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农业企业扶贫开发效果评价研究以印江县为例 朱朝健 贵州师范学院 摘 要: 农业产业化扶贫早已成为贵州省精准扶贫“组合拳”中重要一环, 而农业企业时正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扶贫的中坚力量。本文以贵州省典型贫困县印江县为例, 实地走访调查几年来农业企业的扶贫开发效果, 评价其取得的成果, 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从而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提升印江县乃至贵州省农业企业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 尽早完成“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任务关键词: 农业企业; 开发扶贫; 效果评价;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农业企业扶贫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编号:2017zc014) 成果之一20
2、17 年 10 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到 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庄严承诺, 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没有退路。”可见实现脱贫摘帽、奔向小康的目标非常迫切而艰巨。农业企业扶贫作为发展生产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来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脱贫和致富的扶贫模式, 也是从大而化之漫灌型“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扶贫的过渡。印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武陵山连片特殊贫困县。根据统计, 截至2016 年 12 月, 全县有贫困村 185 个, 占比 49.5%;贫困人口 42942 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 9.7%。显然,
3、 印江县乃至贵州省要顺利完成 2020 年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任务依然紧迫而艰巨。仅靠政府民政兜底、非营利组织帮扶是杯水车薪, 而农业企业在发挥“造血式”精准减贫、精准脱贫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 农业企业的扶贫效果的评估与评价, 即印江县农业企业扶贫模式应当如何在帮扶对象、项目规划、资金安排、措施执行方面全面实现精准已成为扶贫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一、印江县农业企业扶贫开发成果随着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向产业化扶贫模式倾斜, 响应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号召, 农业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大量出现的农业企业也大力地
4、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帮助当地农民缓解了贫困、提高了收入。1、农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大幅增加当地农民脱贫数量受惠于政府政策, 印江县对农业企业在贷款、土地、规划、风险补偿机制等多方位实施政策优惠, 农业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将精准扶贫纳入企业发展范围之内, 带动了大量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017 年上半年, 印江县已经成功引进培育食用菌企业、合作社 45 家, 其中上市公司 1 家, 规模企业 12 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6 家;引进了劲嘉集团、同发集团两家上市企业采用工厂化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生产食用菌。2、农业企业种类多元化, 提高了农民脱贫效率近年来, 印江县因地制宜
5、, 根据各贫困村的资源条件引导农业企业落户, 进一步推动每村都有主打某一类农业产品的农业企业, 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就近就业, 从而提高农民脱贫的效率。截至 2017 年 6 月, 印江县农业企业主打茶叶种植与加工、食用菌产业、精品水果种植与加工、蔬菜产业、烤烟产业、绿壳鸡蛋、中药材、辣椒调味品等。多产业发展一方面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相互配合, 也有利于农民在季节性失业过程中快速的就业, 从而提高脱贫效率。3、农业企业扶贫模式多样化, 改善了农民脱贫的质量农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加工的特点, 采用多种模式。板溪镇与木黄镇的食用菌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 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和销
6、售, 土地流转收入作为稳定收入外, 可以就近就业, 增加收入。朗溪镇三村村绿壳鸡蛋采用农户代养模式, 使农户能参与到生产中切实分享企业的红利。4、农业企业扶贫专业化, 农民自主创业率增加, 大幅降低农民返贫的几率过往扶贫, 常出现“帮扶来贫困消, 帮扶走返贫困”的现象, 归根究底, 是农户没有掌握致富的技能。但是, 重视现代生产技术的农业企业会对就近招聘的农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有利于农户自己创业或高薪就业, 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 从而降低返贫的几率。二、印江县农业企业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 农业企业在扶贫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扶贫数量、扶贫效率、质量上
7、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人才缺乏导致企业落户少, 扶贫企业数量少印江县县域内只有一所职业中专, 没有大学和大专, 导致人才资源匮乏。在调查的 200 人样本中, 小学 58 人, 占比 29%;初中文化人数有 94 人, 占比 47%;高中及以上有 34 人, 占比 17%;未受教育的有 14 人, 占比 7%。人才资源少, 人力资源缺乏, 导致农业龙头企业不愿意大规模落户印江, 部分龙头企业也仅是将原材料基地设在印江, 深加工等附加价值高的部分不在印江, 从而导致扶贫企业数量上较少。2、意识与监管力度欠缺导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稳定一方面, 部分农业
