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影 视 媒介素养,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第一节 影视媒介语言 第二节 影视媒介发展史 第三节 影视媒介传播功效 影视媒介传播效果专题,第一节 影视媒介语言,一、影视语言的多元化 二、影视的传播手段 三、影像媒介传播特征,一、影视语言的多元化,画面语言:构图、光效、色彩、影调语言等 声音语言:人声、音乐、音响语言等 造型语言:观念造型、心理造型、象征造型、 哲理造型、模糊造型语言等 镜头语言:推、拉、摇、移、跟、俯拍、仰拍 特技语言:定格、慢镜、空镜、快切、闪回、闪念、叠化 编辑语言:声音转换、动作转换、因果转换、引申转换,明亮:清白、天真、纯洁、生命精美、喜悦、强有力 昏暗:罪恶、死亡
2、、污染、神秘、沟通不畅、不祥预兆,二、影视的传播手段,5,传统三大媒体中是唯一的“视听两用媒介”,传播手段主要借助于三大符号,图像:,由一帧一帧或一个个运动的镜头构成,画面有三个基本要素: 景框:边框,决定了对现实内容的取舍远景(空间)全景(全貌) 中景(局部) 近景特写 影像:被表现的对象及诸因子 构图:通过点线面组合创造生动视觉形象 视频画面最关键的不是静态过程,而是影像运动,声音:,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台词、画外音等解说词是针对观众的,帮助理解观众画面 内容,更好补充画面信息 音响:与内容有关的现场音响和效果音响 音乐:分为器乐和声乐使节目具有感染力和特色,文字:,直接出现在视频上所以
3、文字语言的总称如画面上的台词、歌词、人名、地名、节目预报、新闻内容、滚动字幕、等等 更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出现同音、谐音的混淆 近年来滚动字幕播报的流行。既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及时新闻,也不至打断正在看的内容,三、影视媒介传播特征,电视媒介特点:(兼电影、网络等视频媒介) 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视听兼备特点赋予电视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使电视受众形成专注视听的特点 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各阶层老少皆宜 电视传播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比如一些娱乐节目,可以让观众参加进去 电视传播环境较佳,干扰度低,电视传播的可信度一般较高,如CCTV等机构所播出的信息,大众较易接受和信任 电视传播具有
4、一定的即时性和跨时空性,例如NBA的现场直播 电视传播有一定的指向行,适应分众化趋势,例如CCTV13新闻,CCTV少儿频道等 电视传播越来越呈现出黄金时间效应,受众的收看时间相对集中。 与广播媒介以个人收听为主不同,家庭视听是电视最主要的接收方式,且具有一定的专注性,1. 影像语言的纪实性,视频影像本身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更贴近真实 电视对现场的表现-直接呈现,得天独厚的感染力 直观的逼真感现场感(喜感、悲感) ,用任何文字和语言无法描绘 强化人们接受事物和记忆现实 只能呈现 不能说清 即使知道也想再看的“”魅力,思考:“媒介再现”理论,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 除了新闻类的视觉传播(如
5、新闻照片、电视新闻),其他视觉内容都可归入对现实“艺术再现”的范畴 媒介现实不可能和客观真实完全一致,由于受众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受众现实有别于媒介现实 三种“现实”永远不能重合,应尽量使受众现实接近媒介现实,同时力图使媒介现实接近客观现实 这里,媒介现实是另外两个“现实”之间的中介 对于新闻作品,要尽量客观真实反映新闻事件本原 对于虚构作品,要“假戏真做”,从某种角度艺术地反映生活,2. “两个环境”的理论,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提出了“身外世界与脑中图景”(the world outside and the pictures in our heads)这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命题的要点即“两个环
6、境”的理论:人是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 两个环境建构了三种现实: 客观现实(raw reality),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媒介现实(media reality),指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情景; 受众现实(audience reality),这里特指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深远意义:印刷媒介基础上的文化权威相对削弱了,不再是文化符号的唯一生产者,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大众把握世界的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转折:从依赖于亲身经历和语言文字的叙述,向依赖视觉符号转变。 形象的视觉符号可以轻易地说服无数双原本怀疑的眼睛 本来放在起居
