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编行政单位会计实务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并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目前,我国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体系。二、会计的职能会计具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种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的是会计在对经济过程
2、的控制和观念 (结果)的总结方面研发挥的作用。会计核算是指会计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的工作过程。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对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的过程。合法性,是指会计确认经济业务事项或生成会计资料的程序必须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性,是指会计计量、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是实际发生或按规定生成的会计资料,避免会计资料因人为因素的失真;准确性,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会计数据之间应当吻合;完整性,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和提供的各种会计资料应当齐全。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
3、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没有会计监督,就无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明确会计主体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二是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原则和要求;三是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会计主体并不等同于法律主
4、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正常地进行下去。明确持续经营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会计核算以单位持续正常的业务活动为前提,可以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入确认提供了基础。(三)会计分期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采用公历日期。我国预算法第十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12 月 31 日止。明确会计期间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界定了
5、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会计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相关会计核算原则奠定了理论与实务基础。(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法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核算。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该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预算法第十一条规定:预算收人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明确货币计量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确认了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为各项会
6、计核算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奉础。(五)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资金实际收付的时间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计量基础。收付实现制要求,凡是在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由于计量基础存在可选择性,不同的计量基础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假设比作为一般核算原则更为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基础。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为正确核算经营收入和成本,也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计量基础。但是,采用两种计量基础的核算内容必须划分清楚,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
7、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进行确认。凡是在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郡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四、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它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对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结果。客观性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
8、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约有关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错误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二)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经济决策。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预算管理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即使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
9、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也毫无价值。(三)可比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可比,即单位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旦选定了某种会计核算方法,在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使其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保持连贯性。会计信息要求纵向可比可以对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会计信启、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单位的预算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横向可比,即单位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而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则是
10、不同单位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会计信息要求横向可比,可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四)及时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有关方面及时做出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因此,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讲求时效,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三是及时传递报告会计信息。(五)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明晰性 (也称可理解性),要求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当简明、易懂,数字记录和文字说明
11、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来龙去脉,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六)专款专用要求凡是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专款专用是指对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并单独核算反映。(七)实际成本要求实际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八)重要性要求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会计核算应当全面、准确地反映单位资金使用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那些对预算管理
12、和经济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九)配比要求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配比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十)限制性要求限制性资金是指提取的修购基金、积
13、累的发展基金、捐赠的留本基金、拨入的学生贷款基金和各种专款拨款等。事业单位的出资者并不要求投资回报或资金回收,但往往要求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因此,限制性资金的存在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节 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 一、会计要素会计对象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也称为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所反映的资金运动,属于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设计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进行严格的定义,能够为会计核算奠定
14、坚实的基础。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部分。(一)资产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行政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暂付及应收款项、库存材料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对外投资是指事
15、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二)负债负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行政单位负债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主要包括纳人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 (指按国家规定由行政机关百接收缴的部分)、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
16、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资金。暂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事业单位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借入款项包括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各种应缴款项包括按财政部门规定应缴预算的资金、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上级单位规定应上缴的款项。(三)净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固定基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分别核算。事业单位
17、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等。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等。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四)收入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行政单位收入包括拨人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基建拨款等。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
18、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汁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收取的各种收入,以及其他来源形成的收入。基建拨款是指财政部门给行政事业单位拨入的基本建设资金。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建拨款等。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
19、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缴纳的各项收入。事业单位取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处理。(五)支出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行政单位的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经常性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专项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
20、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是指事业单位用非财政预算资金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二、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反映
21、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有事业支出明细表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的项目应按 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对于用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列示。基建投资表是反映投入、借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会计报表可以采用前
