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 开 展 “化 学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保 障宜城第四高中化学教研组 蔡春亭 (湖北 襄阳 441400)教学评价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化学研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理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确保“化学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一、在评价目的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化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少数尖子,评价实际上成为一种终结性的甄别选拔过程。新的课程评价观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2、因此,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那种简单地给学生排名次等做法,应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全面化学素养的提高。二、在评价过程中,由注重结论转变为了强调过程 化学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一个个专题来展开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化学素养,而不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学习结果。那种用书面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所得所失,针对学习的结果打上一个分数,特别是几个学生合作的探究项目,就用总分除以人数,得出个人所得分,这是极其荒唐的不负责的错误行为。因此,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
3、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三、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性”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的,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新的化学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二是要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
4、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的结果“强加于”评价对象。四、在评价的标准上,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评价标准是实施评价的首要前提和条件,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成员参照”,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作为评价的参照,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时,要最大限度地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自我参照”就是“个体标准”,它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具有个体性、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潜能。五、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化学实践活动。如果 采用单一的“量化评定”的方式,不但不能反映综合性学习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时,要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评定,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通过综合评定,既要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已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