7、室里的电视被集成到了汽车内、广场上乃至手机上,这些屏幕成为大众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 传统意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对某人某事的任何语言文字描述,都不及让人亲眼看到的效果好 这个说法并没有错, 传统的“看”,是把实物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只是实物的影像 影像谎言是对现实的错误再现,视觉时代不在“眼见为实”,科幻影片中的外星人不是真实的,古装戏中的帝王将相不是真实的;一张照片可能经过了效果处理,一个演员可把某个角色从青年演到老年 甚至在电视新闻中,即使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组合在一起却可能表达一个虚假的意思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Seeing is no
8、t believing) 影像也会“说谎”,2. 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新闻领域的影像谎言就是新闻对现实的错误再现。这种错误再现即虚假新闻 电视新闻需要用图像和镜头说话,一般不允许使用特技效果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说谎”方式是“导演”、“摆拍”和“补拍” “导演”和“摆拍”指电视新闻记者干预新闻事件进程,按照自己的意图对被摄对象进行某种安排和布置,从而完成拍摄 “补拍”指新闻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按照自己的意图要求被摄对象“重演”新闻事件,从而完成拍摄 我国某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采访市民事先写好一个纸条请市民照本宣科 这是一种典型的“导演”和“摆拍”,虚构作品中的影像谎言,影视剧等视觉文化作品本身就是虚
9、构的,并没错 问题在于,有很多作品不是虚构而是胡编乱造 普遍存在,文化就是一张复杂的互文网所组成的,其中的文本最终是相互指向,而不是指向现实。 互文性也会带来媒介内容的模式化:电视新闻中的劳动模范一定是一身病痛明星大多是绯闻不断广告中的妇女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 这些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抹煞了人物形象的个性,给人并不完全真实的感觉,表现推向了文化舞台的中心,斯图尔特霍尔指出,20世纪的图像复制和流通手段的大发展把表现推向了文化舞台的中心 由于真实已经隐退到我们文化中咄咄逼人的、不间断的图像背后,19世纪经验主义对再现真实的关注也随之消退 相比之下,图像比它们所代表的现实更清楚、更有影响力 但它们是支离
10、破碎的、矛盾的, 而且五花八门,对经验世界的统 一性提出了质疑。,真实也被解释为一种图像,图像的制作和对图像的解读,都和其他图像有关 电视广告不是“关于”产品的图像,而是大大超过了产品的欲望和快乐的图像 电视新闻是精英人物的图像、可怕的自然图像以及人类暴力图像的大拼盘 电视体育节目是肌肉图像、技能图像和痛苦图像的万花筒 图像才是重要的,它们存在于自己那不断闪烁的领域,从来不在现实中永久地停留 后现代主义断言图像是最终没有所指的符号, 从而否定了意义;图像存在于一个无限的 互文链中。,* 影像错误再现的原因分析,从形式上看,影像谎言可以发生在影像制作的每一个阶段: 从镜头前的摆拍、拍摄角度的安排
11、,到画面的修饰和不同画面的组接 乃至影像的文字说明或解说词的做假 是什么在推动影像做出种种 错误的再现呢?,影像“说谎”,主要是纪实作品对现实的错误再现和虚构作品在艺术再现生活时不够真实 从技术层面看,影像谎言来自于影像制作者对现实把握的不当,即制作者的业务水平不高、没有把握现实事物的规律 从观念层面看,制作者往往会故意(商诱)或者下意识地(文化意义)错误再现现实。 相机不会说谎,说谎的只能是使用相机的人 除技术原因和利益诱惑,很多情况, 影像对现实的错误再现来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阿尔都塞1971年在列宁与哲学及其他论文中提出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的想像性关系的再
12、现”。 意识形态并不是再现本身,而是决定事物如何被他人和媒介再现的机制 “不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套信念,也不只是经典中的教义,也不只是政府的大喇叭每天呼喊的东西,它还是操控我们每天实践活动的中枢” 霍克海默认为:“任何一种掩盖社会真实本性的人类行为方式,即使是建立在相互争执的基础之上,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认为信仰、科学理论、法规、文化体制这些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活动皆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说法,并不是攻击那些发明这些行当的个人,而仅仅陈述了这些实在在社会中所起的客观作用。” 意识形态起着维护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分配话语资源等作用,影像谎言的背后可找到意识形态的影子 通过“常识化”、“主体化”、“神话
13、化”等机制起作用,建构生活“常识”、建构主体欲求、建构美丽动人的神话,使人们自觉参与意识形态运作 意识形态在影像再现中起的作用,既体现了影像生产者和 传播者的意图,也决定了影像接受者对图像的认知和解读。 分析影像再现中的意识形态,对于把握传播者的传播意图 推测受众的传播效果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意识形态比喻成摄影“暗箱”,人们通过意识形态所看到的现实是颠倒的,这里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扭曲的、骗人的东西,3. 影像对刻板印象的塑造,影像对错误再现直接表现为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塑造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提出的,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关于某
