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讲第一节.ppt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706584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第一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四讲第一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四讲第一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四讲第一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四讲第一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讲 主义与政党,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不能完成从帝制向民主政制的转变?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可以孕育出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人物,而我们却冒出个袁世凯,以及大大小小的一堆军阀?为什么我们一次次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总是跳蚤?,第四讲 主义与政党,莫非这片土地真的与别不同?辛亥革命并未能推翻两千多年的“秦政制”,宗法专制的道统依然坚固,“民国”只是作为“帝国”的变种,继承传统;我们究竟迷失在哪里?为什么当历史一再出现可供选择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却一再错失良机?,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发生了新一轮“主义”的选择和较量,其主要涉及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军事威权主义(法西

2、斯独裁主义)和自由主义四大“主义”。经过新一轮的选择和较量,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其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第一节 从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第二节 民族主义集结号第三节 党争与国运,第一节 从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的成员为主体的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知识分子,在短短数年间,以其震撼力极强的激扬文字,传播新知,评判旧学,启蒙思智,重塑典范,影响一代青年至深至巨。这场发生在19151923年的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个运动

3、的一个高峰,是1919年5月4日北京浩荡的学生游行,并很快引起全国的回应,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1、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部分中国人开始了对它的反思。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2、辛亥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一方面是进一步开放,一方面又出现了尊孔读经逆流。 3、中国人在向先进学习的过程中还只有西方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向。,一、新文化运动,一)背景,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 1916年9月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新青年,二)主要阵地,陈独秀:1879194

4、2,编辑部设在陈独秀的寓所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内。,蔡元培:18681940,2、北京大学,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延聘大批人才。,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遂移至北京(东城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陈独秀家中)。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合编。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均都加入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陈独秀1880-1942,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介马克思主义。

5、1923年6月后,该刊成为中共中央理论性的机关刊物,1926年7月出完第5期后停刊。,三)主要内容(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3)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即德先生(democracy) (4)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即赛先生(science),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这场带有摧毁性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旧伦理及其人格化代表,即儒学与孔子。于是,排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人都从人性压抑的角度剖析孔学的实质。他们认为,三纲五常是孔学的核心思想,这种纲常伦理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吴虞在

6、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章中深刻批判儒家学说,痛斥其为“洪水猛兽”,“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陈独秀在著名的敬告青年中列举了重建新道德的六项指导性原则:(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对于礼教的排击,直接引来了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此领域,胡适居功甚伟。胡适是科学思维、实用主义和白话文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在胡适眼中,儒家与近代世界中的现实毫不相干。“孔家店”这个侮辱性的词汇就是他创造的。,胡适最重要的一个

7、贡献,可能是提倡用白话文写作。他首先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口号,主张以白话文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并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等改革文学的“八不主义” 。,宣传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 为了唤醒“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在主张“以科学代宗教”的同时,更把民主具体落实到了人权。,所谓人权,也就是个体的自主之权,思想自由、财产独立和人格平等之权。 突出人权 ,呼唤人权,要求人权,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特点,也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集矢于儒家的节烈观、贞洁观、忠孝观的主要原

8、因所在。,至于科学,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 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即是绝对的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由验证与开拓,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科学不能如巫师挥动魔杖,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千金方。 胡适提出了“赛先生”,他也特为说明,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亦即阐释研究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局。,四)评价,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这是切中时弊的。,时弊 :辛亥革命后国内还没有民主政治,还是孔家店的思想统治。,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袁世凯政府公开下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

9、人民的思想控制;严重摧残一度兴起的新文化思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国内鬼神之说盛行。,正因为新文化运动切中时弊,因此,它在中国所起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用是不能低估的。,2、在充分肯定新文化运动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它的局限性。(对此,教材从3个方面做了很好的分析。),、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为革新北京大学而提出和实行的“兼容并包”方针?,第一,提倡学术研究。第二,展开百家争鸣。第三,对学生的政治活动,不予严格干涉。第四,中外教员,一视同仁。,蔡元培对北大进行的重要改革,上述改革,特别是文科的改革,使新文化运动获得了一个有力的据点,使新青年团结了更多的新文化人,使学生有了

10、接受新思潮和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当陈腐的封建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时,蔡元培提倡和践行这一方针,其实际意义,主要是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道路。,这一方针有明显的局限性 ?“兼容并包”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概括,表现了蔡元培思想上存在的折中、调和的倾向,和在反封建文化斗争中的不彻底性。,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二、五四运动,巴 黎 和 会,1919年4月26日,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问题做出了无理的决定。消息传来,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曾对巴黎和会所报的热切期望,一下子破灭了。在此情况下, 5月4日,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基本口号的五四爱国运动,不可遏制地爆发了。,1五四

