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1519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陈奕威 麦教猛 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 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回应了亿万人民对青山绿水的殷殷期待, 彰显了我们党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互融共赢, 关键是要守住生态底线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惠州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目标,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并进, 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国

2、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 成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捧回全国综治领域最高荣誉“长安杯”。“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近年来, 惠州空气质量稳居全国 74 个重点监测大中城市前十位、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地表类以上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全省最优、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一“惠州蓝”“生态美”成就了惠州这座“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生态名城, 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让惠民之州品牌更加亮丽。惠州鹅城新姿坚持绿色理念与绿色规划并立, 绘好绿色发展之“图”老百姓从“盼温饱”发展到“盼环保”, 从“求生存”升级为“求生态”, 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发展理念、路径乃至细节都要随之而“变”。

3、历届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 从建设绿色生态惠州、实施“生态旺市”战略、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 到 2016 年底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绿色”和“生态”始终是惠州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 惠州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 在全国率先制定低碳生态规划, 把绿色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中, 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和治理污染、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多规合一”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为推动规划落实, 惠州

4、着眼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 坚持把规划体系、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协调机制等参数纳入全市“一张图”进行管理, 科学有效地配置城乡空间资源,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惠州最大特色和亮丽名片, 绿色生态优势成为惠州招商选资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13 年以来, 全市招商选资签约项目共 3347 宗, 计划总投资 9337.55 亿元。坚持绿色创新与转型升级并重, 夯实绿色发展之“基”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是支撑。近年来, 惠州以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为抓手,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夯实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 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初步构建起科技含

5、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方面, 惠州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 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以集中集群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做好经济发展的“加法”, 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绿色产业结构。通过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1+6+N 系列文件”, 加快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 (惠州)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仲恺高新区“绿色引擎”和环大亚湾新区“蓝色引擎”。2017 年前三季度, 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 62%和40.5%, 两项指标均处于广东省前列。从 2015 年起, 市财政每年安排 1 亿元, 大力支持企业

6、开展技术改造, 2015 年、2016 年两年共引导 700 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技改投资达到 772 亿元, 增幅、总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另一方面, 积极做好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坚决淘汰、关闭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冶金、电镀、化工、水泥等企业, 过去五年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 19%。坚持深化改革与依法治理并举, 筑牢生态安全之“网”严守法律“红线”, 织密生态“绿线”。一直以来, 惠州坚持把绿色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 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自

7、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 惠州先后为一条江 (西枝江) 、一座城 (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山 (罗浮山) 、一个湖 (惠州西湖) 的保护进行立法, 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惠州建立“负面清单”, 强化源头防治。制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 出台全市招商选资环保指引和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 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严格“三个一律不批”, 即对不符合环保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未取得排污总量指标的项目、环境风险难以防范的项目一律不批。据统计, 全市每年有 10%以上的项目因环保原因被否决, 上百宗项目因达不到排放标准被拒之门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

8、数”。制定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 (区) 党政正职责任考核体系, 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线考察法”“一线问责法”, 将污染物总量减排、森林覆盖率、生态示范创建等 9 项生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有效引导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地方党政“一把手”践行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健全问责机制, 强化依法惩处。制定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公众有奖举报制度, 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加强环保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 构建“政府监管, 社会监督, 公众参与”的环保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生态保护刚性执法, 对各类违法行为坚决查处, 近五年来, 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8000 多宗,

9、 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92宗, 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和谐的海湾坚持生态优化与乡村振兴并进, 共享绿色发展之“福”首次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 擘画了广大农村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生态环境的改善, 无疑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一直以来, 在推进生态文明创建过程中, 惠州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谋划, 增绿、治水、大气治理协调推进, 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全面改善。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 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62.42%,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 平方米, 城市居民出行实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2014 年, 惠州成为广东省首

10、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以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为抓手, 出台实施河涌整治规划, 投入 100 亿元整治市区河涌和城市黑臭水体, 投入 100 亿元整治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 投入 100 亿元整治县、镇、村河涌污染。目前, 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 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金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范例奖”。流经惠州的东江, 全长 562公里, 在惠州境内河长 156 公里。为保护东江水, 惠州通过严格的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的产业政策把关, 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律禁入, 保证了惠州境内的东江碧水长流,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100%。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

11、, 全面统筹开展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等绿色城乡“六大行动”, 全力推动城乡环境优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的要求, 累计投入 100 多亿元创新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 有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和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 80%, 龙门、惠城、仲恺 3 个县区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区。今年 9 月, 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惠州, 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迈进新时代, 站在新起点, 惠州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 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