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0182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探索 孙宁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摘 要: 本文基于城市集约发展的背景, 探索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的集约效应, 通过归纳识别城市公共景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提出“四合化”的集约发展原则:探索空间形态上的多维度交叉以及载体间的整合, 实现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引导认知城市公共景观功能上更多元的社会功能责任, 最大限度地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打破时空界限策划多样的公众行为, 提供四维交叉的活动场所和复合型的活动内容, 增强城市公共景观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化除地块界限, 鼓励政策支持多元开发主体参与提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 避免各自为政, 产生互利共赢的“集聚效应”。关

2、键词: 城市公共景观; 复合; 集约; 作者简介:孙宁 (1986-) , 女,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一、时代背景面对日益紧张的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人与环境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热潮。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快速城市化阶段所特有的资源、能量与环境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备受关注。新常态语境在规划领域掀起热议, 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应时反思。党的“十三五”明确应“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出“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 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

3、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可见, 集约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化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指南。二、城市公共景观要素识别城市公共景观可视为城市某一种功能的载体, 激发或引导一些公共行为, 落实到物质空间中, 达到某种美学上的视觉享受。从物质属性的角度上看, 城市公共景观是在“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城市”和“公共性”这两个属性。“城市”限定了其研究范围, 即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等人工景观或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和城市形象有直接影响的自然景观。“公共性”是对其社会属性的限定, 强调面向公众开放并提供广泛的美学、生态、社会等功能, 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景观的共有属性以及其与公

4、众生活的密切联系。城市公共景观在空间范畴里呈现出开放的景观形象 (vision) , 落实公共景观功能 (function) , 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甚至策划景观行为 (action) 。基于这样的“-ion”可以重新对城市公共景观进行要素识别。1. 景观形象Vision有学者通过城市公共景观的平面形态将其划分为点、带、面三种不同的空间性状;也有通过其自然属性和人工印记的比例划分自然或人文特色的公共景观。这种分类基本是基于城市公共景观的空间性进行的, 而通过城市公共景观的空间结构的演化组合表现出来的即景观形象。景观形象是城市公共景观要素中最为直观的, 然而尽管呈现的是一种基础视觉的表现, 我们仍

5、不可忽视对这种空间定性的研究意义, 发展集约型景观的一项重要目标即落实最适宜的景观形象, 而不是一味贪大。2. 景观功能Function目前, 学界已形成的关于城市公共景观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 美化城市形象、阻止污染扩散、改善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文化、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等等。这些内容赋予城市公共景观高于传统空间结构组合的意义, 是一种衍生亦是指导。作为城市公共景观要素之一, 对于景观功能的充分挖掘将赋予它发挥出一个成功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推动力。值得一提的是, 经济多元化发展背景下, 私人开发主体也看到了城市公共景观的经济价值, 打破了传统由政府提供该类产品的定视, 而越来越多的私人出品不仅丰

6、富了景观功能, 亦可切实推动城市公共景观的集约化。3. 景观行为Action刘滨谊教授在提及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时提到:不在“空间构成”而是“行为策划”。我们常责难某些城市绿地建设造价高昂却人烟稀少, 这时往往是由于忽略景观行为的后果。景观行为可以说是城市公共景观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不仅仅是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带动了不同的行为活动, 甚至是将时空交错才能真正理解景观行为。有趣的是, 人们常常在生活中自发找出了一些饭后散步或是跳广场舞的场所, 而没有选择景观设计师精心为他们打造的环境, 这几乎可以说正是城市公共景观对于“策划”景观行为的缺失。三、当前问题1. 各自为政, 整体系统破碎在城市功能已

7、高度集聚、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 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布局既使整体系统破碎, 也违背了集约发展的要义。当前的城市公共景观发展也未能幸免的进入这个误区:一些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缺乏整合, 独门独院、绿化过量;两个甚至多个功能定位相近的广场、绿地重叠建设, 缺乏关联互补;打着相同广告的近郊生态园、农家乐在超量发展中形成不良竞争。2. 统筹不力, 生态效应薄弱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形态已从单个城市集聚走向群体化和组团化。这也说明有必要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景观的生态格局。然而, 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经济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城乡结构的二元性, 使得城市景观建设的生态效应大大削弱。俞孔坚

8、教授曾在“反规划理论”中提到过以生态网络构建来控制城市空间拓展, 城市公共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一部分未发挥其应有的效应。3. 设计狭隘, 功能多样缺失换一个视角来看, 城市公共景观除了具备视觉效果、生态效应、交通、休闲等意义, 还增添了一点政治色彩, 现有的城市建设案例中出现了一批饱受争议的大尺度市政广场和公园;一些政府将城市景观的建设与政府的政绩挂上了钩, 导致攀比成风, 贪大求全。原本应当多元化发展的城市公共景观缺失多样性功能, 未从人性化角度落实设计。模式化、形象化的工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驳。四、“四合化”集约原则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复合”引起的变化不是简单、随意的拼凑, 它的理想状

