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723433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1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

2、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26段关于

3、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

4、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

5、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

6、的要求)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7、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

8、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

9、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_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

10、?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11、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12、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

13、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

14、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

15、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

16、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

17、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

18、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

19、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

20、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

21、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

22、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

23、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

24、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

25、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26、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

27、,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

28、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

29、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30、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

31、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

32、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

33、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

34、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3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

36、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

37、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为什么说“它盛放,含

38、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

39、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 10 月 ,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

40、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 ,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

41、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

42、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 ,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

43、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中语文鲁教版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春七年级语文教案】 春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