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值):是每升水样中所含有的大肠菌群的数目,以个L 计。11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12 水环境容量: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最大允许的污染负荷量,又称水体纳污能力。14 稳定塘:是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15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也属于污水自然处理范畴,就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
2、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净化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16 湿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投放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而且生长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植物的沼泽地上,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联合作用下,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22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MLSS: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23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液体浓度 MLVSS:本项指标所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24 污泥容积指数 SVI 简称“污泥指数”:本项指标的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 30min 静沉后
3、,每 g 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 mL 计。25 污泥沉降比 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 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26 污泥龄: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即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因之又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间” ,即:27 BOD污泥负荷(Ns):所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d)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28 容积负荷(Nv)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1 天)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BOD)物量。29 活性污泥
4、:污水通气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由大量微生物群体构成的易于沉淀的絮凝体。是由多种好氧微生物、某些兼性或厌氧微生物以及废水中的固体物质、胶体等交织在一起的呈黄褐色絮体。29 活性污泥法:是采取人工措施,创造适宜条件,强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加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30 生物膜法的实质:是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31 生物膜:附着生长在固体状材料表面的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膜状生物聚集体。32 生物滤池:是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法。氧垂曲线:污水排水水体后
5、,DO 曲线呈悬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当耗氧速率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下降趋势;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为溶解氧曲线最低点,即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当耗氧速率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上升趋势氧垂曲线方程的工程意义:(1)用于分析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以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流的有机物的最大限量。 (2)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即氧垂点位置以及到达时间,以此制定河流水体防护措施。()cVXd水处理技术的分类: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悬浮状态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能完成一级处理要求。BOD 一般可以去除 30%左右。(格栅,沉砂池,初沉池)二
6、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状态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即 BOD、COD 物质) ,去除率达 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生化处理)三级处理:在一级二级处理后,进一步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磷和氮等可溶性无机物。氧化沟有哪些特点在构造方面的特征: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进水装置简单。在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流态上介于完全混合和推流之间,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聚凝作用,将其分为富氧区和缺氧区,可以进行硝化反硝化,取得脱氮效应。在工艺方面的特征:可考虑不设初沉池,有机性悬浮物在氧化沟内能达到较好的好氧稳定程度;可考虑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省去回流装置;BOD 负荷低,对水温水质水
7、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龄高,污泥产率低阐述 SBR 工艺的运行工序与功能及工艺特点此工艺又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和待机五个工序组成。功能分别是:1 流入工序起到调节池作用,是反应器水质水量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2 反应工序进行曝气,是反应器连续进行 BOD 去除,硝化,反硝化。3 沉淀工序 停止曝气,相当于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静止沉淀使泥水分离,沉淀效果良好。4 排放工序 排放处理后的上清液,残留一部分活性污泥 作为种泥。5 待机工序 反应器处于停滞状态,等待下一个操作周期。工艺特点:工艺简单,反应推动力大,效率高,沉淀效果好,污泥 不膨胀,可以在单一反应器内实现脱氮除磷,易于实现自动化,应用
8、于中小型企业水厂7.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 N,P 等营养元素物质的富集, 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8. 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是在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 CO2和 H2O 所消耗的氧量.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水温 20 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10. BOD5:20 培养 5 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 mg/L 为单位) ,记为BOD5。11.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
9、综合指标。12. 总需氧量(TOD):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水中有机物除有机碳外,另有 H、S、N 等元素) 。13.悬浮物 (SS):指把水样用滤纸过滤后,被滤纸截留的残渣在一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后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14.溶解氧 ():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浓度5.赤潮/赤潮: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系列,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 ,在海洋则称为“赤潮” 。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
10、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9.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固 废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2、危险废物:是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被国家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3、城市生活垃圾: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
11、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1.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2.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 酸雨: PH 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12、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 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4. 可吸入颗粒物(P 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 的颗粒物5.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6. 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 SO2 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 悬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
13、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 SO2 气体大得多。7.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8.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 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9. 温度层结:用坐标图表示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
14、曲线,简称温度层结。递减层结、中性层结、等温层结、逆温。10.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11. 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1)辐射逆温(较常见) (2)下沉逆温(3)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5)锋面逆温。12. 辐射逆温:由于大气是直接吸收从地面来的辐射能,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表的影响越大,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在夜间也随之降温,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下降得不如近地层空气快,因此,使近地层气温形成上高下低的逆温层,这种因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现象叫辐射逆温。13. 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14. 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形成的逆温。15. 锋面逆温:冷暖空气团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形成锋面。在锋面附近出现的逆温。16. 城市热岛环流: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