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课文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2、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
3、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
4、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
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
6、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
7、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
8、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
9、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
10、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
11、,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2、 (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
13、,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
14、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
15、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 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
16、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
17、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
18、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
19、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
20、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
21、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
22、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木兰诗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马说课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
2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
24、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
25、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_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骈死(pin)食马者(s)槽枥(col)外见(xi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
26、/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
27、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
28、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9、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30、。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_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
31、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
32、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
33、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四、问题归纳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
34、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5、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8.作者所说的
36、“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课文主题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推荐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
37、文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_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
38、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
39、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
40、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_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
41、,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
42、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
43、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