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1新人教版20180803283.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2新人教版20180803284.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1新人教版20180803285.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新人教版20180803286.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3287.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1新人教版20180803288.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新人教版20180803289.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20180803290.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2新人教版20180803291.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3292.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3293.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3294.doc--点击预览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329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课题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 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比较 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感知 知识目标 图片 A C 拓展知识 3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E F 建立表象 6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 10 分钟 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 F I 升华感情 3 分钟 下载2①媒体在教学中的 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 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 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学习: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 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先是消灭了东南 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 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 活 动 预 期 效 果 :像 朱 元 璋 这 样 参 加 过 农 民 起 义 的 开 国 皇 帝还 有 汉 高 祖 刘 邦 ;汉 光 武 帝 刘 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知道3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 的结论。(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 祖 设 锦 衣 卫 , 明 成 祖 设 东 厂 , 厂 卫 特 务 机 构 的 设 置 , 是明 朝 君 主 专 制 空 前 加 强 的 一 种 表 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学生分组讨论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归纳概括能力。4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 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通过分析明朝科举制的新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在当时的弊端。5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作业 《同步导练》第 1—12 题必做,13 第 3 小题题选做。1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课题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通过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分 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 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自主归纳、前引后联、温故知新、直观图片史料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凤阳花鼓 歌词知识目标 图片 A G 导入新课 2 分钟 自制明朝建立简况填空过程与方法文字 A E 梳理知识 2 分钟 自制明太祖图片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 2 分钟 下载2明朝机构设置过程与方法图片 A I 帮助理解 2 分钟 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 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31、导入出示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2、交待学习目标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 66 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学生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二)朱元璋强化皇权过渡:换位思考: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过渡:“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换位思考: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 67、68 页,进行自主学习,分组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梳理知识,突破难点4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多媒体出示 中央和地方前后行政机构图教师引导: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学生讨论: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教师引导: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讨论: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2) 科举考试的变化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 67、68 页,进行自主学习,思考明朝科举制有什么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 联系现实加深5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 P68 页最后自然段和 P69 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 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成严重阻碍。(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 69 页,进行自主学习,思考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发展?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明确: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 短、产量 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四、本课小结理解通过自主学习,训练学生思维6五、当堂训练六、 作业分层:必做题:1-13 题选做题:14 题1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题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 知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感知 知识目标 图片 B C 拓展知识 3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F F 建立表象 6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 10 分钟 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 H I 升华感情 3 分钟 下载2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学习: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师:图片所示人物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生:郑和下西洋。师: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内容探究】一、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多媒体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师:看图并结合教材 P70 注释①说出西洋是指什么地方?生: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师:思考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生 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生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船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生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师:既然有这么多困难,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生 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生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 造了条件。生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生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生 5:统治者的支持。师:点评学生的讲述。师:引导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出发地点、到达地点。生:目的:宣扬国威和换西洋奇珍。起止时间:1405—1433 年。次数:先后七次。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出发地点:刘家港。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多媒体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师: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多媒体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郑和 号宝船长 151.8 米,宽 61.6 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 4 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 些?生讨论: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4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贡献。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二、戚继光抗倭师:阅读教材 P72,回答什么叫倭寇?生: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师:那什么叫倭患?生: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 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多媒体课件展示戚继光像及介绍]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 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 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师: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师总结: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 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 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多媒体课件展示戚继光的诗句]精神通过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生: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多媒体课件展示妈祖阁]师:讲述关于妈祖阁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生: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 ,进行侵略活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课堂小结】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作业 《同步导练》第 1—12 题必做,13 题选做。1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题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 知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 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 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郑和图片 知识目标 图片 B C 导入新课 2 分钟 下载郑和下西洋示意图过程与方法图片 F F直观了解西洋地理位置2 分钟 下载戚继光鸳鸯阵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 2 分钟 下载2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 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 —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师:图片所示人物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生:郑和下西洋。师: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新课 学习: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读教材, 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答案提示:1 5 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答案提示:提高明朝 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 年。(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船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纪念邮票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史料解读。材料一:鸳鸯阵。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 ,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 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答案提示: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四、课堂总结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5、课堂练习:六、作业分层:《同步导练》第 1—12题必做,13 题选做。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5通过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1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题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 知道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 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感知 知识目标 图片 B C 拓展知识 3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F F 建立表象 6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 10 分钟 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 H I 升华感情 3 分钟 下载2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 ; D.讲解— 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 190 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 多种;收录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教师采用学生小学学习过的《本草纲目》相关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 的兴趣。3药 方 11 000 多个;还附有 1 100 多幅药物形态图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 我 国 古 代 的 农 业和 手 工 业 生 产 技 术进 行 了 全 面 的 总 结 。被 誉 为 “中 国 17 世纪 的 工 艺 百 科 全 书 ”《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 面 总 结 了 我 国 古 代农 业 生 产 的 先 进 经 验 、技 术 革 新 和 作 者 关 于农 学 的 创 新 研 究 成 果目标导学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 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二)北京城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天坛》等 )朗读课文(80 页“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通 过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目标导学三 小说和戏剧1.(多媒体出示明代小说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书名 作者 特点《三国演义》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2.( 多媒体出示问题:明代戏剧的代表)读教材简短的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 术水准。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 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作业 《同步导练》第 1—12 题必做,13 题第 4 小题选做。通过比较明朝三大小说,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1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课题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授课类型 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了解清军入关清朝建立。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教学目 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教 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 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 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时间媒体来源感知 知识目标 图片 B C 拓展知识 3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F F 建立表象 6 分钟 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 10 分钟 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 H I 升华感情 3 分钟 下载2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 _播放_概括.I 讨论_交流_总结 J.其他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 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 :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 治腐败的后果。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 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通过老师讲述明朝朝政腐败,使学生明白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4材料:17 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 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材 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 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 3000 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 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 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 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通过学习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5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答案提示:李自成。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 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 )建立政权,以作号召。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 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目标导学三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2.(多媒体出示问题:简述清兵入关情况)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况?答案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 最后失败。三、课堂总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 30 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 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 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已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6作业 《同步导练》第 1—12 题必做,13 题选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