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703827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汪曾祺 随遇而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随遇而安,汪曾祺简介,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二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个“执拗”的“乡下”人的身份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两人的创作技巧同中有异:从人生哲学上看,汪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文学的独立性方面。汪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人间草木山丹丹,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此文看似闲淡,实则蕴含人生哲理,饱含沧桑。“它记得自己的岁数”拟人化手法把

2、一株植物写得活灵活现。“这东西,皮实在土台上刨个坑种上便能成活。”,语言朴实无华、富于乡土气息。读起来好像与作者对面谈话,亲切无比。山丹丹生命力强,流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人生旅途漫长而坎坷,鼓励我们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人间草木枸杞,“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检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作者从而联想到,人老了,得学会这样的生活。这是人过中年以后才有的体验吧。作者回过头来看生活,生活竟是如此简单。,年轻时追逐名利,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梦想而拼搏这一生忙忙碌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然而人老之后能有文中二老的心境,懂得生活之乐

3、,也不错。一对白头夫妻相互扶携,一同采摘枸杞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人间草木小结,人间草木蕴涵着世事沧桑。沈从文80岁生日时,汪曾祺给老师写的一副联语是: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这对联,对沈从文太妥当了,太贴切了。天地苍莽,人生如寄,惟人间草木,犹未忘情。,昆明的雨,此文中,那种寂寥的时光写得耐人寻味,蕴藏着诗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闲适与恬淡,像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和意境,令人悠然神,马铃薯,此文是随遇而安中的一篇,开篇便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此话既没有对时代的怨言和愤恨,也没有摆老资式的炫耀。汪曾祺说这话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碰上了20世纪的时

4、代风云,如戏人生,人生如戏。把自己的遭遇看淡了,把历史这部大戏也看淡了,于是入乎其内,也超然于外。,北京的秋花,桂花 汪曾祺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黄栌,爬山虎,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山红叶是黄栌,不是枫树。我觉得不妨种一点枫树,这样颜色更丰富些。日本枫娇红可爱,可以引进。 近年北京种了很多爬山虎,入秋,爬山虎叶转红。 沿街的爬山虎红了。 北京的秋意浓了。,读后感,该散文言简意赅,简短数字便勾勒出“北京秋意浓了”之景,爬山虎叶子由绿转红,充满动感,令读者明显地感觉到时节的变化。沿街尽是一片片红红的爬山虎,真是秋意逼人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作者善于观察

5、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作者心思细腻,多愁善感。见证了这样一句众所周知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五味,汪曾祺是一个达观主义者,乐生、洒脱、爱吃地方名吃、爱品乡土风味。 “山西人能吃醋,爱吃酸菜”、“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今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麻且辣搁很多花椒”、“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的很咸”“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的人爱吃臭。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关于上文的食物与文化,“五味”不外乎酸甜苦辣咸,作者竟把

6、臭也写了进去,别有一番风味。居然把臭也写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五味行文简单,对食材的出处考证细致,颇有历史层次感,而不单单只是谈吃。从他讲的饮食文字中可以领略作者关于饮食文化与个性化的品味,也读到一个人的性情与思想。汪曾祺所爱之食多是地方风味与民间小吃,他谈麻辣烫、臭豆腐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而读者则满口噙香。汪曾祺写过不少写关于“吃”的文章,他犹如邻家老翁一般絮絮叨叨的讲着天南海北与自己的人生感悟,可我们却听得津津有味,一点也不厌烦,反而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胡同文化,汪曾祺选择了北京胡同作为表现市民文化的载体。 作者绘声绘色、饶有兴味地介绍了胡同的方位特点、产生、形成等,这些不但给

7、人以知识,而且为下文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胡同连接起一个个盒子似的四合院,四台院里的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而且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讲究处街坊,但过往不多;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身为民主运动的民”,却对学生运动冷限旁观,路见不平也是“忍”字当头,接上文,在作者对一桩桩一件件的北京人生活细节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很快就会领会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封闭、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视、剖析使读者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他们明白了,每一种抽象文化都依附于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许都蕴含着某种深厚的地域

8、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装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认真体会,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实际上常常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胡同文化的感情,作者对胡同文化的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汪曾祺出生书香门弟,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虽是江苏高邮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满目染北京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熟悉了解之深和喜爱之情。比如,谈到胡同取名的来源如数家珍,大哑巴胡同,羊皮胡同,每一个亲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又如写胡同里那些熟悉的声音,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响在耳旁;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生活,更是津津有味:

9、 有窝头,就知足了 一虾米皮熬白菜,嘿!”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自己所熟悉并钟爱的一切都将随着四合院、胡同的消逝而消逝。,接上文,在文章的束、末尾作者不无感伤的写到“有些四台院门外还保存着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但稍微细心点,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对胡同文化喜爱但并不迷恋,对其消亡感伤但并不悲惜。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社会里,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今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怀旧也好,伤感也好,无奈也好,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表达自己的怅望低回之余,也豁达乐观地对着将逝的胡同文化道一声“再见吧,胡同!”汪曾祺就是

10、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为正在消失的老胡同、已经枯朽的旧文化唱了一首哀而不伤的挽歌。,关于语言,他用平淡朴素、韵味十足的北京口语来表现乡土文化,更富表现力,比如,虾米皮熬自菜,嘿!”一个“嘿”字,用的是地道的北京人的口气。换成其它的任何一句都不能传达出北京人那种特有的满足与欣赏,再如“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咪着”又道出了北京人凡事都“忍”的性格。加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流露出局外人的佩服与调侃。还有写胡同的衰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更有一般扑面的感伤。把这些富表现力的句子挑出来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品出个中辣味。,接上文,这是一篇序言,作者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在作者看来,都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现,留心体察、留心积累,心中久有和积蓄,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谢谢,谢谢,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