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初探吴江市高级中学 王学峰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教学的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教学改进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有助于使实验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更贴金新课程的理念。作者简介:1999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教于吴江市高级中学,担任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原由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实验在中学化课堂上往往是名存实亡,甚至教材中的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也
2、被改为了教师的口述实验。此,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改演示实验为互动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然而我们都知道: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过的。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自己做一次。对于一些仪器简单、操作安全、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去做、去看、去思考。例如,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用来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所以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 1 的硫酸、硝酸和氨一节有关浓硫酸性质中,没有编排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我们在进行浓硫酸性质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温故知新、加深认识,
3、可以特意安排由学生演示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先将蔗糖用少量水润湿,再与浓硫酸反应?这一步的实验原理是什么?二者反应后,为什么变成疏松多孔的炭,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学生通过亲手做演示实验从中领会到:先将蔗糖润湿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正是利用浓硫酸吸水时放出的热来促使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有黑色物质生成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反应后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放出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产生的气体并能使生成的炭变得疏松。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
4、历和体验获得结果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做演示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养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二、下放实验设计权,增加学生探究的机会传统教学中,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的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必须的用品,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用品动手操作,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原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有选择的将一部分实验设计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化学实验小组,同一实验组的学生在课前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由老师审定;老师主要审核实验是否安全,实
5、验能否取得成功,交由学生去尝试。老师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出一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准备,然后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实验演示,演示后老师再对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等作适当的点评。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例如,学生学习了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中之一是:NaOH 溶液与 AlCl3溶液都是无色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将两者区分开呢?这就涉及到了物质鉴别的内容,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四位同学一组,课后回去讨论方法并设计可行的实验加以验证。另人吃惊的是,第
6、二天学生带来的方案多达二十几种:有采用顺反滴加试剂的;有用酸碱指示剂的;有用MgCl2溶液的;有用 CuSO4溶液的;有用 NaHCO3的;甚至有直接观察试剂瓶塞的。许多方法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通过筛选,由四组同学分别演示了他们设计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但学生在这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增加学生创新的机会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已经知道的现象,尽管能够再现知识,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无益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亲自体验通过实验探索规律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氨气性质教学时,往往是先讲述氨气的溶解性,然后再用喷泉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在观察到喷泉的兴奋中接受了“极易溶于水”的事实,而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却是不到位的。如果能改变一下教学的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结合物理知识以及广场上真实喷泉的原理,使学生明白,喷泉的形成都是由于压强差引起的。然后通过分析烧瓶中气压下降的原因,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接下来,提出问题:假若将氨气换成
8、氯气,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应如何改进?并鼓励学生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学生认为用水与氯气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结果用水与氯气进行喷泉实验的学生都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氯气不能做成喷泉实验,找寻出氯气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的原因,并明白到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成功的原理。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新课程的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科学探究”和“实验”之中。由于教学资源和化学实验资源等条件所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还是以演示为主,但我国现行的
9、是大班制教学模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若按以往的演示实验方法,要想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整个实验过程是很难的,为了改良演示实验效果,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很多老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了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利用实物投影仪把演示实验的过程投影在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看到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做实验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为学生亲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由于是在烧杯或培养皿中操作,所以边上和后排的学生几乎就看不到反应的过程和现象,而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浮、游、熔、响、红”的现象全班同学都一目了
10、然。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教材中的一些现象实验由于受到现实设备、环境的限制,往往现象不够明显,比较费时,或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因此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些实验进行改造,使实验条件更简单,实验现象更明显,增强实验的效果,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新课程必修 2 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节的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该实验不足之处在于:向装有甲烷的试管中,快速加入 0.5gKMnO4和 1mL
11、 浓盐酸时,甲烷很容易丢失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针对此情况,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向 2 支盛有 0.5gKMnO4的试管(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 ,分别加入1mL 浓盐酸,然后分别通入甲烷,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照射下,等待片刻,观察现象(改进的装置如图示) 。在进行演示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改有什么优点?事实上,改进后的实验能有效地防止甲烷丢失;装置半密闭,既有利于观察,又可以防止有毒气体外逸。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创新并不是特殊才能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则可促使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