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93005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检测(三十八)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中国人物传记一、(2016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林庚:发明一个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 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 过, 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 ,林庚有着独特的 见解,即 “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

2、命也便往往 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先生等人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 “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 现成的” 。1935 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 诗的创作和研究。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 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 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 ,

3、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 对于外来 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 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 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 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 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 现 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 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 说, “谁要伟大,必须聚精

4、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 们因先生的新 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 筚路蓝缕之功。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 西游记。就 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 80 岁高龄

5、出版了西游记漫 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 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 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有删改)相关链接: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闽侯人。 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 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 远离尘嚣。 尽

6、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 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 见。(葛晓音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B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体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C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

7、范。D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E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话 ,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解析:B 项, “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 C 项, “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 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于文无据。E 项, “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

8、,答 E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分)答: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三个步骤:寻找答题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整合出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三两段。第二段的关键语句是第一句话, “对于这种是短命的 ”。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有两个,一是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 炫耀商标” ,二是 “林庚深知巨大秘密” 。将其简明扼要地分点列 举出来即可。参考答案: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 ,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

9、短命的。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 每点 2 分)3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6 分)答: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材料 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的描写来思考。从材料的第一段可以概括出林庚“爱国、崇尚自由 ”的特点,从二至六段林庚对诗歌及古典文学的贡献可以概括出“思想独立、 专注执着”的特点,从第七段可以概括出林庚“身处逆境从容应对,豁达乐观”的特点。参考答案:爱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专注、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沉潜”) 。困境中从容,具有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的个性气质。(

10、每点 2 分)4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全文。第二至四段写林庚对诗 歌的贡献,主要是 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第五、六、七段写林庚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第五段侧重写他的理论贡献,“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 ,“把古典文学传统 重新发明出来” ;第六段侧重写他对唐诗的研究, “林庚先生有着更 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 ,有 “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的新见;第七段侧重写他对小说的解读, 西游记漫 话是“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相关 链接”中,从林庚的 简介可以看出他从事中

11、国古典文学教育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传 承发扬之功。作答 时要注意分点概括。参考答案:林庚进行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为新诗创作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他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在研究唐诗方面具有开拓之功,他还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西游记的理解。他进行古体诗词和格律体新诗创作,发明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相关链接 ”中还显示,林庚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工作,培育学生。)(每点 2 分 )二、(2016山西四校二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

12、“ 伤痕”岁月中度过 22 年光景。22 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 年后,他将抒情 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这位深深迷恋 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 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 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 动。他号称 “中国作家里的首富” ,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 ,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 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 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 “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

13、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张贤亮获得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 13 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 年, 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 39 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 15 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 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 难 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 18 岁。 1955 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 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 诗,他所抒

14、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 30 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就这样,22 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 毕竟是苦难的,每天 劳动 18 个小时,只有 6 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 ”这本书张贤 亮阅读了数遍,也正是 这 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 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 发诗情,秉持 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

15、说给我 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 层的反思感, 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 说的创 作上, 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 现都能够给经历 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 作如日中天的时候, 张贤亮开始 转换角色,用心经营起了文化产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 ,如今城堡在影 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力,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不由得更加生出感 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 ,仅仅只会愤怒、哀 叹、幽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 ,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他会反

16、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 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 变了周 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摘自人物周刊文摘版 ,有删改)相关链接: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 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有灵与肉绿 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等,立体文学作品 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 50 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 创作,1955 年从北京移居银川,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 年在“ 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 大风歌被划

17、为“右派分子” ,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 22 年。 1979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 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 年 9 月 27 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 78 岁。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历经 22 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B15 岁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

18、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创业。C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抒写并期待新的时代。D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E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解析:B 项, 张贤亮是 1955 年才来到银川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银川。D 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 ,他自己介 绍说阅读 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目的关系,选项说 成目的关系牵强。 E 项,原文和链接材料均未提及他获

19、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且“成为 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 一说法也不合文意。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6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 ,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紧扣 “走在先锋的行列”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答题区间,即第四、六两段。然后,从中找出相关事件,如第四段写他创作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第六段写他在“文革”后创作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 锋的行列;同 时写他在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转换角色,经营文化产业。参考答案: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

20、“文革”之后,创作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开始转换角色,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共三点,每点 2 分)7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家庭影响、自身遭遇、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家庭方面来说,他有过显赫的家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等;从自身遭遇方面来说,他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自己被打成“右派” ,这些丰富了他的阅历和思想;从理论学习方面来说,在狱中他读 了资本论,懂得了 “有为哲学 ”和运营方