9、态是将各种要素有机和有组织地结合起来, 各元素之间相互兼容, 有良好的秩序性, 并产生互动, 相互激发, 从而产生新的质变。基于这种质变, 复合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且这种质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图 1 城市公共景观复合性示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下载原图基于对城市公共景观的解剖, 将其复合化分为空间层次、功能层次和意义层次。主要体现为不同功能在空间形态上的交叠与一体化, 以及由此产生的同一空间在功能上的多元化, 使空间得到最优化利用, 这样的空间意义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生命力也更加持久。“复合性”的主导思想是一种有机融合, 一种层面上来说是城市公共景观基于空间形态

10、, 使用功能或是行为策划上的复合;也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公共景观自身各要素的复合抑或与城市中其他要素的复合。总之, “复合性”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多元性, 强调的是一种互相融合、亦此亦彼、和谐共存的结构关系。本文针对城市公共景观的三要素提出“四合化”规划原则, 激活城市公共景观的集约效应。1. 空间上的整合目前城市公共景观的发展已在空间上呈现出综合化、模糊化的特征。各种人工或自然景观元素相互结合, 街道、广场、公园穿插出现, 前广场后公园的设计模式亦被广泛的应用, 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纪大道就巧妙的以人行道串联其一个个小型公园和广场, 将交通空间与景观空间完美结合, 形成了有活力的慢行空间, 既增加了

11、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能力又吸引了许多市民来此健身慢跑, 这一类型是非常典型的带状空间公共景观的整合手法, 带状空间的景观行为链系着城市交通, 又与眼下火热的城市慢跑高度吻合, 以此来指导空间整合最大化的发挥了城市带状空间景观的复合化效应。这一切都预示着城市公共景观空间正在实现自身乃至与城市其他元素之间的整合。原本散落的点状公共绿地达不到的效应, 通过串联集合, 焕出新生, 这种整合是对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复合性的成功探索, 是符合集约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的。2. 功能上的融合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日益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市民生活的更多样化需求, 城市公共景观不应仅局限于点线面空间构成上的排列组合,

12、 还需承担起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载体。苏州的桐泾公园作为较早的整体开放式城市公园, 在入口处以多彩灌木丛营造农田的景观形象, 以强势的视觉冲击力纪念地块原生景观, 体现城市公共景观对土地生长文化的极大尊重。这种方式使公园极受当地居民喜欢, 成为城市尊重历史的标杆。而公园本身既是人气的日常游憩公园绿地, 也是地震或其他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的紧急避难所。多功能融合体现了公共景观的渗透性、共生性和包容性。无独有偶, 纽约的高线公园亦是将文化作为核心力量, 以废旧的铁路线营造出多功能复合的城市公共景观, 以惊人的速度拉高地块周边物业的价值, 成为全球公共景观经济价值的典范。这种成功的案例提醒

13、我们集约型社会下的城市公共景观, 不仅要求其自生各要素之间组合成良好的景观效应与使用效果, 而更应当勇于承担起与城市其他功能主体构成元素之间的吸引, 通过这样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路径。3. 行为上的契合“公共”是一项社会属性, 城市公共景观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便是承担以及引导一些开放性社会行为。是否契合或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 而能够产生一些激发社交性活动的交往空间, 才是城市公共景观的核心生命力。构建这种城市公共景观行为上的契合除却基于空间高度整合及功能的有机融合外, 仍需要容许公共景观空间与功能能够承担的活动内容在不同的时空下可以自如转变。邻邦日本是这方面的先驱者, 无论是

14、位于东京的六本木综合体或是位于大阪的难波公园都巧妙的营造了这种公共景观空间。既是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站点, 承担了必要的通勤客流, 满足了必要性活动, 亦是大型的公园式购物中心, 承担起选择性活动, 在特殊时间段作为举办大型城市活动的场所, 是有趣的社交性活动场所, 每年年末的光之祭甚至早已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这样多元的活动复合化使城市公共景观常有活力, 而不会成为钟摆式的点对点单一低效的空间, 正是基于与景观行为的契合。4. 政策上的“迎合”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复合化离不开“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集约效应的最大发挥离不开多元开发主体之间的渗透与包容, 如何引导城市公共景观走向复合化发展途径, 吸

15、引开放商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避免发生各自为政的低效。值得借鉴的是美国区划法容积率奖励政策, 对于提供一定面积的公共空间采取容积率奖励的政策使得私人开发主体变得乐于提供公共产品。打破地块的限制, 是实现城市公共景观复合化有效的一大步, 以人为本, 加强公共参与, 从切实需要入手, 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 达成一种“上通下达”规划途径, 以政策支持无缝化的城市公共景观发展, 明确集约型景观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立法保障各方的公共景观收益, 提高管理效力, 从而降低开发主体参与过程中的成本。五、结语城市公共景观的集约效应正是基于对复合性的深入研究下完成的, “集约”的方法是要求各层级空间

16、互相渗透, 这样的结果不仅利于功能载体的高效营建, 也促使公共行为的交织发生, 展现出雅各布斯所赞美的多样化空间。但集约效应下的复合俨然不是空间本身的责任, 对于城市公共景观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功能层面上的又一重思考。除此, 在景观行为策划上更应打破时空界限, 得到政策扶持。最大化的发挥城市公共景观的集约效应是复合化的深入演化亦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的路径。参考文献1周岚, 张京祥.江苏城乡规划建设:集约型发展的新选择J.城市规划, 2009 (12) :16-20. 2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敏.城市公共性景观价值体系与控制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