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电气信息类)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余 发 山 所在院校: 河南理工大学 推荐部门: 河南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填 表 说 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2、1.团队形成的历史悠久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焦作路矿学堂,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设立矿务学门,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专门人才。电工、电子、电机“三电”课程是在原矿业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培养通用电气信息类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矿山自动化、信息化,“三电”基础课程作为电类工科的主要核心课程,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坚持矿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开拓创新,为促进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化技术及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
3、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已建成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电子工艺及精工”工程训练中心;1门“自动控制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河南省精品课程;1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自动化”河南省特色专业;3个“电机与电器”等河南省重点学科;1个“直线电机及现代驱动技术”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开放实验室;1个矿业电气与控制工程博士授权点,5个电机与电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硕士授权点,具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1本科专业教学。主要讲授“电路”、“电子技术基础”、“
4、电机学”及相关扩展课程“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强化质量”的教学理念。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验环境建设,强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学科研条件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团队结构合理,富有合作和创新精神 高资历教师:“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9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师
5、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级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4人。“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余发山教授:(1)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点负责人,2008; (2)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系统负责人,2008;(3)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5;(4)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负责人;(3)全国模范教师,2007;(4)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三电基础课程实验教学),2009;(5)河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自动控制系统产、学、研基地建设),2004;(6)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第二课堂
6、活动),2001;(7)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9)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10)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11)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007;(12)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001;(1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3;(14)获其他省、部级奖励9项;(15)中国计算机仿真机分会副理事长;(16)中国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十多年来,余发山教授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等50项。其中主持的“微机配料自动控制系统”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电基础课
7、程实践教学教改课题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其他省部级奖项9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篇。团队成员、博士生导师汪旭东教授。IEEE会员、国际 COMPUMAG学会委员、中国直线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直线电机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电机与电器”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曾在英国Sheffield大学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长期致力于电机理论、电机及驱动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电机
8、学、直线电机理论等课程,主持完成了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教学教改课题多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攻关、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等项目27项及企业委托项目12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创建了我国首台永磁直线电机(PMLSM)驱动的重载垂直提升和水平运输试验系统,首次提出了用于研究PMLSM的“整体解析模型” 和不同于传统分析方法的新见解,建立了永磁直线电机统一解析理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篇论文在芬兰Helsinki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Wisconsin大学、英国IEE
9、总部和Sheffield大学、日本kobe大学、法国Lille大学等主办的IEEE、IEE国际会议上宣读。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3篇、ISTP收录8篇。团队成员王福忠教授。河南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河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焦作市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电工理论、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火炬计
10、划、河南省重点攻关纵向课题:“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矿井提升系统的理论与控制研究”、“小波分析在供电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等研究课题2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原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煤炭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中国系统仿真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ISTP收录15篇。出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实用电工材料手册、电梯电气控制技术等教材和著作6部。团队成员上官璇峰教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电机与电器”河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主持人之一,“电气工
11、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首席指导教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和电工技术学报审稿人。主要从事电磁装置的优化设计、磁场分析、建模仿真、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机学、电机拖动基础等课程。主持研发了空气压缩机驱动用复合次级管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双边管型直线感应电动机、擦窗机驱动用磁性次级管型直线感应电动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驱动用平板型直线电机等。近5年,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一级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8篇,出版教材、编著6部。团队成员董爱华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百名师风
12、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曾赴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与合作研究;主要从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原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和检测技术、智能仪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路理论、电工电子技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先后主持完成了“煤矿井下供电线路电气故障定位系统研究”、“大型商场电气火灾监测与快速准确报警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河南省基金等项目12项;“三电”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科非电专业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等河南省教改项目8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被EI收录6篇;出版规划教材3
13、部,编著2部。团队成员郑征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三育人”先进个人、“教育管理年”活动先进个人。长期致力于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等课程。获河南省“自动控制系统三结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3项;“高压电网微机功率因数自动补偿技术研究”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变频调速设备及系统智能健康诊断技术的研究”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10项。发表论文25篇。出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规划教材3部
14、,编著2部。团队成员艾永乐副教授。毕业于南非斯特兰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相交流电机调速、近代交流调速、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等三电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近5年,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在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其中5篇被EI收录。出版教材2部。学历结构:团队成员9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学缘结构: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国外南非斯特兰堡大学、英国Sheffield大学的博士后、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又有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院所的