11、运动概况,直接斗争目标:一是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二是要求惩办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陆宗舆,签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当时的驻日公使)。,发展的两个阶段:,5月4日6月4日。这是以知识分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以爱国学生打先锋的阶段。,五四运动爆发当天天安门广场前,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国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护公理,务望全国

12、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罗家伦,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四运动爆发当天游行路线图,自6月3日起,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北洋政府在北京和其他城市大肆逮捕和镇压学生;学生的情绪开始波动,学生队伍开始分化。, 6月5日28日。这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有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群众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阶段。,1919年6月10日上海全市工人罢工,5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

13、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实现。,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广大青年的爱国举动的压力下,也同意了这个规定。,但是,国民党政府后来又改定以3月29日(1911年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后来葬在黄花岗的革命烈士的纪念日)为中国青年节(在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内继续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节。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青年所推崇。,三、评价与反思,1、五四新文化

14、运动再现了古代百家争鸣的气象,本质上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爱国民主运动。 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个未完成的运动,半途夭折了救亡压倒了启蒙。,五四运动在当时的影响,是经过学生们在首都联袂而起,全国各地都有响应,遂使北洋政府的威信扫地;更为重要者,全国各地城市中的学生与一般市民,结合为抗议的群众,呈现出所谓“市民意识”,将过去书生抗言论政改变为群众的性质,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式。,“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情感的示威”。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公平待遇的刺激而产生了极强的民(国)族主义诉求。,当时的爱国活动,在外患不绝之时,终于凝聚为中国强

15、烈的国族主义。中国在日本侵略时,借这一国族认同,撑过了难关;却也因此,许多人置个人于度外,为了群体放弃了自由。五四运动的一个层面,遂与另一个层面对冲。,开始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诉求与早期的民主启蒙有什么冲突,认为两者并行不悖。然而,这种民(国)族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的发展是有冲突的。正如阿克顿公爵所说:“民族主义使民主无效,因为民主被一个更高的原则(民族主义)所取代。”“五四”以后,与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蔓延俱来的,是中国现代化的范式危机。,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民众仿佛是白费了似的智识阶层及学生群众早早地脱弃那曾光辉绚灿于一时的五四衣衫!而现在,则是需要应当集合在反帝国主义的战旗之下从事于反帝的文

16、化斗争。 瞿秋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然后是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好几代知识青年纷纷投入这个救亡的革命潮流中,都在由爱国而革命这条道路上贡献自己,并且长期是处在军事斗争和战争形势下。,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而任何个人的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乃至最终消失了。,至于后来数十年间,一个强大的公众空间始终未能顺利地形成

17、,当与中国的政权前后由两个政党掌握,国家机器的威力不容社会力有凝聚的机会有关。于是,从五四以来,直至1946-1948年内战期间,中国无不是青年学生站出来为社会发言,与国家机器冲突。只见一次又一次的动乱,却不能出现理性对话的机制。,陈独秀1940年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法院以外机关无捕人权;无参政权不纳税;非议会通过,政府无征税权;政府之反对党有组织、言论、出版之自由;工人有罢工权;农民有耕种土地权;思想、宗教自由,等等”。,今天要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恢复“五四”早期的目标、早期的诉求。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由于民族的屈辱导致民族主义的产生,以致把民权放在一边,使得民族

18、独立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但现在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不能再用“本能的爱国主义”,亦即民族主义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反思的爱国主义”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1)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始终以西方为文明进化的坐标和社会变革的蓝本,其结果却是一再失败。 2)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情绪,构成了“五四”后思想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四、转向,1、背景,从追求资本主义到批评资本主义,表现了新文化运动发展中的矛盾和嬗递。,3)民粹主义与列宁主义相混杂的俄罗斯思潮的崛起,构成了“五四”后社会改造思潮的一个重要思想背景。,2、进程,最早把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的是西方的传教士。 中国人开始自觉地注意到社会主义是在20

19、世纪初年。 在20世纪最初的十几年间,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路。那时,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旅日知识分子从日本间接输入,二是由旅法知识分子从法国直接输入。就传播者的身份看,既有改良派又有革命派,既有无政府主义者又有启蒙思想家。,1)初识社会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催化作用下,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分歧。 本来,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旨而言,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的滚滚东来本是选择和追求的结果,但一战造成的破败相与苦难相,却使选择和追求过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了。 对凡尔赛和约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社会主义。,2)

