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摘 要:诗化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它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入境”“妙悟”与“升华”的主体情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循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教师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引导、激活,使学生在体会课文的诗化语言过程中进入其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等因素产生深刻的体验。 关键词:人文;诗化;诗意;湿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97-01 诗化的语文课堂像美妙的音乐般拨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的情绪,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最柔
2、软的角落,构建情感的大厦,使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诗化境界。课堂上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在这样的情感体会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命成长的过程,他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 爱思斯坦曾经说:“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乐趣是教师的最高艺术”。那唤起孩子对课堂的极大热情,对自然,对社会的自觉性关注和主动体验是当今教育主旋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开垦、经营这样一种充满人文的关怀,能自然“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乐趣”的教学诗境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资源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褐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大都选自现当
3、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语言典范生动。教材的选入课文是把语文看做是一种精神的人文积淀,以语文点燃精神,以精神树立人格。一篇篇选文,一个个内容的熏陶和渐染,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摸与触动,人格的升华和净化。 如:小草和大树,写人志坚和不屈,使自己脱颖而出,用汗水和心血把“小树”浇灌成“大树”,语言感人,我们感受到并领悟到在逆境中只有具有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二、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的形式课堂把目光锁定在教育过程本身。教学的重心由课前的备课转移到对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成、直接生成。 在动态
4、生成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我们老师的任务并不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实际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我们所能解决得了的。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炬,让他们真正地读进去,读出自己来。在此,我们都要在随机而动的敏感,有深入开掘的企图和预想。最要紧的是作为教师,并不能替代学生之间的思想与交锋,只是在思维障碍过不去的时候,方可以轻轻点拔,起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目的。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学教育的契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平等对话,培养动态生成 要
5、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讲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放开思想,从而获得心灵的勾通,享受学习的乐趣。 2、精心设计、立刻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并不放弃设计。孙子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备课中,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
6、孩子张扬的天空。 枫桥夜泊一诗,让苏州名扬天下,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也成了中外游人仰慕的旅游胜地,这是张继枫桥夜泊诗独有的光荣。本诗的诗眼是“愁”,同学们经过了热烈的讨论,然而总感觉意犹未尽。猜想下,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冲动,想找到愁的根源。在查阅了多种资料后,发现作者的愁的确另有原因。于是肯定学生的各种猜测,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出示适当的资料,引领学生开展原文阅读,拓展了作者愁思之源,这就是“为国事而愁”,加深了学生对全诗的理解,鼓起了课堂气氛的第二个高潮,在诗的气氛和意境中,学生与诗人一起“愁”。一起“爱”,学生尽情地领略了古诗之美,意味深长。 三、让美感和诗意滋润精神和生命 在语文课堂
7、上,教师要以一颗敏感的心解读生活、解读文本、解读儿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交流美、唤醒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和诗意。 和谐的课堂绝不是古井止水、波澜不惊,它是有涨落、有起伏的。既有和风细雨,又有暴风骤雨;既是二月江南,又是秋风塞外;既闲庭信步,又铁骑突出;既醍醐灌顶,又当头棒喝。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不愠不火、和平气象,只能是假冒伪劣的和谐课堂。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以“诗中有画”为线,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仿佛看到了茅屋、翁媪、青草、大中小儿,听到了溪水声、“相媚好”,很自然地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恬静优美的乡村,充分感受到了“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的意境之美。 美的语文课堂上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教师有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我们努力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情,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让语文课堂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理想王国,成为一个舒展生命的人生驿站,成为流淌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