14、类人的固定印象 英文中与刻板印象对应的单词是stereotype和stereotyping,前者指人们对某类事物形成的印象,后者指形成这些印象的过程。例如,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大都比较聪明、幽默、有进取心和个人主义精神,法国人浪漫、开放,以色列人精明、能干、会做生意 在广告中,年轻女性风情万种,中年女性都是 贤妻良母都属于刻板印象。,4. 劝服性传播与逼真诱惑,1992年4月末,帮助比尔克林顿竞选总统的专家发现,40以上的选民并不喜欢这位候选人。 人们认为克林顿浅薄,虽是快人快语,却不坦诚,而他的妻子更是热衷于追逐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林顿的民意问题专家、策划人和媒介顾问一致认为,必须
15、为克林顿夫妇量身定做新形象。虽说总统候选人走到哪都是新闻,但克林顿“做秀”事件更带有强烈的宣传意图。 在当年7月克氏的竞选旅行中,纽约时报刊登了大幅照片:克林顿夫妇、戈尔夫妇穿着便装,坐在干草捆上,与俄亥俄州的农民聊家常,背景是一片玉米地,一间农机棚和一些穿着 套装的助手,照片的标题是“只是普通人”。,“操控符号” (manipulate symbols),媒体必须“操控符号” ,对原始的传播素材进行编码 这种“操控”,可能是告知受众新闻事件,让受众接近事实的本真 也可能是对受众的某种引导,劝服其改变固有的态度和行为,电视上的政治宣传与广告,传播战争图像,突出某国军事实力 过滤新闻事实、淡化不
16、利消息 报道虚假新闻,争取舆论支持 电视广告的形象性 、实证性 电视广告的情节性 电视广告独特的视觉形式 电视广告对受众的心理作用,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异同: 新闻形象必须真实,广告形象可虚构 新闻形象的建构主要来自于选择和剪接,广告形象的建构主要来自于创意和设计。 新闻形象的修辞立论度低,广告形象的修辞立论度高。,广告的劝服手段视觉说服,电视传播无孔不入的广告现象(植入) 虚构的广告为受众建构“虚拟的现实” 弥漫的广告导致人们消费主义心态的加剧 广告中的视觉形象都是精心安排的,选择得当的视觉形象能够充分反映广告主的推销意图,顺利地把广告的内容传播到受众的心中。,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相
17、同: 二者都追求将形象置于典型环境之中 新闻形象可以成为广告素材,广告形象有时也有新闻性,同时广告形象会模仿新闻形象的表现手法 因为它以容易误导受众,所以新闻管理部门要求电视台在播出这类广告时在屏幕的一角明确标明“广告”字样。,新闻传播者媒介接受的三重境界,阅读(观看、收听)内容,获知信息 分析内容、框架、结构,检视内容的构建,对内容进行质疑 反推媒体在内容背后的组织安排、制度安排等,* 影视媒介传播特征,镜头可以直接呈现现场 影像也会“说谎” 媒体“操控符号”,第二节 影视媒介历史与发展,一、电视的由来 二、电视的发展与娱乐节目 三、中国电视的历史发展 四、电视的节目形态 五、电影,一、电视
18、的由来,1817年,化学元素“硒” 被发现 1873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梅发现流经硒的电流强弱和光照强度有关,提出光电效应 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可夫发明可以转动扫描的圆盘-“尼普可夫盘” 1899年,物理学家兹化伊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使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有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展示了自己制造的电视,拍伦敦店员- 赢得“电视之父”的称号,二、电视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相继在英美德等国使用,开始播出电视节目 二战后才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1954年,美国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 60年代,美国第一个将通讯卫星运用于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电视真正走入大众生活 1969年美国宇
19、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迈出人类第一步,全世界7.23亿人在电视上睹这一历史时刻 电视不断改头换面:到有限电视、卫星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每一次视觉冲击成为最普遍的休闲和娱乐形式,关于娱乐,每个人对幼年的记忆,与游戏玩耍联系在一起 人类从诞生之日,各种娱乐形式一直伴随成长 从坐滑梯到坐翻滚过山车,人对娱乐的需求始终不曾停止过 人类学学者认为,从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到神话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从通神、娱神再到娱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娱乐形式,包括游戏和艺术等逐渐出现了,英国哲学家 赫伯特斯宾塞:“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