8、企业的领导在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把扶贫纳入考虑范畴, 认为企业经营只需要考虑利润, 而企业比农户掌握更多的信息, 从而使得农户看不到生产的真正经济利益, 导致农户消极生产。另一方面, 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农户行为, 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户注重的是生产的数量、成本的高低和自己收益的最大化, 导致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使用激素和高毒农药, 这种不按科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容易导致原料的安全问题。3、规模小, 技术落后,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利润低导致扶贫力度不大印江县大多数农业企业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盈利能力低下使得企业产品的影响力小, 未形成自己的品牌, 市场占有率低, 进而导致扶贫
9、力度不大。截至 2016 年, 全县各级龙头企业 80 家, 其中省级 6 家、市级 31 家、县级 43 家, 可见龙头数量过少且大多规模小, 多数只是农产品粗加工。4、部分农业企业扶贫项目选择不够精确, 农户满意度不高农业企业融资难, 规模难以扩张, 项目的设计与选择、区域选址等很难有余力去考虑农户的受益程度, 这直接导致农户对农业企业的项目不感兴趣。调研发现, 渠沟村受访的 30 户贫困户中, 仍有 12 户认为受益程度极低, 占到 40%, 其中有 5 户农户认为极不满意。而紫薇镇 30 户受访农户中 8 户认为绿壳鸡蛋未能给生活带来改善。三、印江县农业企业扶贫开发的改进措施“十三五”
10、是贵州省工业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在贵州大力加进工业强省的战略引导下, 加速农业企业的发展, 将贵州的各种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 并转化为经济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加长企业链条, 推进贫困地区的进步和农户的减贫脱贫。1、政府与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加强对县内初高中劳动力“雁归回巢”引导吸留人才于企业和政府是双赢。首先, 树立创业示范典型, 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归, 从供给侧为农业企业获得可用劳动力奠定基础;其次, 对于高学历专业人才, 要从其需求多方面针对性吸引, 为企业获得人才资源提供保障;最后, 在政策上落实对企业、对雁归人
11、员的优惠或扶持措施, 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 让其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鼓励、培训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建设, 增加自主脱贫可能, 增强双方互信机制企业必须将技术推广到农民当中, 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进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首先企业必须了解农民真正的技术需求, 选择部分操作容易、投资及风险都相对比较低的技术, 以农民的真实需求为立足点, 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 要组织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培训。在培训农户的时候, 必须采用技术的示范, 使农户真正消化农产品加工的技术, 并逐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的能力。最后, 通过农户运用培训所学技术, 鼓励其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12、降低其返贫的几率。另一方面, 农户积极参与到生产中来, 能更真实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 提升对企业的情感和信任。企业也应加强对农户生产或者基地的生产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避免农户为短期利益牺牲质而寻求量的情况, 增强双方的互信机制, 实现长期合作。3、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 延长企业产业链, 实现利益共享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链接机制, 那么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就转化成为共同的利益, 实现利益最大化。首先, 企业可以利用政策的倾向, 不断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形成合作经济组织, 扶持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发展, 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
13、产经营服务。其次,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 在保证农户不失地的同时, 又能以股利分红的方式保证农户的利益, 确保农民不失利。同时, 企业的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 利润也得到了提升。4、企业扶贫项目规划力求精准, 实现精准帮扶农业企业在规划项目时, 应结合当地的特色以及农户需求, 综合考虑项目选址、经营方式、利益分配模式等, 尽可能实现多赢的结果。同时, 农业企业应将眼光放长远, 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向市场要利润, 而不应过分向农户压成本, 尽量激发农户对项目的热情, 实现项目精准落户,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1程雷、蔡福:贵州省产业化扶贫资金绩效评估J.经营与管理, 2017. 2汪三贵: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研究基于乌蒙山区三省六县的调研J.中州学刊, 2015 (3) . 3张埼、王建民:产业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