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规律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00279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规律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规律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规律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认知规律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 数学教学中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对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实践,是实现数学素质能力教育和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注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课中激发学生注意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注意力得以激发,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 这必须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应该充分尊重并且着意引导的带规律性的教学和教育过程。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认知规律研究,结合

2、数学科特点努力摸索学科认知的共性规律和挖掘学生心理认知上的个别化差异,在实现群体能力提升、注意力激发的同时,个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认知规律的潜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在这方面认知阶段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的点滴体会 。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教学并无唯一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认知理论为我们探索职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呢? 一方面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形式是最直观、最生动的的教学形式。人机交互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

3、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者精心设置、指导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并主动积极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再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样也

4、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注意力的激发。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认知心理规律 认知阶段,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学科认知的心理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人的认知心理具有这样的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弄得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 尚未认

5、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首先,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也就是要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让学生有新鲜感,并快速聚合他们的注意。如教“1+2+3+4+5+6+7+8+9+10=?”常规的思路一部分学生会做,另外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动笔。因为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会多麽强烈。我在教时,就出一组题“1:1+2+3+2004+2012+2013=?2:1+2+3+n=?”同学们饶有兴趣,大家都在深思中,注意力和求知欲都有了充分地提高,自觉地转入了探究规律之中。这时,我稍加点拨和引导:“1:-3+(

6、-2)+(-1)+0+1+2+3=?2:-2013+(-2012)+(-2011)+2011+2012+2013=?”同学们很快就把握住了规律,就变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又教“1/2+1/6+1/12=?。1/2+1/6+1/12+1/(2012*2013)+1/(2013*2014)=?”同样会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唤起学生的尝试欲。人天生就有模仿和尝试的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这种尝试的欲望,努力创造出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情景,让他们在模仿、尝试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涵和性格特点。在教:“甲乙两人自相距100公里的A、B两地

7、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6公里/小时和4公里/小时。甲带一狗,狗每小时行10公里,比人走得快。狗和甲同时出发,遇到乙时回过头来往甲跑,遇到甲时又回过头来往乙跑,如此往返多次,问甲乙两人相遇时,狗一共行了多少路程?”中,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都感到问题复杂,不好解决,但又都迫切地想知道结果。这时,我边启发边介绍解法:从整体上考虑,甲乙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用的时间为100(6+4)=10(小时),狗从两人出发时就开始跑,一直跑到两人相遇,因而用的时间也应为10 小时,所以狗行的路程为1010=100(公里)。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认为这么复杂的问题靠列方程就可以解决,简直是太妙

8、了,从而对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让同学们完成“两艘轮船在同一时刻驶离河的两岸,一艘从A驶往B,另一艘从B开往A,其中一艘开得比另一艘快些,因此它们在距离较近的岸500公里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要停留15分钟,以便让乘客上下船,然后它们又返航。这两艘渡轮在距另一岸100公里处重新相遇。试问河有多宽?”。结果,大家都通过自己的模仿揣摩,同学们心理层面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尽可能的激发,并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重视学生的数学心理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实现学生注意力的激发。因此,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实践,是实现数学兴趣教育和在数学教学对学生注意力的激发一条重要途径。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