20、要是娱乐。”,空姐日苍井空:敬业敬心,守规矩有境界,开推特,用日语号召日本人给玉树捐款,各种娱乐方式都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如,神话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舞蹈通过舞者身体进行即时传播,艺术品借助于各种材料。这些媒介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因而娱乐的社会化和参与程度很低 大众传播媒介出现后,人类娱乐形式和内容都有明显的发展,报纸上的通俗小说,广播中的流行音乐,电视中的益智类节目都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娱乐手段 在这些大众传媒中,电视由于视听兼备,更是为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载体。,电视娱乐节目,指综合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电视节目,包括影视剧、文艺专题片、各类晚会以及综艺类、游艺
21、类、竞技类、音乐类电视节目等。 从狭义上看,电视娱乐节目指单纯为受众提供娱乐和消遣的趣味性节目,主要指综艺类、游艺类、竞技类和音乐类等电视节目 电视较年轻但很有为,一直受到追捧 方寸天地尽展宇宙,是多种技术结合的产物依赖于电力、电报、摄影、动画、和广播的技术支持 卫星电视时代、数字电视时代,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是对其他娱乐形式的借鉴,即用电视这个媒介来模仿、复制、再现既有的娱乐形式并对其进行传播 例如,电视转播文体节目是对现场观看的复制或再现;电视剧是对电影的模仿;电视肥皂剧是对广播肥皂剧的嫁接。 电视是一个综合性的媒介,对其他娱乐形式的借鉴容易获得成功,电视利用其强大的穿透力,把音乐、舞蹈
22、、游戏、体育、故事片等送到每个家庭的起居室,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获得娱乐体验,三、中国电视的历史发展,从1958年起步后,娱乐节目一般以文化体育类节目的形式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文艺为政治的附庸,电视节目的泛政治化显然不利于娱乐节目的存在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春天始于1980年代,1981年赵忠祥主持了“北京市中学生智力竞赛”,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益智类节目 央视1981年 “万紫千红”和1982年 “舞台与荧屏”两个栏目开播,预示着电视娱乐节目将逐渐由剧场转播为主变为自办综艺节目为主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 1984年,央视首次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国
23、电视娱乐节目形式,以综艺晚会为代表(1990年代初期至今) 以游戏类节目为代表(1990年代中期至今) 以益智类节目为代表(1990年代末期至今) 以真人秀节目为代表(2000年至今 (包括各种相亲类节目),第三节 影视媒介的传播功效,一、电视节目元素分析(形而下)1. 电视媒介:电视的媒介特性与娱乐契合2. 游戏的本质:发声与宣泄、渠道与平台 超级女声是对中国公民民主意识的促进是“庶民的胜利”还是“救救孩子” 2010 11 超女整容至死超女整容至死.ppt,3. 受众 :从仰望到参与受众的参与程度正比电视资源和商业化 受众图像文化的接受心理是主动的、渐进的、整体的 受众图像消费倾向:追求虚
24、拟性和体验性窥视欲不断满足与强化 重图像而轻文字 4、传播效果和经济收益: 生产节目、生产受众与生产意义,电视传播中的“两种经济”,二、影视媒介隐形的意识形态 (形而上),国外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的益智类、真人秀类节目,能被引入并改造到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呢?幸运52 取决于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需要人们凭自己的知识、勇气或运气、能力去赢得自己的未来;个性释放 益智类节目迎合了挑战与勇气 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个性与民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 媒介具有操纵和控制人的意识的魔力 媒介能控制人的思想并深入心理结构 媒介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媒介使人失去内在的独立和自由
25、 媒介使人自愿且愉快地受控制被操纵,拟态环境与 涵化理论,美国著名的舆论学家李普曼: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不是真实环境,而是由传媒选择后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真实存在差距 美国传播学家G伯格纳: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娱乐文本的始作俑者 (金鹰电视节),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参与者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事件制作者 湖南广电集团 最基本的编码材料 影视娱乐明星 利益诉求最直接的赞助商 企业主 电视现场直播的背景 观众,3.杜拉拉片花.flv,首映式:红地毯第一个 一汽马自达 提供赞助 到 特约播映