21、略。参考答案: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 ,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想;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懂得了“有为哲学”和运营方略。(共三点,每点 2 分)8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 ,倒数第二段最后又说“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 分)答: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探究点的 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 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 。探究时,可以 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

22、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参考答案: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他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四点,每点 2分)传检测(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外国人物传记一、(2016陕西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法国人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 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 艺术。 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

23、”。似乎只有 读懂了他的作品,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 “1913 年的圣 诞节,我第一次走 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 5 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布列松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两年后, 22 岁的布列松 应征入伍,度 过了一段让他“很难适应”的军旅生涯。也 许是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 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退伍的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很多人都钦佩布列松的冷静。法国 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

24、 1968 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到 处一片混乱,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一小时只拍了 4 张照片。这应该得益于他在打 猎中练就的技巧 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感染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病情的 严重曾一度 让他筹划自己的葬礼。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退缩了。布列松和他小巧的 35 毫米莱卡照相机见证了几乎 20 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他曾 亲历 1948 年甘地被暗杀 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 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和巴黎解放,以及印度的分裂和 1968 年法国

25、学生运 动。作 为西方记者,他还曾分别首次获准进入新中国和苏联拍摄。在研究 1949 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时,可 资借鉴的影像资料比之其他年代明 显要丰富,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归功于布列松。 1948 年 12 月初,作 为著名的美国 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此前一直在东南亚采访的布列松乘 飞机从缅甸仰光飞 抵北平。在北平停留的 12 天,他的镜头忠实地揭示了政局剧烈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和苦难。出版于 1954 年的摄影作品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封面就拍摄于北京街头一名来城里贩卖蔬菜的农民正在吃饭,背后是一脸茫然的店主和空 荡荡的店面。1949 年初,布列松赶在解放军 包围北平之前飞赴上海,此后

26、一直在江浙沪一带拍摄,直至 9 月份乘船去香港采访。当 时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 纸币几乎成为废纸,在一幅照片中,一名携带着零用钱上下班的富人的自行车把上,挂着一大捆纸钞,直 观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另外一幅照片中,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黄金,眼神中充满恐慌和无助。在南京,他在市民买米的拥挤队伍里,抓拍到了一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与另外一张上海饱受饥饿的人们哄抢米店的照片一起,反映了令人感到恐怖的 饥荒对人性的摧残。布列松在中国采访的这一年,正是中国命运的 “转折年” 。他客观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轰然倒台,同时记录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和南京的 历史性画面。在新

27、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我国政府邀 请访华 3 个月。作 为首位 进入新中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打开了一扇西方观察一个新生政权的窗户。同时,他的作品和全部采用抓拍的工作方式,对当时中国的摄影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似乎至今没有人能 够超越。美国 华盛顿科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评价布列松说:“他不但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 20 世纪 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 艺术家

28、之一。 ”(摘自王兵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有删改)相关链接: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 摄影家,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 闻摄影之父” 。(百度百科)“经过 加工或 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也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摘自布列松决定性瞬间)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布列松是 20 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摄影家,他的这种天赋

29、才华,深受同样极具天赋的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B受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 影响,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这历练了他的冷静,使他能够在等待的最佳瞬间按下快门。C在科特迪瓦,布列松感染了可怕的传染病,经历了死神的考验,但这却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不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D布列松用他的镜头忠实记录了国民党的倒台和新中国的变化,歌颂了社会主义中国,对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E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魂,受到艺术家和政要的高度评赞。解析:A 项,叔叔路易“启蒙和影响”了布列松的“天赋才华”不合情理。B 项, “受三个黑人少年

30、奔向浪涛影响”有误,原文是 “也许是被匈牙利 摄影师马丁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 。D 项,用他的 镜头“歌颂 了社会主义中国”属无中生有,布列松的作品是“客观地记录” ,让人看后认识新中国,不歪曲甚至妖魔化新中国。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2哪些因素使布列松成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请予以概括。(6 分)答: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如画家叔叔的影响,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等;内在因素,如布列松的个人禀赋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等。参考答案:外因: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在英

