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醉学专业优秀论文 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胃肠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关键词: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术后镇痛 胃肠手术摘要: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
2、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 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和阿托品 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
3、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4、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 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
5、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
6、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正文内容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 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例。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
8、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
9、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10、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
11、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
12、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
13、(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
14、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5、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
16、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
17、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18、,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
19、: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20、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
21、,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
22、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
23、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24、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
25、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
26、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
27、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
28、,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29、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
30、(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
31、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
32、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
33、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
34、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35、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36、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
37、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
38、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39、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
40、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4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
42、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
43、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
44、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3 组术毕时均静注负荷剂量芬太尼 50g 后再连接 PCIA 泵。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 2
45、 mL/h,单次按压剂量量 05 mL,锁定时间为 15min。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 2、4、8、12 和 24 h的各项指标:1)静息时(静卧 15 min 后)和咳嗽时(连续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记录 24 h 镇痛泵按压次数;3)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无患者由于镇痛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中断镇痛治疗。 2术后各时相点的 VAS 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后疼痛加剧,但 VAS 评分与同时相点静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术后 24
46、 h 内中位按压次数 A 组 13 次,B 组 9 次,C 组 11 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h 内 C 组患者恶心、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A、B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A 组有 2 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而三组患者均无异常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 PCIA,结果显示虽然芬太尼用药量显著减少,但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相比镇痛效果相当,并发症明显少于单独应用芬太尼组;在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抑制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显著减少 PCIA 中芬太尼的用量,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加而导致的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提高
47、了术后镇痛质量。相对于单独应用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胃肠外科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相同,但能够有效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的: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用药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由于芬太尼起效快,镇痛效应强,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但其也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起效迅速,而且经静脉注射,其消化道的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其他药品。本研究主要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胃肠外科术后能否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在气管
48、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90 例(包括 26 例胃癌根治,24 例结肠癌根治,18 例胃空肠吻合,22例肠切除) ,男 52 例,女 38 例,年龄 18-75 岁,体重 45-81kg。有以下情况者除外: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有哮喘病史者,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正在使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者,哺乳及妊娠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30 例。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 ,无创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 10 mg 和阿托品05 mg,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003004 mg/kg,丙泊酚 12 mg/kg,芬太尼 24g/kg,维库溴铵 01 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泵入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并持续吸入异氟烷,术中不再追加芬太尼。术毕均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 5 mg。术毕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 A、B、C3 组,每组 30 例。A 组: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B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10 mg+09氯化钠溶液至 100 mL;C 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 0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