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又是完成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观察内容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
2、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首先得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因为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体现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展现了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体现了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呈现出对称美,数学思想表现出奇异美等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内容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
3、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认真制定观察计划,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 大多数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
4、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首先是有序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是反复观察。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
5、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再次是系统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明确在观察中应了解什么知识,收集哪些资料以及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所要观察的对象上。其次,制定观察计划,能保证学生的观察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观察更全面。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观察过程进行引导,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
6、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这种说法并不过分。”一个人有了持久的观察习惯,他能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良好的观察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
7、观察对象的本质。 2.条理。按顺序观察、有秩序地观察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达到言之有序,思路清晰。这样,才能不遗不漏,才能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才能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对所观察的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常见的观察顺序有横着看、竖着看、从中心向四周扩展、从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有条理地观察,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3.全面。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总之,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六中学)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