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小专题写作:材料作文练习语文版2018080325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小专题口语交际:学古说今练习语文版2018080325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诗词五首练习语文版2018080324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201808032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练习语文版2018080324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捕蛇者说练习语文版2018080325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语文版2018080325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小专题 写作 材料作文文题展示: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五官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若无,成何面目?”上述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写材料作文,重在审题立意。首先要读懂材料并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确立论点。②本次作文重在议论,要有论据和论证过程。③要把材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论说从材料里得来的启示,也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自己的收获。④要适当运用名人名言及事例,增强说服力。⑤篇幅不少于 600 字。【写作导航】材料作文一般是指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的作文。写材料作文时,读懂材料是第一步,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分析材料则是关键性的一环,要发现、挖掘材料的中心句,或关于中心的提示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在全面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作文。对寓言故事类的材料,要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总结出材料的寓意、哲理等,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例文引路】团队精神的力量蚂蚁很小,创造出的奇迹却令人叹服:草原上,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在一起,紧紧地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在滚动过程中,蚂蚁球发出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身体为整个集体开拓生路发出的呐喊。【开篇举例】开篇列举“蚂蚁抱团逃离火海”的事例,论述蚂蚁为了种族的生存,牺牲小我的团队精神的力量。其实,蚂蚁的成功逃离靠的就是团队力量。在我们看来,对于蚂蚁这样一个弱小的物种来说,面对类似的灾难是难以逃出生天的。但事实却是,蚂蚁在这个时时刻刻存在着各种天灾人祸的环境中留存下来,生生不息。使蚂蚁能以绵薄之力存身于世的,是它们的有组织、有秩序的群体,我们称之为“团队” 。中国古话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 【引用古谚语】引用古谚语从正反两面论述团队的重要性;再用两个事实论证任何事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团队合作,而团队合作成功却有赖于团队精神的力量。团队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演绎着它的力量: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恢宏壮大令全世界为之震撼。他的主创者也因此获得了 2008 年“感动中国人物”这一殊荣,然而缔造这惊世华彩的不仅仅是张艺谋导演,更是整个奥运导演团队,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一同诠释了团队精神的伟大。中国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使中国成为寥寥可数的可以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杨利伟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的团结合作,多少人不懈的努力。可见,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团队之所以为团队,靠的是团队精神。2“团队精神”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集体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就是所有团队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甘愿为了团队而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分工合作、相互照应,以快速敏捷的运作有效地发挥角色所赋予的最大潜能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简而言之,它能使一加一大于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实践它。从刚入学时的军训到第一次大扫除,从激动人心的初一篮球赛到精彩纷呈的红歌比赛,再细化到班级的纪律、劳动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它们的成功也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回想走过的路,有谁的开心的路口,不站着同样欢笑的伙伴呢?【内涵】解释“团队精神”的意思,进一步阐述“团队精神”的内涵:共同的目标、自觉担负起责任、甘愿为团队牺牲自己的利益。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时代的步伐要求我们要在团队合作中健康成长,把新绿小心栽种,用梦想去施肥,让团结之根插入社会的土壤。既然一加一能大于二,就别把两个分开。终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团队合作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就让我们把自己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团队展翅,助我们飞翔!,【结尾点题】结尾再次阐述“1+1≥2”的精神,号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团队和自己展翅飞翔!【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口与鼻争高下” ,小作者另辟蹊径,从团队的角度入手,侧面告知口与鼻,团结合作方能将小我的力量发挥到无穷大。引用古谚语,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号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融入集体,不去计较小我的利益,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团队建设贡献一分力量,让团队走得更高、更远,也让自己能展翅飞翔。1小专题 口语交际 学古说今一、学生会举办了一系列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 【故事一】请说出下列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你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名称:孔融让梨道理:待人接物应谦让或尊敬长辈。2. 【故事二】请写出你读完下列故事后得到的启示。元代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他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示例】做人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做人的底线,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我们要学会自律和慎独,要坚决抵制不良诱惑。3.为了学习更多的古代礼仪,张清准备多读书,充实自己,最近她想向同学徐亮借一本《古代礼仪全解》 ,12 月 20 日前归还。请你以张清的名义给徐亮写一张借条。借 条今借到徐亮《古代礼仪全解》壹本,12 月 20 日前归还。此据。借书人:张清2018 年 12 月 10 日二、古人的许多人生智慧和经验,对我们当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学校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活动。1. 【引经据典】你的同学小明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伸手要钱,还和学校里那些表现不良的同学走得较近。作为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至少引用一个有关交友的成语、谚语、名言或格言诗句等)【示例】小明,我知道你是一个仗义大方的人,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金钱来维系的,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谨慎交友,善交良友,你说对吗?(语句要委婉)2. 【合作探究】班里要出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黑板报,各组负责一个版块。你所在的 B 组负责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儒家名言,请你依据活动主题和小组搜集到的内容,仿照下面示例,给你小组负责的板块也拟写一个标题。【示例】A 组标题:交友之道学先贤,成语典故知多少。(注:A 组负责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成语典故)你给 B 组拟写的标题是:交友之道有方法,儒家名言告诉你。3. 【与书为友】名著经过岁月的沉淀更加熠熠生辉,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光华中学读书俱乐部在学校举办“我喜爱的经典作品”网络投票活动。下面是 5 部候选作品,你打算为哪部作品投票?你为什么喜爱这部作品?请说说理由。