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业绩写在黑土地上 王志华 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作者简介: 王志华, 现任海伦市农业中心业务主管副主任, 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 海伦市政协委员, 绥化市人大代表。1984年毕业被分配到农业中心工作, 三十 年多来春种、 夏管、 秋收、 冬培训, 她一直在农业生产、 科研第一线摸爬滚打, 辛 勤耕耘, 执着奉献黑土地 30多年。 王志华, 现任海伦市农业中心业务主管副主任, 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 海伦市 政协委员, 绥化市人大代表。1984年毕业被分配到农业中心工作, 三十年多来 春种、夏管、秋收、冬培训, 她一直在农业生产、科研第一线摸爬滚打, 辛勤耕 耘, 执着奉献黑土地 30多年。 三
2、十年的栉风沐雨, 饱尝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苦累酸甜, 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 对 12316热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与敬业 精神, 用无悔的汗水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奉献, 践行了一名基 层农技人员“吃苦耐劳一辈子, 坚守一线一辈子, 服务三农一辈子”的坚定信 念。 当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曙光, 奔赴在去乡村的路上;当霭霭晨雾尚未散去, 已工作 在科技园区或农民的田垄上;晨风中和农民朋友一起用布满茧花的双手, 弹奏出 科技致富的乐章;日当午时仍在田间调查分析着作物长势, 培育出万顷良田叶茂 枝壮;日落黄昏她身披风尘, 步履疲倦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就是每天工作的
3、写 照, 春华秋实、冬雪夏阳, 年年都是这样。 由于各项业务工作业绩突出, 所在农业中心连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推广系统先进 集体, 绥化市农业系统先进单位。她获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表彰奖励近 60项 次, 仅近 5年获得表彰奖励 18 项次。其中 2011-2013年连续获得全省粮食生产 先进科技工作者, 绥化市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绥化市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海伦市第八届十佳公仆以及黑龙江省大豆栽培学科带头人、 绥化市巾帼英模等荣 誉。2014 年她获得了省政府特殊津贴。 许多闪光殊荣更让她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和所负使命的光荣, 也更坚定了 要把人生的业绩, 用智慧和汗水写在了海伦这片多情的黑
4、土地上的信念。 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 肩扛着农具, 身背资料, 走乡串屯, 奔波在田间地头是常有的事。 为使试验研究工作精益求精, 确保大田生产万无一 失, 生产季节要工作在田间地块, 每一天早出晚归, 风里来雨里去, 晴天一身 土, 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农田, 顶风沙冒酷暑, 对她来说已习以为常。 为了让农 民更快更好的接受新技术, 经常深入农民群众之中, 与农民同吃、 同住、 同劳动。 春天, 小区试验由于缺少设备和机械, 常是用人开沟、牵引, 她就自己扶中耕 犁、开沟器、覆土板来进行耕种。春天试验地墒情不够, 就和同志们到百米外的 农户家中挑水。试验
5、地品种组合多, 需要定期观察、对比、记录, 每项工作都要 “精雕细刻”, 为了不耽误数据调查, 曾在刚做过肿瘤切除手术一周, 伤口还 在红肿就来到了试验田。 尤其是近两年, 由于长期工作在田间, 经常的冷凉造成 了她慢性肾炎发病, 尿潜血再度三个加号, 为了不影响播种进度和质量, 顶着 单位同事和家人的坚决反对, 坚持下乡。 对于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女科技工 作者, 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多年来海伦市的各大园区里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 从园区整地、 播种阶段开始, 亲临现场指导, 特别是乐业院市共建科技示范园区, 播种时间长达半个月, 为 保证播种质量, 她早晨 5点下乡, 晚上7点多钟到家,
6、 早出晚归连续奋战。 大豆 核心试验区、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马铃薯高产优质规范 化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区.一个个园区成了她的生活区和工作区。 在这里, 同 事们并肩作战, 指导园区生产, 作物单产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突破, 技术方 法实现了革新, 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筛选与应用、配方施肥以及高产攻关等 项目得到了广泛的示范及推广, 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 不辞辛苦, 促农增产 为了服务三农, 更好的开展 12316科技热线工作,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30多 个寒来暑往, 脸晒黑了, 人累瘦了, 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近年来承担国家、 省级科技攻关及科研项目 5项及省、市级
7、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近 5年主持完 成了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200余项次, 推广面积达3000 余万亩次, 累计引进、研究新品种、技术、新产品 100余种。常年深入基层, 组织实施了粮 食高产创建、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特派员计划、玉 米双增二百等项目在海伦市的落实工作, 推进了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及发展。 其中 “玉米大豆110全程机械化耕种新模式集成与推广“项目, 2012-2014示范推 广面积125.7万亩, 增产率1 2.6%, 总增效益约 1.06亿元;“玉米1.1 米大垄密 植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2009-2010示范推广面积 65万亩,