26、,传媒的 产业化运作,三、电视传媒的集权和垄断,电视展示的媒介现实具有更高虚拟性 受众的心里现实的形成对电视具有更大的依赖性 传媒对受众心理影响力巨大 电视传媒的集权和垄断强化了媒介权力中心,纽约市公共电视台WENT-13主动向市区学校提供“如何看电视”的辅助服务包括下列主题:,电视的劝服意图? 如何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与“黄金时段” 了解自己对节目的喜好所在 如何事先过滤电视节目的好坏? 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的电视观众。 电视与我们的生活? 电视戏剧的组成元素? 屏幕之后电视摄影技术? 不同的电视节目型态?,选题与选景,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整个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她
27、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 0.15元打上一瓶开水。,电视主持人及嘉宾,电视很容易放大一个人的偏激、浅薄狭隘与自以为是,形象走型、性情突变 容易滋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易武断给人扣帽子和看病,沉陷“话语霸权” 失态是电视人最忌讳的,如果心理学家都管理不了自己情绪 表演,就成为专业失态,表现欲望? 注意表现自我时照顾他人的感受-起码的教养 主持人显智慧与宽厚、机智,却更要仁慈 非诚勿扰11-132010江苏卫视 乐嘉点评4.flv 2010.11.14 求求那些电视嘉宾别失控骂人.doc,五、电影媒介之技术特质,1. 摄影棚虚拟的场景 两位先驱的两种风格: 摄影器材经营商出身的卢米埃尔表现
28、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代表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陆川) 戏剧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 ,“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2. 电影特技,早期的摄影基本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溶暗、淡出、叠印和两次曝光等 当代的电脑特技:呈现各类奇观幻象 无极: 被称为“溃败的特技”, 成为电影的 “硬伤”,当馒头如八十年代西游记那般从倾城手中变出时,感觉回到了PS1的时代,那时日本最喜欢用这种画面来做游戏片头,陈凯歌承认无极特技失败 2006-11-29,陈凯歌在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了终身成就奖,电影节为他特
29、设“大师论坛”,请他畅谈电影历程和电影理想 陈凯歌按自己的电影年表从黄土地说起,说到无极时,他承认“这不是一部艺术电影”,“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每个人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不相信他们身边的一切,这部影片表现的就是怎么样去解放生活和心灵。 ”陈凯歌说,无极的构想来自于现实世界外在和内在的矛盾,“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诱惑,我们都在困惑这辈子我们到底要找寻什么,尤其在当今社会,周围的变化太多太快,我想这部影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而他也承认了无极在特技制作方面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影响,“虽然我第一次尝试在影片中使用 大量特效,但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认为如今的电影特效
30、完全 颠覆了过去的世界,是学习特效的时候了”,影视媒介专题,真人秀.ppt 思考题:阐释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特点,试以“中国达人秀”节目为例 加以分析。,传播特点,1. 制作手法的纪实性与虚构性 是一种融纪实与虚构两种创作手法的电视节目,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把真人秀节目的这种融合归纳为四个方面: 在悬念的设置上是结果的非确定性与目标的确定性的融合 在人物设置上是非角色性与限定行为的融合 在情节安排上是非预定性的开放结构与情境规定性的固定模式的融合 在表现手法上将记录的真实性与加工的戏剧性结合在一起 那么真实和虚构的界线应当划在哪里?,2. 节目内容的刺激性与诱
31、惑性 刺激和诱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观看真人秀 一方面想看到某些真实的情况纪录,例如同样来自普通人的选手如何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或是面对一些困难、私密乃至尴尬的境遇; 另一方面,人们也想通过电视节目看到一些惊险的、刺激的场面,例如见证平民如何被塑造成明星、英雄,或是获得高额奖品奖金。 每个人都有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和认知世界的欲求,真人秀节目正是利用了电视媒介这样的功能,把真实和虚构结合在一起,让观众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牢牢拉住观众的视线。 娱乐的角度看,适度的刺激和诱惑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乐而不淫”“度”在哪里? 避免把观众的好奇心推向极致,3. 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与平等性 利用新媒介传
