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8072713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8072713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8072713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8072713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对象、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2.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色,展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篇说明文体。“中国石拱桥”这一题目,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短语,这个短语按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中国”修饰“石拱桥”,第二层为“石”修饰“拱桥”,第三层为“拱”修饰“桥”。从上所看,这个短语的核心是“桥”字,而“中国”“石”“拱”为它的层层定语,起限制作用。2.走近作者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 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 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 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 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推崇( ) ②和谐( ) ③惟妙惟肖( )2.按注音填字组词。①桥 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 jiàn( ) ④ɡǒnɡ( )桥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_______,结构_______,强度_______。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 (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 _______(崇拜 推崇)2这座桥。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_______(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合作探究】6.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 ,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7.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8.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9.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10.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1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1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1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1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15.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16.概括本文的中心:3【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17.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9.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引用张嘉贞语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 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 1992 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 44 年和 60 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 42 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 21 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 3.8×1026 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 30%被反射,23%被吸4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 8×1016 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23.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27.自古多情当属月。明月经常引起人的思乡之情,令人怀念久在他乡的亲朋好友。试默写出三个有关多情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答案:1.①chónɡ ②xié ③xiào 2.①墩 ②洨 ③涧 ④拱 3.①茅以升 说明文 ②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③省 巧 高 ④巧妙绝伦 ⑤推崇 ⑥表明 4.A 5.D 6.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5殊。 7.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8.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 9.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10.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 11.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12.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3.“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 14.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5.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16.本文通过赵州桥、卢沟桥以及解放后创造的双曲拱桥的介绍,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成就及其发展,充分地表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17.……人不知其所以为” 。‖……长虹饮涧” 。‖…… ①总体介绍赵州桥长、宽,说明它的雄伟,引出造桥技术不凡。②分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③总结、高度评价赵州桥。 18.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19.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0.逻辑顺序 21.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22.赵州桥形式优美。 23.列数字 作比较 24.逻辑顺序 25.因此,在展望 21 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 26.取之不尽,无污染 27.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夜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教师板书课题二、欣赏苏州园林: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学生谈感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三、作者简介:2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四、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明确: “标本”(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明确:整体 ——局部 ——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1《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洞穴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品析作者朴实有趣的语言。3.学习作者对蝉的细致观察,感悟他对动物的情感。【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昆虫——蝉。 蝉,古称蜩(tiáo) 、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 、爬树猴。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 7~8 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 2年左右, 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从文字中我们大概知道蝉的基本知识,那么,面对大自然中小小的蝉,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蝉》 。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2环境中的蝉的情况。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第三部分(12-24):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第四部分(25、26):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新课讲解: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 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第 11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 “翻转” “倒悬” “伸直” “张开” “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课堂小结: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到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怜爱之情。1《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2.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 25.5 厘米,长 525 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词语解析:1.拓展:开拓扩展。2.题跋:2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题”指写在前面的, “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3.覆灭:全部被消灭。例句: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4.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5.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例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6.田畴:田地;田野。7.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例句: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农民已经开始着手春耕了。段落划分:第一部分(①②):交代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及作者张择端的生平。第二部分(③④):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第三部分(⑤):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新课讲解:1.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不能。 “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第二段第一句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可能”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3.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课堂小结: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