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86589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五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五 探究主旨意蕴开掘要深,思考要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樱 桃黄 裳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

2、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 ,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 ,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

3、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 ,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

4、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 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

5、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

6、“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

7、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 ,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 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

8、题“樱桃”的妙处。答:_答案 (1)以人们熟悉、喜爱的物象入题,贴近读者心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暗示文章的主旨,以樱桃象征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以此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3)表明文章的行文重心所在。2试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子“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的深刻意蕴。答:_答案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发展有收获,或许是不成熟的,但我们应充满信心。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前景的期待之情,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3第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 ,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

9、写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 。答:_答案 (示例)(1)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2)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 ,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3)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物质

10、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4)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5)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1阅读要求探究题所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重点是

11、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有时需要延展到文本外,借助于外部语境。这时的整体阅读,不同于初读的整体阅读,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从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阅读。这时的局部阅读,是对文本中重点材料的细读,也有对非重点材料的捕捉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均要求对文本有一个更深更宽的把握,它不是蜻蜓点水式阅读、一知半解式阅读,而是一种鸟瞰式阅读,是一种“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2探究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如上文樱桃第 3 题的探究,主要使用此法。该散文主要描述了桐庐的街的变化、桐君祠的修复及下山时吃到的樱桃这三个方面

12、的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不同的“见识与魄力” ,据此“形”(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2)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 ,有“内”有“联” ,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

13、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乌 鸦残年时节,满布在郊外的,全是憔悴的踪迹。草还是那么萎黄,树还是那么萧索。凋谢了的花朵,再也不能还归原处;辞谢母体,风使它们漂泊过了,雨雪又使它们化为腐臭。偌大的郊野,都被苦寂吞噬。飞倦的乌鸦,从灰滞的云翳中飞来。它遭受的创伤太多,太重了,飞不到向往的地方了,只好立在一株枯树的枝头,用丑陋的面庞向前看看,灰滞还是灰滞,苦寂还是苦寂。它扑扑双翅,悲哀地转过头去:折损的羽翎,斑驳的血迹。天生就是一只乌鸦呀!有什么办法呢?飞在空中,没有乳燕轻盈的体态;立在枝头,没有黄莺婉转的歌喉;卧在池边,没有鸳鸯妩媚的情怀。它

14、只会哑哑地叫唤,尤其是当它见到人间罪恶时,叫得更不耐听。它看见人世一切的悲愁与罪恶,都很容易哑哑地为人们悲戚,然而人们怎会理解?它记得:飞在空中时,曾被人们热狂地呵斥过,双翅扑扑地几乎颠坠下来;立在枝头时,人们又曾将树干颠摇着,这餐风沐雨的栖所也不能不远移了;池边小立,更是少有的事了。它走遍了东西南北,也没找到一点立足的所在。人们总认为,它到哪里,哪里便撒下了不幸的种子。它虽竭力为他们现在的不幸哀号,为未来的不幸警告,而他们不但蒙了耳目,更闭了心思,只会承认它是一个载满悲愁与罪恶的坏蛋。它看看无尽莽苍,又看看自己唉唉!大地!我太渺小了。我的悲悯,何足博得人之同情?何足为人所了解?我只有悲悯我渺

15、小的命运了!唉!大地!从此我就永归黑暗了罢!它心头仅有的热血,像就要从眼眶里迸裂出去;一种由失望与回忆糅合成的愤慨之情,逐着热血,在通身回环着。它所有的余力,早已离去了双翅,堵塞了它的咽喉。它的双翅垂下了去唉!不能再走了,哪里是我的归宿呀?只不过一瞬间,它就从树头上坠下了。死去的乌鸦旁,正有几个儿童立着。“啊!死的乌鸦!”大些的说。“还有血哩!可怜的乌鸦,给不给它埋起来呢,你们看?”另一个说。“不,不,我妈说乌鸦不是好东西,闯祸精,埋它做什么?”较小的一个说。“哈!哈!哈!真是,摔得好!我才欢喜哩,罪恶的报应!”最小的一个说。另一个没有开口,正立在一旁微笑。乌鸦跌在泥污里,儿童也分散了去。风依

16、旧在吹动,太阳也不会就出来,郊野还是郊野。这时走近了一位青年,拖着沉重的脚步。额间不少的皱纹是他饱经人世沧桑的标识,还是他颓废的象征呢?他正带着心血灌注的一篇讲述人间的文稿。他曾涨着脸请求人们同情地阅读,但同情只不过是海上的烟岚,倏忽即逝。秋空的纤云,漂泊无定,雨后的残红,憔悴可怜。他尽力去追逐过,愈追倒是愈隔愈远。他唯有用噙泪的双眼,向着远远的磷火叹息。在郊野踱了踱,心上总像缺少点什么,他瞥见了蜷卧在污泥中的乌鸦。他提起来看看已经死了吗?眼睛还没闭紧哩。他心中的空虚处,被感伤的情怀填满:人世不必恋恋了!他轻轻地用手将乌鸦的眼帘抹了又抹,使双眼再不必有一丝空隙透视到人世的卑劣。他取出了小刀,就

17、近掘成一个小穴,将乌鸦血肉模糊的尸体,裹以他的文稿,文稿当作乌鸦永远的衣衾,覆上泥土,作一个新冢了。再将他襟上的梅枝,插好在坟冢上去,又为这乌鸦祈祷:“乌鸦!可怜的乌鸦!你这遍体的创伤,是人在愚昧中给你的,你也莫再悲伤了,你有热烈的心肠,你有梅蕊的芬芳,如今裹你以我血泪换来的文稿,你们便永远相伴于地下,长眠也好!”(有删改)试探究文中“乌鸦”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答:_答案 这是一只在生命之途上走倦了的乌鸦,它丑陋,遭受了太多、太重的创伤,心中充满倦怠和绝望。它是不被人理解,而被人厌弃的悲剧角色。尽管它一生都在为人们现在的不幸哀号,为人们未来的不幸警告,然而人们不愿面对这一“载满悲愁与罪恶的坏蛋

18、” 。它是悲观忧郁的弱者形象的化身。作者在乌鸦身上寄托了当时一些备受挫折、忧郁感伤的青年知识分子命运坎坷、穷困潦倒、没有知音的孤独和悲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既是考试说明中的要求,也是探究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要求“广度”挖掘。散文中不同的材料,如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都有可能成为“不同的角度” ;即使是同一材料,也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侧面,于是产生“不同的角度” ,等等。“从不同的层面”要求“深度”挖掘。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说明,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

19、的时代,对文本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达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的目的。发掘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 ,见出“一类”和“一批” ,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发掘人文精神,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特别需要联系。考生在做探究题时存在较普遍的问题是“角度”和“层面”扩展不够,思维单一,头脑僵化。其实,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是指作品可以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文化、风俗、艺术、科学、历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