22、后期对比方式编列。上期项目分类和内容与本期不一致的,应当将上期数按本期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整,必要时需加以说明。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认真审核所属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汇总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做的解释,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事项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原则(一)行政单位的概念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
23、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各级党政和人民团体。行政单位是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其人员实行公务员体制管理,经费、工资福利等全部由政府拨付。行政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单位是国家组织活动的载体。因此,行政单位的一切活动必须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体现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作
24、为行政单位整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作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体体现和延伸的财务规章制度,2.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既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从经费来源上讲,行政单位的经费来自于国家税收,只能用于为纳税人管理及服务所必需的消耗,这就要求行政单位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厉行节约,严禁奢侈浪费,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行政单位的性质上说,行政单位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行为对各方面都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3.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行政单位的性质决定了行政单位的
25、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行政单位对财力的需求和财政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行政经费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应当抑制其支出过快增长速度,以节约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为了合理使用行政经费,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行政单位应按照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区分主次先后,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保证行政单位重点支出,兼顾一般支出,压缩非必需的开支。4.注重资金使用效益虽然行政单位取得的财政资金是无偿的,支出不求资金回报,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益,只是讲究资金使用效益的方法不是成本考核、盈亏计算,而是定员定额、严格的预算管理等方式。(三)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1
26、.合理编制行政单位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障行政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行政单位预算是行政单位顺利行使其职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行政单位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重点保证、兼顾一般的原则编制单位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单位预算一经批准,要严格执行,并采取各种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必要开支,节约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保障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转。2.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是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行政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因
27、此,行政单位必须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和概括,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编报财务报告。同时,充分运用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做出客观的总结和评价,以指导单位的财务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3.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既是行政单位开展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行政单位得到贯彻落实的可靠保障。因此,行政单位必须依据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便在具体财务工作中做到有章可
28、循,实现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同时,行政单位根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各种财务管理手段,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全面、系统地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4.加强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行政单位的资产是行政单位顺利行使其职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在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特别是近些年来,某些行政单位违反国家政策,利用单位资产盲目进行经营活动,造成了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使行政单位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此外,在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中,配置固定资产的随意性比较大,浪费比较严重。因此,行政单位要
29、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5.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是指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行政单位、财务关系上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由于这些单位与行政财务关系密切,为了加强对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通过行政财务了解、掌握这些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向这些单位传达、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其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方面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督促这些单位健全内部管理办法,使其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6.加强对非独立核算机关后勤服务部
30、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机关后勤部门是指由行政机关领导的,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提供服务的单位。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服务工作带有很强的供给制、福利性、“小而全”和封闭式等特点,普遍缺乏核算意识,人、财、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支出规模过大,加重了行政单位的支出负担。因此,必须对其实行内部核算办法,以强化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核算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财政开支。实行内部核算办法,是指行政单位对机关后勤服务单位要正确计算和考核费用消耗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内部结算方式,合理分担费用。着重点是加强内部核算。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特点行政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
31、的专业会计。它与企业会计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主体是行政单位。行政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各级党政和人民团体。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企业会计的主体是各类生产经营性组织,获取利润是这些组织的经营目的。2.会计客体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取得、使用和结果。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监督的对象是国家预算资金取得、使用和结果所引起的经济业务活动。行政单位收支核算必须服从预算管理的要求。企业会计核算监督的对象是资金的筹集、运用、退出和盈亏状况。3.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原因:一是行政单位资
32、金的流入和流出时间与现金的收付时间基本一致,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准确,会计核算的结果与实际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时间偏差不大;二是国家预算是以当年预计的现金流人量和流出量作为编制基础,行政单位资金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可提供与国家预算相一致的会计信息,便于反映预算的执行结果;三是行政单位资金的流转过程中,各方关心的是行政单位收到的资金能否正好满足其执行行政职能所需支出的资金,或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否达到平衡。企业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4.行政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是为获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行政单位收入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不需要付出代价,因此不进行成本核算。但是,应对各项支出的发生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和
33、监督,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的安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会计需要核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所消耗的价值,正确计算盈亏。5.资金的运动是单向的。行政单位以拨款方式从财政部门取得经费来源,不需要偿还;办理公务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支出,不求资金回报,呈单向运动状态。企业资金运动是循环状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金增值。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原则(一)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信息、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气象、水利、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
34、公证、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其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也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3.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1)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2)必须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3)必须以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为准则。(4)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单位的预算必
35、须包括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不得遗漏。(5)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单位的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必须依据充分确定的资料,按批准部门认可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得来,不允许估算,(6)统一性原则。预算编制必须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和规定的收支标准、程序进行计算编制。(7)年度性原则。要求各事业单位的预算必须按财政年度进行编制。(8)讲政治的原则。事业单位的预算要体现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2.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收人来源合法,不得利用掌握的行政权力,在实施行政审批、审核时出现的强制服务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代其他部门收取各种费用,损害政府形象,事业单位的支出,既要保证开展业务活动的需要,又要遵守财政制