15、高层次人才,主要成员学缘合理,外语水平好。年龄结构: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5人,占55%,45岁以上的教师4人,占45%。近年来,教学团队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在老教师传帮带的影响下,团队各课程教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3.团队建设成果显著近百年以来,“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依托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优势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团队建设主要成果如下: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6、”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7年,挂靠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控制工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999年,获同等学历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0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成为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2003年,“电机与电器”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电机与电器”专业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设“矿业电气与控制工程”博士授权点;2005年,招收本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17、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团队带头人被遴选为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6年,“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电子工艺训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2007年,自动控制系统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2007年,“控制工程实验室”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8年,自动控制系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直线电机及现代驱动团队”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009年,“三电”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本团队教师出版国家“十五”、
18、“十一五”规划教材13部、专著12部;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或EI、ISTP等收录150余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团队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煤炭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等纵向课题以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155项。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完成省级项目成果鉴定53项。本教学团队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45项。其中:“10kV直接下井”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电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19、”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自动控制系统产学研三结合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电基础课教学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获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4.实验环境好,培养质量有保证团队成员负责建设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研究能力。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不断加大“三电”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和更新实验设备。近5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为实验中心购置了2329台(件)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技术先进、性能良好的仪器设备,年更新率达25,中心下设16个实验室,面向全校21个专业,开设23门实验课程,开出235个三
20、电类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100%。5.团队的发展目标明确,前景光明 近年来,“三电”基础教学以加强教学改革和发展内涵为重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符合国情和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余发山出生年月1952.7参加工作时 间1973.10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 族土家族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硕士授予单位焦作矿业学 院授予时间1986.7高校教龄32年职 称教授/博导行政职务电气学院院 长联系地址/邮编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
21、世纪大道2001号, 邮编454003办公电话0391-3987552移动电话13603918183电子邮件地址yufs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国家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2008;(2)全国模范教师,2007;(3)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系统负责人,2008;(4)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2006;(5)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三电基础课程实验教学),2009年;(6)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7)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8)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001;(9)河南省优秀教师,2007;(10)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007;(11)河
22、南省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3;(12)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13)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14)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15)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74.07-1977.07 焦作矿业学院电气自动化(学习)1977.11-1986.11焦作矿业学院/上海铁道学院(79-81)助教/自动化/学习1986.11-1991.11焦作矿业学院讲师/自动化1991.11-1996.11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副教授/自动化1996.11-2005.11焦作工学院教授/自动化2
23、005.11- 现 在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自动化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8 (不含带头人)姓 名汪旭东 年 龄43参加工作时间198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电气工程高校教龄14职 称教授/博导职 务姓 名王福忠年 龄48参加工作时间1984.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在读博士)专 业电气工程高校教龄25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上官璇峰年 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91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电气工程高校教龄18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董爱华年 龄53参加工作时间197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专 业电气工程 高校教龄30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艾永乐 年 龄45参加工
24、作时间198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电气工程高校教龄23职 称副教授职 务电工教研室主任姓 名郑征年 龄43参加工作时间1986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在读博士)专 业电路与系统高校教龄24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王素玲年 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93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电气工程 高校教龄16职 称副教授职 务姓 名王国东 年 龄31参加工作时间2005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专 业电路与系统高校教龄4职 称副教授职 务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为团队成员)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电路(电工原理)余发山* 董爱华* 康润生韩素敏
25、2005-200810844电路测试技术余发山* 董爱华* 李玉东郭顺京2005-20081844模拟电子技术王福忠* 艾永乐* (双语) 李端 张宇华 谢贝贝2005-20084844数字电子技术艾永乐* (双语) 李 端 张宇华 谢贝贝2005-20084844电子技术实验艾永乐* 李 端 谢贝贝雷乃清 张 涛2005-20081844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余发山* 王福忠* 艾永乐*郑 征* 李 端 谢贝贝2005-20082周44电机学汪旭东* 上官璇峰*高彩霞2005-20083642电机及拖动基础上官璇峰* 许孝卓2005-20083644电机及拖动实验上官璇峰* 高彩霞 吴尧辉2005
26、-20081844电机拖动控制郑征* 王福忠* 陶慧2005-20083644控制电机上官璇峰* 许孝卓2005-20084842电工与电子技术王福忠* 董爱华* 郑 征* 王国东* 王素玲* 谢东垒 陈滟涛2005-20089648自动控制系统余发山* 郑 征* 李 辉2005-2008544电机控制技术王福忠* 许孝卓2005-2008324可编程序控制器董爱华* 张宏伟2005-2008324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自动控制系统余发山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技术余发山等中国矿业大
27、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电 路余发山等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煤炭高校统编教材微型计算机机原理及应用王福忠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王福忠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EDA应用技术王福忠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检测与转换技术董爱华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与电力拖动上官璇峰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艾永乐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艾永乐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高
28、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董爱华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工电子实践系列教程电路测试技术汪旭东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力电子技术郑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子技术基础艾永乐等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电工学(电子技术)艾永乐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王福忠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电工学(电工技术)董爱华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电工与电子技术董爱华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电机学上官璇峰等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自动
29、控制系统”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200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国家级2008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国家级2006工程训练中心示范中心国家级2008“三电”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河南省特等奖2009工科非电专业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奖河南省一等奖2004理工科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河南省一等奖2004自动控制系统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建设教学成果奖河南省一等奖2000电气信息类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教学成果奖河南省二等奖2004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学成果奖河南省一等奖2000“三电”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
