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 登高课文原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
2、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
3、,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清作(zu)客霜鬓(bn)浊(zhu)酒 3.词语注解渚:水中的小洲。落木:落叶。 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
4、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
5、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6、。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
7、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8、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
10、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原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
11、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教学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一)关于田园诗 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
1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
13、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创作背景 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
14、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
15、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 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 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
16、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 二、作家作品 1.苏辙介绍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
17、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2.苏辙评价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
18、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 3.作品评价 (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
19、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 败的现实。 (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
20、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
21、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4.后人评价 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
22、尚也已。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三、内容详解 (一)整体感知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 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
23、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远谪岭南之前,苏辙曾在颖川买田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 (二)诗意梳理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
24、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 (三)诗歌精析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 1.“朴素自然”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时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最主要的审美观念。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事物本来或原来的样子”。朴素即为“质朴纯素”,保存事物原有的本来面目。在诗文中,“朴素自然”实现了内容与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谐统一。在诗
25、歌的艺术表现中,朴素自然将诗歌的形势与内容高度融合,表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为一种至高的审美理想。 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 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
26、趋势。 3.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 小结: 在苏辙闲居时期的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在整体的诗歌内容上,通达晓畅,既无矫情也无矫饰,朴素坦率自然。虽然没有奇特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很美,是他经历多重磨难之后内心所归的自然状态,以及对个体内蕴的丰富追求。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 伏中一
27、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 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 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 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 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 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 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 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 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 明确: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 (2)阅读郑刚中临刈旱苗一诗,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 硗田能几何,早穗正容摘。岂便
28、得收敛,半属租种客。 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籺窄。 使得二顷田,凶年不相厄。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 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余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 注:郑刚中(10881154),高宗绍兴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件秦桧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阴居住。复徙复州、封州安置。罢职期间,郑刚中创作了不少农事诗 提示:诗中描写了自己亲临收获现场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劳生的尴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发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虽然思想格调不高,却如实传达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声。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苏辙 苏辙(10391112)
29、,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常识 1.农事诗 “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在毛诗正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管
30、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宫廷乐师上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现,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中国古代农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与诗经同时代的或诗经之前的古逸诗,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纳的风雅广逸及诗纪的前集10卷古逸里大都收集到了。杜文澜编辑的古谣谚收集了3300余首谣谚,其中有许多农事诗。而各个铜器石刻上的诗篇,大都保存在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及两周金文辞大系里。 2.廪 廪是贮藏米谷的仓库。中医指喻指脾胃受纳运化之功能,有时单指胃。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
31、文第六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 【推荐二: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
32、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
33、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34、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5、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
36、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四)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
37、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
38、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
39、”。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
40、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凌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
41、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
42、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43、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