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卷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为 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原创】A.深圳交警 3 月 7 日出台新规定,外卖小哥第三次交通违法被交警查处,将被辞退,并且一年内不得在各平台内的各送餐企业再次聘用。但这规定能否给外卖小哥戴上紧箍(k)咒呢?B.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xi)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遐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C.为了追逐梦想,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
2、学家、总工程师天眼”之父南仁东心无旁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jun)刻下新的高度。D.烈火如歌这部改编至明晓溪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目前正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热播,人物的命运与剧情的发展牵动了很多观众的心,该剧在微博和豆瓣(bn)网上评分很高。【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层级为 A。本题所选材料新鲜,错误语音体现浙江吴方言易混错处,还有学生学习生活中易错的字。字形则为现实生活中的形近字或学生易错的音近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原创】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3、。2003 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甲】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乙】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付与了历
4、史和伦理的意义。【丙】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原创】A.更 B.空穴来风 C. 付与 D.历久弥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本题所选的语句包括成语、熟语、词语的运用,并不生僻,考查的要点在于熟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原创】A.甲 B.乙 C.丙【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 E。这是 2017 年高考的新增考
5、点,难度要适中,考查要典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原创】A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B.有政协委员提出: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C.“巨大”不等于“伟大”,书画作品感染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尺寸,而是取决于作品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D.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 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语病
6、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考查的类型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不当等类型。选句来自报纸及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及代表性。5.下面这首词选自红楼梦,为怀人之作。根据原著内容,说说词作中怀念的对象是谁?其中的“风波”又指的是什么?(3 分)【根据江苏省 2018 届高三“五校联考”卷改编】随身伴,独自意绸繆。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像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名著。能力层级 B。希望学生能在重视课内知识的同时,能多涉猎课外读物。江苏省倡导考查经典名著的阅读,私以为浙江也可以学习效仿。本题对于看过红楼梦的
7、学生来说,难度不大。6. 下图是 O2O(即 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对 O2O 模式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 分)【根据广东省广雅学校 2016 届高三 8月月考卷改编】【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得体,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兼顾下定义,能力层级为 C。图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贴近生活,能引导学生关注观察生活,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二、现代文阅
8、读(3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去年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也让我们再次想起了安徒生。安徒生是一位童话创作者,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安徒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其童话风格也从轻快、舒展走向沉重、感伤。此中变化源自安徒生坎坷的经历与复杂的心绪,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又有现实主义的严峻。今天,以成年的心境重读安徒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底层的关注、对于社会黑暗的洞察讽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尽管是以童话形式出之,却既不幼稚,也不过时,且作品闪耀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海的女儿中
9、的小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与人的灵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小人鱼的遭遇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而她的巨大勇气与牺牲精神又让我们心生敬意,她是人类追求理想的永恒象征。安徒生后期的不少作品都沾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可能是严酷的现实生活让他的心灵变得敏感与沉重了吧。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更加投入地热爱人类。因为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反倒从寒冷中燃起熊熊心火,从苦难里升张起希望的旗帜。光荣的荆棘路便展示了他高度的乐观与对“人”的自信。在作品里,安徒生描绘了人类历史上诸多贡献卓著的前贤,他们无一例外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直面苦难,用自身的拼搏与坚持鼓舞了后来者的斗志。循着他们的足迹,人们未必一定会收获
10、辉煌与快乐,但却可以“超越时代,走向永恒”,流淌在安徒生童话里的这种精神血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安徒生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为世界儿量文学在创作方法、文学语言、诗意想象等方面开辟了路径;他用精心熔铸的富有创造力的话语,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世界的洞察,以童话的形式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带给他们欢乐与忧伤、遐想与沉思。他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安徒生也并非不能批评,当我们把安徒生的创作与对他的批评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徒生当初所倚重的突破与创新,恰恰成为后来者突破与创新的切入点。比如他所擅长的优美的童话语言,在一些后来者看来,恰恰是阻碍了孩子
11、的阅读。他童话中压抑不住的对美好的歌颂、对丑恶的鞭笞,则被认为是沾染了教化的色彩类似的争论,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探究其理,但若从心理角度分析,倒可见出一些端倪。有时候,这些批评似乎未必真想否定安徒生童话,而更多是要倡导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文学发展的潮流常常是这样,不管经典多么伟岸,后来者都会有新的追求与创见,后来者的活力与价值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凸显,这是“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的流变,也是生命的诉求。后来者要么选择站在经典肩上继续拓进,要么选择背向经典而别开新路,这种继承或反抗,都是文学也是生命的一种本质表现,从这个用度可以理解很多对于文学经典的批评,甚至至包括一些求全责备的声音。当然,
12、在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对经典的伟大更具会心:那是一种既可供人瞻仰、也可容人探讨的巨大存在。安徒生童话也是如此,它的魅力显现于对它的重读与揣摩之中,它不断激励我们向善向美、向人类最高境界迈进。(摘自张健重读安徒生:他的童话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人民网,2016 年 5 月)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根据“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第六次考试”改编】A坎坷经历与复杂心绪使安徒生在创作方法、主题和风格上发生较大变化。B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探究后来者对安徙生作品的批评所蕴含的道理和心理。C后来者对经典的赞扬和批评、继承和反抗都是文学在发展中必经的东西。D文章列