30、培养教育科研成果奖河南省一等奖2003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科研成果奖河南省二等奖2006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改论文奖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2006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和实践优秀论文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2005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理工科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33教育部1999-2003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教育部2006-2011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建设50教育部2007-2012“自动控制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0教育部2008-2011“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20教育部2008-2011“自动控制系统”省级精品课程建设10河南省教育厅2006-2008“三电”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5河南省教育厅2005-2007“三电”基础课教学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5河南省教育厅2005-2007电气信息类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3河南省教育厅2005-2007电类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的研究2河南省教育厅2005-2007电子设计竞赛与大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3河南省教育厅2007-2008电子技术课程体系融合与教学思维方式改革的研究1河南省教育厅2007-2008电子技术基础双语(
32、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河南省教育厅2007-2008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1河南省教育厅2007-2008从集成传感器研制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河南省教育厅2007-2008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团队设置特色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教学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几代人艰苦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模范教师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带头人,以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高水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博士、硕士为主体,以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课程自
33、动控制系统以及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以控制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矿业电气与控制工程博士授权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特聘专家设岗学科和高水平科研项目为平台的年龄、学历、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相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三电”基础课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学科研骨干9人,其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级特聘
34、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形成,为“三电”基础类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课程设置特色(1)构建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三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研究我校电类和非电类三电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的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教学主体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方式由“以授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该体系分电气与信息类和工科非电类
35、两个模块:对电气与信息类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目标;对工科非电类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为目标。电气与信息类三电理论课程体系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为基础,扩展了“特种电机”、“控制电机”、“EDA技术与实践”、“VHDL与数字系统仿真”、“数字逻辑设计与应用”等相关课程。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又加强基本实践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程素质培养,为培养理工科电类专业基础较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工科非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了“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等课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
36、扩展,特别强调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相结合,适应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需要,为培养非电类专业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三电”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了“纵向分层次,横向多模块”的 “三电”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新体系具有适应不同层次专业,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特点;课内分四个层次,课外分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个实验项目,如下图所示。“三电”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2)建成了“厚基础、个性化、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团队以国
37、家级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为实践平台,学校投入2000万元进行环境建设,组成了16个满足开放条件的实验室,其中6个“个性化”实验室,如自主设计与创新研究实验室、制版贴片实验室、智能汽车实验室等,提供了创新研究条件;建成能够完成验证、设计、研究以及学生竞赛与创新科研活动的硬件平台;建成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上互动、答疑、预约等,实现管理信息化,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团对成员重视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进工作,自行设计和与企业联合研制了“电工实验装置”、“电气综合开发实验平台”等大量实验仪器设备。现有仪器设备中自制或联合研制的比例占25%,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学生实践能
38、力的培养。在“三电”基础实验室走廊设有介绍实验仪器与电工电子器件的橱窗,将参加实验的学生带到一个电工电子“世界”,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1) 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强队伍、优课堂、重实践”的师资队伍培养理念,实施师资培养“六个一”工程。强队伍:抓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两支队伍,根据学校的名师制度,实施“理论和实验教师双名师工程”;优课堂:注重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规划,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督导制相结合;重实践:教师要具备实验设备改造、开发、科研能力;“六个一”工程:青年教师每年要写一本教案(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指导一项大学生竞赛、指导一项大
39、学生创新性实验、参与一个科研课题(实验设备的改造、开发、科研项目)、发表一篇教改论文、参编一本教材。(2) 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突出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强化质量”的教学理念、“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结合。(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并实行了“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师与学生互动”和 “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科研项
40、目进课堂,电子产品上讲台,优秀学生当“老师”,学生分组打擂台。 (4)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强化系统性实践训练,意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面向工程问题和控制对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实验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区,搭建开放的实验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虚拟、仿真、模拟,课内外实验,科技制作与竞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
41、能汽车大赛等全国性赛事。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5)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搭建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建立课程公共电子信箱,三电课程BBS论坛,三电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6)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艾永乐,率先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在其带动和影响下,使用英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已形成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双语课程教材大都选用原版英文教材。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撰写双语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和制作双语教学课件。为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给学生提供相配套的教学资
42、料,以保证课程的学习。(7)构筑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近五年,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等纵向课题以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年均科研经费突破500万元。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有: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自由基座交会对接器集成控制系统(子课题) (60727002).20082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段式永磁直线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建模研究(60374034).2003.1-2005.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永磁直线电机整体建模与性能控制研究(60474043),2004.1- 2007.1;4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43、of Sheffield)国际合作研究项目:Research on novel PM motor and drive. 2003.6-2004.9;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新型电磁泵电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50377003).20072010;6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相参数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0611010200).20062008;7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机床进给机构用新型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研究(2009B470001), 20092011;8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直线电机非正弦工程电磁场的整体预测研究(0412002200).2004.1-2007.5;9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直线同步电动机提升系统实验及工业应用可行性研究(2000KYCX009). 2001.1-2006.9;10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效直线电磁抽油机技术及应用研究(2005126).2006-2010;11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六相感应电机气隙磁链定向矢量控制技术的研究(0646660006).2006-2009;12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变频调速设备及系统智能健康诊断技术的研究(072102240006).20072009;13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瓦楞纸板生产线横切机飞剪控制研究(072102240026).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