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 3 月山东省各地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 年 3 月济南市一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 “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 ,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 ,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
2、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 ,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中国园
3、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
4、:“即物深致,无细不章” ,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 ,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
5、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C.中国古代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的高明之处。D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1.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B文章第一段通过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C.
6、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了意境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2.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 ,可见最晚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让人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 ,王维是“妙” ,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 ,表明作为西方人他也感觉到了
7、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3.C2018 年 3 月淄博滨州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8、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鬼神,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
9、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
10、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摘编自中国香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
11、提。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D、宋代以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1B (A 项据原文“香文化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可知“前提”的说法无中生有。C 项据原文“己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可知“最核心”的说法不妥。D 项据原文“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可知, “替代”的说法有夸大之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
12、,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渐式徽”的不良态势。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2A (A 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说法不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B、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作用。C、人们只谈香的价格、
13、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途的风险。D、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3.B(B 项据原文“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可知, “主导作用”的说法不妥)2018 年 3 月潍坊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的法规、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
14、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霸权文化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
15、号和活动,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 ,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从 19 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 20 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商场中的喧嚣声、股票交易所的嘈杂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 。但原理一样,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
16、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总之,城市既是由建筑物和生产生活活动组成的实体,也是存在于感觉和体验中的声音。与前者主要作为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对象和领域不同,只有借助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城市史学、城市文化学等理论与方法,才能发现城市声音特有的形态和价值。这些感性存在的城市声音绝不限于其物理学意义,更是以诗性和直观方式再现和表达了中国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当下鲜活的生命律动。因此,研究城市声音,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了新的路
17、径。(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声音:一种新的城市史与城市文化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研究城市声音有助于认识城市这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斗争的矛盾组合体。B研究城市声音立足点是感性符号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长期缺席城市研究。C研究城市声音可让研究者在不同时代从不同声音状态中听出城市的变化。D研究城市声音虽不关注其物理学意义,却也需要我们去调动官能和欲望。1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城市与声音的联系入手,提出了城市研究的新思路,颇为新颖。B文章在城市符号与城市声音的对比中阐明了听觉表达大有研究的必要。C文章以上海主流城市声音的变化为例,证明
18、了声音之道就是城市之道。D文章谈了研究城市声音的意义,提及了研究的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2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研究城市声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代城市文化、精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B城市声音之所以被人们忽视,与它感性存在、容易消逝、不易识别和保存有关系。C要深入全面研究城市声音,就不能不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D如果不去认真研究城市声音,我们就无法用诗性和直观的方式去再现和表达城市。3D2018 年 3 月济宁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
19、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
20、漕运为“国命” ;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 ;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 ;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 , “为一代之大政”等等。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
21、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运河经济带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富活力、最有生机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区域。总之,自秦至清,漕运线路持续变动,漕运的区域指向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
22、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此同时,漕运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漕运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意义广泛而持久,但就总体而言,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选自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王朝权力中心如果离开它就无法生存和运行。B漕运线路方向在空间上有过多次变化,但漕粮征集地区始终指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C漕运是一种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也是政治中心借以控制经济重心区域的重要途径。D漕运除了供食京师,还被各王朝有意识地运用于赈济、救助、建设运河经济带等方面。1. C(
23、A“王朝权力中心如果离开它就无法生存运行”说法绝对;B“始终指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错,原文“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 ;D 根据原文,运河经济带是“客观上”形成的,不是王朝有意识建设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通过梳理历代漕运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这种变化对于古代王朝的意义。B第段引用时人的论述,意在说明宋代以后朝廷对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第段主要论述封建王朝如何利用漕运对社会进行调控管理、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漕运空间变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2.B(第段通过引用意在说明漕运所具有的政治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24、一项是A唐宋时期的漕运线路变为东南、西北方向,说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经济日益繁荣。B在充分利用漕运长距离运输及流动性特点、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清代政府做得最好。C运河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及其巨大的发散和辐射作用,都与漕运的发展密切相关。D线路的变动和漕运空间指向的变化,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3.D(“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强加因果)2018 年 3 月日照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
25、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26、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对于武人来说,武官的散阶化不仅使武官官号贬值,而且使得他们上升的
