 , 余 弟 安 国 平 父 , 安 上 纯 父 。 至 和 元 年 七字 深 父 ; 我 的 弟 弟 安 国 , 字 平 父 ; 安 上 , 字 纯 父 。 至 和 元 年 七月 某 日 , 临 川 王 某 记 。月 某 日 , 临 川 人 王 某 记 。长 乐 : 现 在 福 建 长 乐 。 王 回 深 父 f : 王 回 , 字 深 父 , 北 宋 理 学 家 。 “父 ” 通 “甫 ”, 下 文 “平 父 ”“纯 父 ”的 “父 ”同 。 安 国 平 父 : 王 安 国 , 字 平 父 。 安国 、 安 上 都 是 王 安 石 的 弟 弟 。 安 上 纯 父 : 王 安 上

25、 , 字 纯 父 。 至 和 : 宋 仁 宗 的 年 号 。 王 某 : 王 安 石 。 古 人 作 文 起 稿 , 写 到 自 己 的 名 字 , 往 往 只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62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哲理,给人以启发。文章前面记游,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2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

26、,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考点对接 辨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的动词用作名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中时常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我们先来了解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我们知道,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这

27、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考 题 印 证 (四川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

28、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 ,秘书丞刘恕为外纪 ,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 礼 春秋 ,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

29、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知:知道B造诣益邃 邃:精深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D勒为一书 勒:汇编解析:选 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 项,联系语境可以看出“向”是动词“崇尚” ,那么“知”就应该是动词,故应该为“知识方面” ,因此该项错误。B 项, “益”修饰“邃” ,且作“造诣”的谓语,联系“深邃”等词语可推断出邃为“精深”之义,正确。C项, “赀”可联系“敛赀财以送其行”句,推断 C 项正确。D 项, “勒”原为“镌刻” ,此处引

30、申为“编纂、汇编” 。此题难度较大,要多借助语境来判断。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

31、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德祐初年,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任金履祥,他推辞没有就任。宋朝快要改朝换代了,他居住的地方盗贼蜂起,金履祥就隐居在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真诚恳切不知疲倦,尤其在道义上特别执着。有个

32、老朋友的儿子因事犯罪,母子被官府发配成了奴隶,十年不能互通信息,金履祥倾尽钱财营救他们,终于将他们赎出来,家人团聚;那人的儿子后来富贵显达了,金履样始终没有说起这件事,见面(只是)问候辛苦罢了。金履祥曾经说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 ,秘书丞刘恕为他写了外纪 ,来记述前朝的旧事,不从经书上探求,却相信百家的学说,这和圣人的看法是相违背的,不值得流传、相信。于是(履祥)就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 礼记 春秋 ,采用旧史诸子的观点,用表梳理年代大事,从唐尧开始,到资治通鉴的前面,收集汇编为一本书,名字叫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技 法

33、 汇 总 如何准确判断动词用作名词1从句法关系看,一个句子中经常是一个动词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那么,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又出现了第二个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第二个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从动词的位置看,当某一动词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 “之”等词语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即判断该动词活用作了名词。如:“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的“见”处在了句子的主语的位置,前面又受“其”的修饰,则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一)王安石

34、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佳作赏析作者在原文基础上,大胆改写,推陈出新,赋予原人物新的思维、新的言行,围绕着再游褒禅山一事,揭示中的遗憾。他不想过多责备他人,却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二)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 ”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

35、愈难,越感觉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前行。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内摸索前进。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好猫腰前行。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细细观赏: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

36、,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还有一块石头,更像长啸的骏马,鲜活欲奔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嘘叹不已。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三)了“态度决定一切”的主题。另外作者还巧妙引用彭端淑为学中的名句,并借鉴了他的结尾技法,画龙点睛,令人回味深思。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做事

37、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时间:40 分钟 分值:56 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全都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穷尽,走到尽头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辅助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叹惜解析:选 A A 项,漫:模糊。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选 D A 项,动词, “在”的意思/副词,于是,就;B 项,连词,而且/表转折,却;C 项,助词,无义/代词,指自己;D

38、项,均为介词, “因为”的意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 C A 项, “所以”表“的缘故” ;B 项, “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C 项,“所谓” , “所说的” ,与现代汉语同;D 项, “至于”是“到”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 A A 项,形容词, “奇特” ;B 项,名词作状语,

39、“从旁边” ;C 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D 项,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5下列各句中,与示例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示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然力足以至焉解析:选 C C 项与示例的句式都是判断句。A 项,状语后置句,现代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 ;B 项,省略句, “随”后省略“之” 。D 项,省略句, “焉”后省略“而不至”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分)译文:

40、(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 分)译文: 参考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且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二、阅读理解专练(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游桂林诸山记(清)袁枚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 后即于于 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

41、,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多 学 一 点 1 “余寓太守署中”中的“寓” ,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居住。2 “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中的“于于”的意思是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焉”解释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 “如七穹龟团伏地上”在句式上省略了介词“于” ,为状语后置句。可译为(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4 “以横石牵挂为栋梁”中的“牵挂”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牵拉、勾连。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

42、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 ,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 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

43、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注 晡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窅(yo)渺:深远广袤。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败的肉。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5 “率类是矣”中的“率”应解释为大概。6 “改险为平”中的“险”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解释为险要的地方。7 “但欠啼耳”中的“但”解释为只是。8 “突然而起”中的“突然”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高耸的样子。9 “下足喻其多且怪也”中的“喻”解释为比喻。10 “得毋西粤

44、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中的“得毋乎?”是固定句式。本句可译为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11 “虑其忘,故咏以诗”中的“虑”解释为担心。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达到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 俾:使C吁,其危哉 危:高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省:明白解析:选 C C 项,危:危险。8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B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

45、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C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D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解析:选 A “时候”一般充当句首状语,其后往往为逗号,据此排除 B、D 两项;据前面“如”语境,可知是将自然景观“附会”为某些事物形象, “附会”间不可断开,故 C项不正确。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B作者抓住桂

46、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传达的理趣是相同的。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解析:选 C C 项,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弄明白” ,这与苏轼传达的理趣不同。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5 分)译文: (2)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5 分)译文: 参考答案:(1)世上

47、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2)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参考译文: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署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画中一样。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达栖霞寺。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的感觉。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列有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单子给我看,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