31、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在科特迪瓦当猎人及染病的独特经历对品格的磨炼;西方记者特别是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的身份提供的平台。内因:个人禀赋;“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3布列松的摄影对中国有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布列松的摄影对中国的影响。具体思考时,要 紧紧围绕与“中国”相关的内容,筛选出准确的信息。因此,第 6 至 8 段便成了筛选的中心。通过对这三段内容的分析,找出每一段里面的关键词句,提 炼出对中国的“影响 ”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忠实地记录了 1949 年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政局的变化,为研

32、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为西方世界了解新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其作品和全部采用抓拍的工作方式,积极而又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摄影。(每点 2 分)4为什么说“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 解析:题目要求就“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 ”这一内容进行探究。这句话突出了布列松在 摄影界的地位。分析时,首先要考虑“槛”的意思,即强调其成就之大,影响之大。然后,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个性化的认识即可。参考答案:作品内容上:见证了几乎 20 世纪所有的

33、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作品内涵上:善于以小见大,把新闻照片拍摄成艺术作品,内涵丰富;拍摄手法上:全部采用抓拍,反对加工或导演;理论建树上:创立并实践了“决定性瞬间”理论;成就及影响上: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改变了人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获得极高赞誉。其成就和影响很难超越。( 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梵高:情之热烈,心之悲悯丰子恺 梵高幼年的生活,只是亲近田园的自然。他的性格从小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笑。他的身材矮短,背脊稍向前屈。头发带红色, 额上多 皱纹,颜貌古朴,

34、显然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八岁的 时候,有一天他向一个美 术 家的助手索得一块黏土,拿来塑成一只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一样。又有一天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庭中的苹果树,就在纸 上描出它的活泼的姿态,笔致非常灵动。然而他 这 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 热情的产物。他向来不习雕塑与绘画,一旦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他一生并未受过正式的绘画的基本教育,他的杰作都是随感 兴而产出的。这特点从小就已显露。梵高有一颗强烈的宗教心。他在比利 时的时候,已曾把所 见 的不能忘怀的情状,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作业中的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题材类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为激烈。自从

35、父亲带他从比利时归家之后, 虽然他的身体离开了那苦 难的群众,然而他 们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 “用绘画来表现!”这念头崛起在他的胸中。从此他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其精神完全与从前的奉献于苦难的群众一样热烈。不但父母亲不欢喜他描画,画布与 颜料的钱也没有着落!在父母看来 这不过是浪费。因为他的作画,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的念头,只晓得追求他的“真实” 。家庭的圆满和爱,从此有了缺陷,终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梵高飘然地逃到海牙,用他犀利的眼光,赏识其地的风物,又批判来自诸画家的艺术。他对于米勒尤富有崇敬之情,因 为他与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 态度而进于画家的生

36、涯的。他就作一幅素描,题名为悲哀 。画中所描的,是一个病弱的女子把 脸孔隐在两手中,俯伏在膝上哭泣。枯草一般的黑发垂在她的颈与肩的没有光 泽的皮肤上。阳春已到人 间,她的脚下有嫩草萌芽着,她的旁边有果树开花着;然而在她如同不 见,只管哭泣,叹息。这画的模特儿,是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她每天叩 访画家的画室,为他们当模特儿,拿所得的钱 来养活六条性命。梵高有一次雇用她,听她 诉说了她的长而悲惨的故事,热情的宗教徒兼画家十二分地感 动,决意要 为她减却一点苦 恼。他慷慨地允诺这女子,从明天起,由他担负她家六口的生活费。于是,梵高又将陷入像在比利时时候的穷困了。父亲得知了这消息,亲

37、自来海牙探望儿子的情形。就和在比利时一样,带了他一同归家。新迁居的小村是织工所集居的村落,富有特 别的诗趣。低矮的房屋,宽广的农场,夹道的胡桃树。有质朴的村人、园丁、农夫, 劳动者们憧憧来往于其间。这些于梵高都是美妙的题材。他每天朝出晚 归,没有片刻的休息,为了采择画题,不问路的远近。普通人所欢喜的事物,往往是他的好题材。贫苦的人、拙陋的人,在他看来反觉得可爱。他能用同他们一样的朴素的 调子,和他 们攀交,请他们做模特儿。他对于模特儿,不但从丰报酬,遇到小孩子或老人的 时候,又 备糖果、烟草, 亲 切地款待他们。他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常常对 着日间所描的画,一面端 详,一面咀嚼。有时对着画出神。