20、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群体趋向社会主义,瞿秋白:“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几年之后,蔡和森以新青年为代表,把这种新陈代谢概述为由“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这个刊物开始时的两个口号为:民主和科学。而这个口号又完全是代表美国的精神但到了仲甫同志倾向社会主义以后,就由美国的思想变为俄国的思想了,宣传社会主义了。” “五四”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预示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由“西化”到“师俄”的范

21、式转换。,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这一事实,既反射了世界潮流的变动,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3、原 因,第一,中国古有的大同理想作为一种现成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资本主义缓慢而持续的发展,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准备了现实的社会基础。,第三,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推动着那个时候激进的中国人去追求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于是,社会主义思潮澎湃涌起,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西方世界自身的反资本主义思潮自然会影响到中国的思想界,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价值产生

22、怀疑。但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则是由巴黎和会这一事件最终促成的。陷入了“双重文化危机”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俄国。,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第四,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还没有在欧美出现,中国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将可以在思想上领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微妙的心里满足感,来自与西方打交道时的普遍失落感及为克服这种情绪的内在欲望,因此社会主义对当时的中国人特别具有性吸引力。,它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6页。,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开始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

23、种朦胧的向往。在新思潮名义下,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主义、议会主义等等一起被中国人统称为社会主义而接纳过来。虽说主义与主义之间相去甚远,但对于五四以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人们来说,它们曾经同样有过吸引人心的力量,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都成了信仰宽泛的社会主义者。,1)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李大钊 2)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 张东荪陈独秀、李大钊 3)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张君励丁文江,1、思想的分裂: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的几个问题,群起的社会主义流派在相互抵牾中曾显现了一时的多姿多彩,又因自己的理论破绽和设计漏洞而先后色泽褪尽。只有与“俄国思想”同义的科学社

24、会主义扎入了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招聚新的阶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局面掀开了百年新陈代谢的另一页。,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是李大钊。 首先,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先驱者和擎旗人;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主体部分; 再次,是一部分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信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所走的一条共同的历史道路。 由杂多的新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一枝独秀,饱含着那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在求索中付出的比较、尝试、论辩和思考。,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25、兴起的原因,1)马列主义的思想特点满足了当时中国“特殊国情”的“特殊需要”由于中国的保守势力和历史惰性特别强大和严重,那么要比较快地比较彻底地改变中国的命运,就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比较激进的革命措施。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及其特点决定了它恰好能治中国的保守势力和历史惰性特别强大这个“毛病”。,2、十月革命爆发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氛围。,首先,十月革命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的高涨,为其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中国旧民主主义运动在政治及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次次失败,逐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西

26、方革命思想和建国方案的迷信,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梦想迅速破灭和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促使他们寻找新的革命思想和道路,为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经验依据。,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要走新的革命道路的认识。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再次,以西方为主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存在着严重的阴暗面。而马克思主义恰是对资本主义解剖得最彻底的,这极易引起本就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并深切痛恨列强的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同感和共鸣。,第四

27、,十月革命的成功,以社会制度的巨变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这种吸引力又因苏俄的主动示好和西方列强的背信弃义,而进一步增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1、中国有许多情况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相同或近似,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封建主义的压迫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真理

28、,这是相同的。”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9页。,2、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所采取的友好、平等的政策,鼓舞和推动着中国先进分子学习俄国和接受马列主义。,如第一个宣言传来后,1920年4月11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发文写道:“你们这一次的大举动,足为世界革命史开一新纪元。我们实在是钦佩得很。希望今后中俄两国人民在自由平等、互助的正义方面,以美满的友谊戮力于芟除国际的压迫,以及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俾造成一个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局面。”,3、十月革命中,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所采取的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也推动他们去研究十月革命所遵循的新主义。,1948年7月1日,刘少奇回顾党的历史时说:“

29、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个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一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欧美民主主义的幻想,更加促使他们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苏俄、转向马列主义。,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年6月5日)一文中,特别指出了作为反面教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对世界一切民族和全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教育:它“使所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民族能够和平共居和一律平等的市侩的民族主义幻想更快地破灭。”,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两个重大的政治事件随之发展起来。一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另一件是国民党的改组。两个事件的发展对塑造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标志着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格局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此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左右中国历史进程和历史命运的重要理论和政治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