13、举两篇童话作品,主要论述安徒生的童话在思想价值方面的伟大之处。【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且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做题要细心,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并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确定答案。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根据“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8届高三第六次考试”改编】A文章以文学发展的潮流为背景,论述安徒生童话受到批评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B海的女儿和光荣的荆棘路分别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情和现实主义的严峻。C如果没有安徒生在童话创作方面的创新,就不会有后来者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突破。D文章围绕创作者
14、和作品、创作者和后来者的关系,论述安徒生童话属于未来的原因。【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且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做题要细心,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并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确定答案。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安徒生童话经久不衰的原因。(4 分)【原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层级为 D。考生需要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整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戈壁听沙韩少功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
15、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功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
16、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
17、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
18、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
19、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
20、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10.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原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要求联系上下文,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11.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4 分)【原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层级 D。要求学生掌握多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12.文章第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6 分)【改编】【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布局谋篇作用的分
21、析,能力层级为 C。要求联系位置关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13.联系第 段中划波浪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探究文章结尾“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的意蕴。(6 分)【原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探究,以及个性化的解读,能力层级为 F。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理解分析和再创造,无论什么看法,都得涉及文本和点出主旨。3、古诗文阅读(40 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环翠亭记(明)宋濂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如渴骥欲奔泉者,是为罗家之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其居
22、之后,有地数亩余。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 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3、占幽胜而挹爽垲 ,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 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 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况所谓游观之所哉!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
24、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 称之。(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 注释:虞文靖公:指虞集(1272-1348),侨居河西临川。爽垲:高爽干燥。偾:毁坏。爬梳:梳理、整治。褵褷:毛羽初生的样子。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原创】A.而构亭其中 构:建造 B.既完其阖庐 完:修缮C.举觞次第为寿 次第:依次 D.足以克负先志 负:辜负【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本题考到课内实词联想,语法词性等文言实词推敲
25、法。学生应根据上下文推断、回忆已有知识,辨析实词的词义。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原创】A.尝承尊公之命 不知老之将至 B.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 吾尝终日而思矣C.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选项的前一句来自于选文,后一句来自于课本。要求学生有推断、辨析的能力。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原创】A文章一开始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由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引出环翠亭,过渡自然
26、巧妙。B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由兴到废,由废到兴的过程,以及人们因亭子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C作者对环翠亭外雨后竹林景观的描绘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他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彼此掩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形象生动。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他把一件平凡的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D。要求考生对全文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并能对一些具体的文句做出正确的解读。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原创】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
27、践之间,朝 兢 暮 惕 虽 躯 命 不 能 自 全 今 得 以 安 乎 耕 凿 崇 乎书 诗 而 于 暇 日 恰 情 景 物 之 表 岂 无 其 故 哉【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层级为 E。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规律,对句子结构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文本内容有正确的理解。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原创】(1)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 E。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句通顺。同时能够考虑到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二)阅读下列这首
28、诗,完成 1920 题。(8 分)【原创】春江晚景(唐)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 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9.本诗描绘的是春日江景,除了“江林”外,还有 和 两个意象也能说明诗歌描绘的对象。(2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鉴赏,尤其是意象的把握。能力层级 B20.本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江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表达情感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 D。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几乎是浙江自主命题以来不变的考点。这首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情感并不难,赏析角度的设
29、定要求学生厘清自己的阅读思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做了一定的要求。(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原创】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7),而不以易生(8),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21.概括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和庄子的观点。(2 分)孔子: 庄子: 2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孔子和庄子的观点。(4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 C。在理解两段文字的基础上,要指出孔子和庄子