38、他的心中、眼中,只有画;口中咀嚼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也不知。家族的谈话转到了关于文学的问题上,他就兴味津津地参加,而且见解很高。他的论调能使全家的人倾听。他的作品源源地产出。他所选 的题材,第一是 劳动者。他对于劳动者一向有好感;从比利时归来以后,这好感更深,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了。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 现。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他都不描。因为他的心一向不被牵引向上流社会的方面。又因 为他的经验范围 限于下层阶级, 对于下层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他用急迫的态度来描写他们。不但表现他们的外部的形态,同时又描出他们的内部的生命。这

39、倾向达于顶点的时候,他描出一幅代表性的作品,题名曰吃马铃薯的人。北方特有的阴暗而污秽的农家的内部,一天的 劳动完了之后,男女五个人围着食桌,啖马铃薯,酬偿他们的一天的辛劳。这可说是他当 时怀抱的露骨的表现,是他的荷兰时代的代表作品,他的全生涯的纪念品。(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梵高的艺术创作技巧很高,八岁时他就能以非常精巧的手法用黏土塑小象,用非常灵活的笔致描出花猫跳树的活泼姿态。B在比利时期间,那些苦难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梵高的眼前,他用真挚的态度把不能忘怀的情状描表为绘画,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C梵高和米勒都是以宗教

40、的敬虔的态度作画,并且两人的作画题材相似;梵高对米勒怀有崇敬之情,而且对绘画投入的盛情更激烈。D父亲两次在梵高陷入穷困之时带他一同回家:第一次是他在比利时时,第二次是他在海牙担负起一个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费时。E梵高的作品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的,他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仅限于下层社会,他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解析:A 项, “艺术创作技巧很高”不准确,他成 为画家后技艺高超,但儿 时的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热情的产物 ”。B 项, 时间有误, “那些苦 难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梵高的眼前”是在他“从比利时归家之后” 。E 项, “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的”错,原

41、文中说的是“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 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 现” 。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6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时需先理解题干中的“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意思,要认真阅读、梳理文章,筛选出能表现梵高善于思考、想象的事件和 对梵高的思想 进行评价的内容,然后归纳提炼即可。参考答案: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八岁时,用黏土塑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一样;看见猫跳果树,描画其姿态,笔致非常灵动。未习雕塑与绘画,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善于思考,见解独到

42、。在海牙,批判其他画家的艺术;吃饭时,思考画中细节;谈论文学的话题时见解高明,能使他人倾听;以下层社会为绘画题材,既能表现其外部形态,又能表现其内部生命。(每点 3 分)7请简要概括梵高在绘画领域能取得成就的原因。(6 分)答: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全文。仔 细阅读全文可知,梵高在绘画领域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其终生对绘画充满热爱之情并坚持作画,此外从文本对他的绘画经历的介绍中,我 们还可以找到一个原因:他生性敏感,善于体察生活并将感悟融于画作中。形成答案时注意要条清理晰,语言简洁。参考答案:对绘画充满兴趣和热情。他从小喜爱绘画,并对创作充满激情,为了绘画,不辞辛劳。对生活敏感度高。他以独到的

43、眼光欣赏生活中的风物,将所见所感付诸绘画,态度真挚,用心描绘。坚持自己的爱好并为之不懈努力。家人不喜欢他绘画,绘画所需的物质条件也不充足,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自己的爱好。(每点 2 分)8人们评价梵高是一个有“草根”情结的画家,文中哪些事例表明了这一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理清文本 结构,概括出各部分的要点,避免 遗漏。首先是梵高在比利时的时候,把所见的下层民众的生活的情状,用真挚的态 度描表为绘画,这表明他关注弱者;接着,从比利时归家后,他把那些苦难的群众的悲惨的幻象用 绘画来表现,这表明其牵挂苦难群体;然后,在海牙时,他慷慨地担负起身处困境的

44、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 费,这显示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另外,他 请清贫、拙陋的人做模特儿,报酬优厚,善待小孩子和老人等,这显示了他对受苦人民的尊重;他以劳动者为第一题材,描绘出他们的外形和内在, 这表明他对劳动者充满关爱。参考答案:关注“草根” 。他在比利时时,把所见的不能忘怀的情状,如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等,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牵挂“草根” 。从比利时归家后,那些苦难的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他决定全身奉献, “用绘画来表现”。同情、资助“草根” 。在海牙,他对他画作的模特儿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慷慨援助,担负其一家六口的生活费。走进“草根”的心灵深处。他乐于和底层的人们相处,并亲切地和他们交流,热情地招待他们,在画作中不但表现他们的外形,还描出他们内部的生命。(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