8、总增收 0.95 亿元;“大豆高产创建技术研究与推广“2008-2011核心、示范、辐射区总面积 365 万亩次, 总增收1.89 亿元。各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 效益。 由于理论知识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 近年来被聘为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大豆学科带 头人, 省大豆高产创建首席专家组成员, 第八届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大豆专家。 不断创新, 勇挑重担 近年来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并积极参加编写科普书籍及期刊。 科普书籍包括中央农广校培训教材现代大豆产业技术、科技入户实用技术 手册、玉米、大豆、水稻高产创建实用栽培技术、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 员培训资料等书刊。
9、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如“大棚综合利用高产栽培技 术”在蔬菜2011 年第 12期发表;“矮高粱套种早甘蓝高产栽培技术”在新 农民 2012年第6期发表;“马铃薯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 中国园艺文摘 2010年第10期发表;同时“大豆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等论文, 分别在大豆科技、 种子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登及相关书籍发行后, 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推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获奖成果68项次。其中近 5年获奖成果23 项次:包括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 献奖1 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地 (厅) 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0项、二 等奖2 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2 项、实新型专
10、利 3项。如2011-2013 年度获得全 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玉米大豆110全程机械化耕种新模 式集成与推广”项目, 2014年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大豆 110全 程机械化耕种新模式集成与推广, 2014年获得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固氮 能力广适应性大豆根瘤菌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 2014年获得省农业科学技术一 等奖;“优质富硒水稻区域化生产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 2015 年获绥化市 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 这期间, 建立了全市大田作物生产栽培技术新体系、 提升了全市种植业标准化栽 培技术水平、解决了大豆、玉米生产瓶颈问题、完善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
11、究 推广了多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 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五”、 “十一五”“十 二五”期间大豆产业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粮油糖高产创建等一系列省、 部级项目在海伦市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能够不断发明创造和解决关键性技术 难题, 推进了我市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服务三农, 勤于奉献 在三十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 始终坚持进村、 入户到田间的推广方法, 长期以来 致力于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近年来共搞各种技术咨询, 田间指导上万次, 完成电视讲座200余场次, 举办 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培训班, 同时通过发放创新技术标准化方案、电话热线 咨询、发放科技明白纸、科技简报、科技大篷车
12、等多种形式来培训农户, 直接或 间接培训农民。通过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的现场指导, 使一些农民不易掌握 或一时难以接受而又必须推广的新技术真正落实到到户到人到地, 并得到普及 推广, 就是这样, 她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信任, 成为农民口中当之无愧 的农业专家。 数不清多少个秋春整地的日子, 在早春的寒风中冻得直打颤, 仔细检查着垄体 宽窄及整地深浅, 确保了科技园区示范地块土壤松暄;数不清多少个播种的日子, 紧紧跟在播种机的后面, 灰尘和汗水黝黑了她瘦弱的容颜, 确保了标准种植模 式精准到农田;数不清多少个夏季田间管理的日子, 在烈日下汗流浃背, 调查着 作物的长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确保了农作物茁壮生长, 实现了节本增产。 把成 果写进了黝黑的土壤, 孕育了植株茁壮, 这就是一个立志要把毕生精力都奉献 给农业事业的最基层科技工作者工作的无私奉献。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科技日报、绥化日报先后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她在黑色的 土地上经营绿色的希望, 最终汇入金色的大粮仓。 就是经过像她这样的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的不懈努力, 海伦市的农业科学新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与普及, 农 民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海伦市的460万亩黑土地焕发出了 勃勃生机。 引用信息王志华.把业绩写在黑土地上J.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 (21)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