27、机会变小。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 晋书甘卓传中的甘卓被授予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凭借军功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晋书刘弘传记载的牙门将皮初虽有军功,却不能被授予太守之职。两人皆有军功,而升迁待遇却大为不同,只因甘卓为文官系统,而皮初为武官系统。总而言之,汉魏晋时期是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文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流转也较为容易。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摘编自潘婷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升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汉魏晋时期与文人对立的武人入仕升迁之路异常艰难,主要因为武人学
28、识浅薄。B汉魏晋以文人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使武人很难有入仕的资格,少有升迁的机会。C东汉末至魏晋,武官的散阶化促使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与具体事务分离。D东汉末至魏晋,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比其他文官系统的文人升迁流转更有优势。1.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汉魏晋选官制度作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武人入仕升迁尤为艰难的观点。B第二段具体阐述汉魏晋时期以文人为本的官僚制度,从而论证了武人仕进之难。C文章第三段用两个事例作对比,旨在阐述武官散阶化使武人升迁之路更加艰难。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2.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29、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两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注重德行。B魏晋士族以文化被授予官职,可见,如果武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就能够入仕升迁。C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甘卓为武官系统,即使有军功其升迁机会也会不大。D汉魏晋文人和武人社会地位一升一降反差较大,将会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3.B2018 年 3 月菏泽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
30、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
31、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 。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
32、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 ”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
33、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B.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1.【答案】 D
34、1. 试题分析:题中 A 项,错在“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原文第一段有“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 ;B 项, “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C 项, “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 “信” “仁”都是。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B
35、.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2. 【答案】A2. 试题分析:题中 A 项, “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之间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应该是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
36、.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3.【答案】 B3. 试题分析:题中 B 项, “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 ,只能说明“起点” ,不能证明是“核心” 。2018 年 3 月烟台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
37、促成的。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
38、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
39、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 、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
40、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 ,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 。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选自
41、2017 年 10 月 18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B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1 (3 分)A(“也
42、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与文中“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的内容不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B文章在第、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C第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D第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2(3 分)B(文章第段与第段一样,都是论证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
43、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C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3(3 分)C(A“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错;B“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 )2018 年 3 月青岛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4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搞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应该予以纠正。 老 子 三 章 :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 不 责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这 段 话 中 ,
45、“贤 ”, 敦 本 作 “宝 ”字 。 说 文 谓 : “贤 , 多 财 也 。 ”“不 尚 贤 ”与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一 样 ,皆 指 财 物 而 言 , 不 是 说 不 尊 重 有 贤 德 的 人 。“虚 其 心 ”, 民 则 无 欲 。 “实 其 腹 ”, 民 则 无 饥 饿 , 当 然 就 会 感 到 满足 。 “弱 其 志 ”, 民 则 无 欲 望 , 不 争 , 不 受 外 物 之 迷 惑 。“无 知 ”, 意 谓 没 有 什 么 意 见 , 能 安 居 乐 业 , 对 生 活 现状 感 到 满 意 。可见,老子在这章里是对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进行批判,他认为
46、,统治者崇尚财物、炫耀富有,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即“民争” “民盗” “民乱”的根源。因此,要坚决杜绝。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应该消除贪婪私心,使民众恢复纯朴的民风,国家才能大治。老子是否主张搞愚民政策,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第六十五章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字。如果仅仅从今天人们对汉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当然是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不然,古汉语的“愚” ,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愚” ,其意思是不一样的。 “愚之” ,实为使民众诚朴、淳厚之意。 “明民” ,意为启发民众巧智。王弼注道德经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河上公注道德经说:
47、“谓古之善以道治身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 ”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 ”所以,老子的“愚之” ,根本不是搞愚民政策的意思,而是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奸伪丛生,天下大乱,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就是“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理论依据。现实社会丧失了“道” ,才出现孔子那一套仁义、礼乐等。由上可见,老子完全是针对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而提出对民“愚之” ,即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选自国学 ,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48、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说文释“贤”为“多财”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贤”也可如此解释。B老子对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上。C高延第认为老子的“愚之”与秦国人“愚黔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D儒家的仁义、礼乐等思想是在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出现之后才出现的。1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针对老子搞愚民政策这一论断,文章先树靶子,再逐层批驳,最后梳理出内涵。B文章第四段用较多笔墨阐述“愚”的含义,体现出老子的诚朴纯真的社会立场。C文章引用王弼、河上公注道德经句子,阐释了老子所言“愚”的真正含义。D文章论证老子不搞愚民
49、政策观点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老子的政治图景。2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人们能够正确理解老子的内容,老子成为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的认识就不会出现。B老子认为,应该杜绝统治者尚财、炫富的行为,因为这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C如果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那么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会随之消除,国家就能大治。D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造成了“以智治国,国之贼”的局势。3C2018 年 3 月德州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张焱春节期间,此前大受好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这部纪录片以 5 分钟一集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国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向广大观众进行富有温情的介绍。 。“六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