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经济学专业优秀论文 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关键词:技术创新 就业效应 制度安排摘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2、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
3、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
4、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
5、,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
6、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7、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正文内容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
8、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
9、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
10、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
11、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
12、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
13、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14、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
15、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
16、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
17、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
18、,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
19、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
20、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
21、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
22、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
23、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
24、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
25、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
26、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
27、、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
28、、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
29、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
30、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
31、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
32、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
33、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34、,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
35、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
36、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
37、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
38、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
39、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
40、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
41、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
42、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
43、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
44、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失业的产生是由于宏观经济萧条造成的(凯恩斯失业)(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
45、观点并没有涵盖失业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也不足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失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要充分理解当今的失业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国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尽量减少由于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主题,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对经济学中有关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涵盖了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对各学派
46、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从而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研究。 微观企业层面上,在 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创新与就业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具体说明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观产业层面上,借鉴 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一个产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将改变该产业的最优
47、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实际工资既定条件下产业技术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与名义工资既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凯恩斯短期均衡的影响; 宏观国家层面上,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就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在我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过程创新的劳动力节省效应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因此,投资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对技术性失业的一种补偿方式,相反,投资甚至有可能强化了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
48、应。因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过扩大投资解决失业的理论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且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正相关。至此,关于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乐观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实证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鼓励产品创新和新产品扩散的技术政策,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建议应远比传统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更加有效。最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和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贡献,需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更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支撑。本文阐明了制度安排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论依据
49、来源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失败的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前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考虑到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综观全文,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拓宽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充分结合,以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的结果,以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来,有关失业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业),如高工资和刚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CEPR,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