30、对待生命的不同观点,并结合现实社会,对生命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四)古诗文默写。(6 分)【原创】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个小题)(6 分)(1)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司马迁报任安书)(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 A。 题目所选诗句前四句出自“考试说明”中的篇目要求,兼顾
31、诗、词、文,以及论语选读,末句出自选修教材。学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容易出错的字,以及给出后句要求填写前句的情况。 四、写作(60 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原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只蝴蝶而不是风筝。蜜蜂和蝴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只蜜蜂而不是蝴蝶。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想?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词“蜜蜂”和“蝴蝶”,可看作是某类人的象征,注意材料中的“创造”一词,重点表现创造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本题提供了多元的主题倾向,能让考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32、,可以立足于对生活的审视,可以思考当下紧张的高中生活,也可以关注广阔社会人生,去关注生活背后的真谛,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写出自我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2017 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1.D A 紧箍(g)咒 B 目不暇接 C 心无旁鹜 镌(jun)刻2.C “付与”改“赋予” 3.B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逗号改顿号4.A B“针对”缺宾语 C 两面对一面 D 删掉“被”5.晴雯 (1 分) “风波”指的是抄检大观园后抱病在身的晴雯受人谗言被王夫人无端赶出贾府。(2 分)6.答案:O2O 模式是一种实体门店将服务、打折等信息提供到
33、网络平台(1 分),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并下单(1 分),之后凭借平台给出的订单凭证,到实体门店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1 分)的商业模式。(以上信息点 3 分,信息顺序 2 分,单句 1 分,非单句 0 分)二、现代文阅读(30 分)(一)7.D (A“创作方法、主题和风格上发生较大变化”错误;原文只说了风格变化;B“很难用语言去探究后来者对安徒生作品的批评所蕴含的道理和心理”错误,原文是“三言两语去探究其 理,但若从心理角度分析,倒可见出一些端倪”;C“是文学在发展中必经的东西”错误,原文是“这种继承或反抗,都是文学也是生命的一种本质表现”。)8.B (B“分别体现”错误,光荣的荆棘
34、路是后期作品,原文说“使他的作品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又有现实主义的严峻”。)9.(1)安徒生童话里流淌的精神血脉(对真善美和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乐观和拼搏精神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2)为世界儿量文学在创作方法、文学语言、诗意想象等方面开辟了路径(3)让后来者拥有重读、揣摩、探究的空间(写出一点 1 分,写出二点 3 分,写出三点 4 分)(二)10.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一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11. 运用比喻手法,把戈壁滩比作孕生中华民族的母胎,形象生动地说明西部文化(西域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
35、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戈壁滩的衰败景象,突显作者对西部文化衰败消亡的失落惆怅之情。 (手法 2 分,描述内容 1 分,点明效果 1 分)12. 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3. 戈壁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促使我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胎”产生归属感;(2分)戈壁之行唤醒了深藏在我内心的对“母胎”的眷恋和向往;(2 分)“戈壁之行”使自己从“听沙”、“看沙”中重新认识戈壁,激发了自己的责任意识。(2 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6、。)三、古诗文阅读(40 分)(一)14.D 负:承担,怀有15.C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A 之: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 于:介词,从;表被动)16.B (“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17. 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18.(1)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征”“似”“诬”各 1 分,大意对 1 分)(2)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
37、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预测)世道盛衰的走向。(4 分。“构”“非特”“卜”各 1 分,大意对 1 分。)【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顺着临川县城直向西走,就是罗家山。太平时世,有一个字叫仲孚的人,曾经遵照父亲的吩咐,种植了万竿竹子,并且在竹林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每当大雨过后,晨光熹微,空旷澄净,竹林掩映,好像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好像要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来临。虞文靖听说了
38、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人的俗念泯灭。 ”于是用“ 环翠” 在匾额上题名。至正年间,发生了壬辰动乱,战火不断,不只亭子被毁,连万竿竹子也被砍伐得一竿不剩。经过的人都为它们存在的短暂而感叹不已。等到真龙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了清明。仲孚挈同他的妻儿从山中归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后,又修复亭子还原旧样。接着又在四周栽种竹子,竹子的枝芽也就丛生茂密了,三年后又生长成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仲孚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到仲孚那里去,举杯依次给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邸接连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他们的楼台占据幽静美好又高爽干燥的地方,风景没不优
39、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遭到毁坏就没有再修复的了;有楼台用尽心思修建的也只是摆脱房屋摇摇欲坠的样子;有整修治理好的却没有时间搬迁去或无法安居。这座亭子虽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后代。让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陈闻先生的,他说,不能没有东西给后人看,于是就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我为此写一篇记。唉!前人给园子题名的文章,说从亭台楼榭的兴起废弃,就可以预测时世的盛衰。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
40、。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这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拨乱反正,天下太平已经有十几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他的生活,那么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就可推知;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的生活就可推知。这样看来,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连续三代的太平昌盛,的确是可以期待的啊。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乐意为天下人说这件事,因为这并不只是记载一件事。仲孚名称仲丽,嗜爱学习又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一致地称赞他。(二)19(2 分)津亭 客船 20(6 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
41、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 3 分,情感 1 分,两者关系 2 分)(三)21.孔子:杀身成仁(取义成仁);(1 分)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1 分)22.孔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1 分)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1 分)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2 分)(四) (6分)23.(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3)人道寄奴曾住 气吞万里如虎(4)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5)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四、作文(60 分)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