32、播手段,实现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是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特点老大哥的观众可通过声讯电话,选出自己本周最不喜欢的一个选手并将其驱逐。幸存者等节目也有专门网站,在电视和网站上同时播出 观众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的参与,大大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带来了节目评判的平等性超级女声在节目安排上也借鉴了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做法,请观众为他们支持的选手发短信,通过短信数量来决定选手的命运 真人秀节目推崇互动性与平等性,从根本上是为了聚拢人气,实现节目的商业价值 节目制作方还可通过各种电视手段影响受众的评判,使得自己中意的选手胜出,文化观照,真人秀节目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产物,以收视率和商业价值为核心,不免带来节目浓重的商业味。戏
33、装迟早要褪去,布景迟早要撤下,看真人秀节目,获得了娱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也受到了文化上、心理上的和伦理上的冲击。 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真人秀节目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 复制主流意识形态 有学者研究美国生存者中的选手后得出结论:参加者全是美国本土白人,没有黑人及其他族裔。最终的获胜者是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代表,外表俊朗、语言幽默、收入可观,在节目中体现了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澳大利亚版的老大哥的获胜者也是白人男性,年轻英俊,居住在悉尼的郊区,有一个关系密切的温馨的家庭,喜欢运动,关心家人、朋友和慈善事业,曾为儿童基金募捐等 以往执掌着话语权媒体都是自己直接“说话”,而现在请“超女”为其“
34、代言”,电视媒体在保证自己话语权的同时悄悄地完成了娱乐节目形式的转变。 体现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2005超女总决赛唱的歌除了各种的流行歌曲,还有故乡的云、万水千山总是情、我和我的祖国,不太可能是超女自己选的) 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大众主体观的确立 鼓励了年轻人“站出来秀出自我”,正所谓“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与1980年代自上而下进行选拔的电视歌手大赛有着本质的区别,2. 挑战伦理和道德底线 不同类型真人秀对伦理和道德底线的挑战不同体 在以生存者为代表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中,选手之间的尔虞我诈、挑拨离间经常被暴露无遗。节目中自私、贪欲、狡诈、残酷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往往被放大。很多学者
35、认为,生存者的竞赛规则鼓励人们为求胜利不择手段,完全建立在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之上 以老大哥为代表的室内生活类真人秀节目的最大卖点是隐私和性的展示 节目中充斥着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场面厕所、浴室和卧室都有摄像 机昼夜监视 所有这些把庸俗当有趣的做法,已经超越 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准则,国内的真人秀节 目中,已经有人在模仿这些做法,“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在著名的“媒介讯息论”(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上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提出“媒介即按摩”(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 他认为,既然媒介将人的感觉器官延伸出去,那么这些器官就会遭到讯息的不断刺激,也可以说是遭到讯息的不断“按摩”。 被这些节目长期“按摩”的受众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动机? 他们的媒介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3. 弥漫的商业气息 俊男靓女、金钱豪宅,真人秀给观众带来娱乐给电视台带来收视率,给商家带来商业机会 真人秀节目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创意,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据统计,国内一般省级电视台开办的真人秀节目,启动资金都在数百万元以上,为了获得盈利,主办方不得不在节目在中反复插播广告,或是在节目中反复为赞助商宣传 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没有错,一旦把这个当成唯一的目的,就只能不断触探伦理和道德的底线,越滑越远 非诚勿扰与“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