36、度规定,减少经费。压缩各项不必要支出,对于减少财政压力更有实际意义。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编制支出计划或预算的方式,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资金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5.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会计应当反映监督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促进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反映监督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反映监督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情况,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
37、单位对其预算资金以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它与行政单位会计相比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其主要特点在于:1.会计核算的资金类型不同。行政单位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提供,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支出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既有财政预算拨款,又有上级主管单位补助,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还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2.会计核算的业务内容有差异。行政单位全部活动围绕工作职责进行,业务单一,会计核算也简单。事业单位可以执行政府授权的职责,可以开展必要的有偿服务,还可以开办经济实体,进行对外投资。所以,经济业务事项内容较多,会计核算比较
38、复杂。3.事业单位一般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 4.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可以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资金支出体现的是公共性和公益性,不计算支出成本。第二章 预算管理第一节 预算会计 一、预算会计的概念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办理国库业务过程中设立的国库会计、税务部门在办理税款征解过程中设立的收入征解会计以及建设单位会计等,在执
39、行总预算会计过程中,均承担一定的预算会计业务,也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及各类事业单位。2.预算会计的客体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活动收支过程和结果。3.预算会计是一种独立、系统的专业会计。但是与企业会计采用相同的会计理论基础、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它与企业会计共同组成了我国完整的会计体系。二、财政总预算会计(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其执行机构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机关。其核算对象是各级政府总预算
40、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是由国家预算体制和预算执行内容所决定的。我国预算分为中央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五级预算。与此相适应,每一级政府预算都要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核算内容:1.核算预算收入。各级总预算会计对本级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和报解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对于预算收入的退库要严格把关,保证国家预算的执行。2.核算预算支出。预算支出是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
41、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各级政府预算支出是维护本级预算所辖用款单位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财力保证,各级总预算会计必须严格履行拨款、支出的各项手续,认真核算拨款、支出的列报支出情况,加强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核算预算资金的调拨。预算资金调拨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地方上下级财政不同级次调拨资金、平衡各级预算收支、落实预算体制的一种手段.4.核算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各级政府财政机关管理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总预算会计要按时核算财政机关按规定设置或取得的专用基金,正确反映专用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5.核算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货币资金是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
42、性存款、有价证券等。财政机关往来款项是指各级总预算执行过程申发生的结算资金,包括在途资金、暂存暂付款项、上下级往来款项等。各级总预算会计应当加强对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核算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6.年终清理结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应当全面进行年终清理结算,具体包括: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清理本年预算应收应支、清理往来款项、组织征收机关和国库进行年度对账、清理核对当年拨款支出、进行年终财政结算。总预算会进行年终清理结算之后,即可办理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工作一般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三个环节。7.编制会计报表。各级总预算会计应按规定定期编制财政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
43、表、预算收支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等。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预算收入明细表、预算支出明细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四)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总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相比,有以下特点:1.总预算会计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预算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2.总预算会计核算国家的预算收支情况,不进行成本核算和计算损益。但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应逐步开展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评价工作。3.总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符合 预算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代表大会、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预算
44、管理和财政决策方面的需要,总预算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为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4.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收支确认原则。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对因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而形成的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各级总预算会计按规定对个别事项实行权责发生制账务处理。三、行政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编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本单位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 “报账制”,作为
45、报销单位管理。四、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以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不分预算级次。国家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全额拨款、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从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情况看,具有行政辅助职能的事业单位、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将采用全额拨款管理方式;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企业化管理方式。五、预算会计的特点作为两大会计体系之一的预算会计,其特点是指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主要区别。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在核算对象、任务和业务性质等方面存有不同特点。1.适用范围不同。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行政
46、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对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所以又称为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企业会计又称为营利性组织会计。2.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不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会计对非营利活动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对营利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企业会计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3.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47、和利润。除会计要素数量不同外,即使会计要素名称相同,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4.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企业会计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会计核算原则、内容及方法具有特殊性。在预算会计中,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的资金,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预算会计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不仅与企业会计有很大差异,而且政府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之间也有很大差别。第二节 部门预算管理 一、行政单位预算管理1.行政单位预算是行政单位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
48、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2.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按照经费领拨关系和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1)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领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行政单位,为主管预算单位。(2)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报领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行政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3)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一级预算单位报领经费,没有下级拨款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各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报领、核拨经费,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一级预算单位报告。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期拨款(或国库集中收付),超支不补,结余
49、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 (预算外资金收人和其他收入)支出应当全部纳人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行政单位预算编报和审批程序一般应采用 “二上”、“二下”方法确定:(1)“一上”,行政单位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收支增减因素,提出收支概算,逐级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2)“一下”,财政部门审核单位预算,按照统一的支出标准和年度预算确定各行政单位预算指标。(3)“二上”,行政单位根据分配的单位预算指标正式编制年度预算,并逐级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4)“二下”,财政部门正式批复行政单位预算。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行政单位年度预算执行中,财政部门核定的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逐级报送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审批。非拨款收入部分发生变化,需要相应调整支出的,由行政单位自行调整并报送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备案,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复决算时审核确认。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1.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2.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标准根据事业特点、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