①《红岩》 ②《平凡的世界》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湘行散记》 ⑤《白洋淀纪事》2【示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这部小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117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1.写作背景《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时,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泊秦淮》是杜牧所作。秦淮河一带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无题》是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时与恋人相识相恋而作的恋情诗。《浣溪沙》是晏殊所作。北宋前期,晏殊身为宰相,生活中的平静、优越使他的词作中即使有闲愁伤感也大都以豁然的态度化解了,这首词就是这时期晏殊这种词风的最佳代表。《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密州所作。当时作者在政治上受挫,与胞弟子由已有七年没团聚,其抑郁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词中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过程。2.古诗词考点链接描绘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考查方式】(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技法点拨】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答题格式】描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习题链接】见《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课内精读”T7, 《浣溪沙》 《水调歌头》“课内精读”T6。01 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征 pénɡ(蓬) xiāo(萧)关 蜡炬(jù)云鬓(bìn) 殷勤(yīn) 探看(kān)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使至塞上》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维,其风格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泊秦淮》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无题》的作者李商隐,晚唐(朝代)著名诗人。他的咏史诗多托古讽今,他的“无题”诗中也有寄寓政治内容之作。3.句子积累——默写句子。2(1)《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中用双关语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后人常用来表现奉献精神的名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美丽的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至塞上 使:出使(2)单车欲问边 问:慰问,访问(3)东风无力百花残 残:凋零(4)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蜡烛(5)夜吟应觉月光寒 吟:叹息(6)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多:没有多少(7)青鸟殷勤为探看 殷勤:频繁,反复 探看:探寻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1)归雁/入胡天(2)商女不知/亡国恨(3)相见时难/别亦难02 课内精读(一)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 ,完成下面题目。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 ,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详见本课“古诗词考点链接” 】【示例】烽火台上,一道孤烟在广袤的沙漠中冲天而起;遥望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在滚滚的黄河尽头徐徐归去。8.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经过居延要到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 “归雁” ,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 ,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二)阅读杜牧的《泊秦淮》 ,完成下面题目。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诗人故用曲笔,借歌女讽刺那些不理国事、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官僚豪绅,表现了诗人对世道人心、国家命运的忧愤。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朦胧冷寂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3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 “亡国恨” “《后庭花》 ”。C.尾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老是唱着那首《玉树后庭花》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解析:C.诗句借批评商女来批评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三)阅读李商隐的《无题》 ,完成下面题目。11. “东风无力百花残”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描写了“东风” “百花” ,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暮春衰残的景物映衬别离之情。12.请赏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春蚕” “蜡炬”为喻,运用谐音双关,以“丝”谐“思”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1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B.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第一个“难”是困难的意思,第二个“难”是别离痛苦难受的意思。C.颈联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悲凉,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D.尾联与首联的“相见难”暗合。 “青鸟殷勤为探看”写诗人化作鸟去探望心中的她,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解析:D.诗人是托神话中的青鸟去探望,赏析不恰当。)03 拓展阅读题扬州禅智寺①杜 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释】 ①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携眼医前往扬州。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4.古诗很讲究炼字,请简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少,烘托了气氛之冷清。15.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并说说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末句写“歌吹” ,是以乐衬哀,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静寂落寞,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情。《浣溪沙》 《水调歌头》01 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晏殊(yàn) 徘徊(pái huái) 宫阙(què)绮户(qǐ) 婵娟(chán)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4(1)《浣溪沙》作者晏殊,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开山之祖。(2)《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开创了宋代豪放派词风。3.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晏殊的《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落花满地的小径(2)何似在人间 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3)不应有恨 恨:怨恨(4)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为何,为什么(5)千里共婵娟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这里指代明月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1)无可奈何/花落去(2)明月/几时有(3)人有/悲欢离合02 课内精读(一)阅读晏殊的《浣溪沙》 ,完成下面各题。6.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展现的画面。 【详见本课“古诗词考点链接” 】【示例】春末时节,词人在庭院中填词,一首新词作罢,一杯清酒入肚,不禁心生感慨: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而时光却一去不回了。7.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词中“夕阳” “花” “燕”都可以理解为往日岁月和昔时友人,是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B. “花落去”既指芳春匆匆归去,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消逝的惋惜之情。其实,人生的盛衰起伏、生死聚散,也如同花开花落。C.着一“独”字,点明题旨,词中的“去年天气” “旧亭台” “燕归来” “独徘徊”中暗含着对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感叹。D.全词用语香艳,用词雕琢,词句清新婉转,语言工整精巧,笔姿摇曳,情韵动人。(解析:D.说该词用语香艳不恰当。)(二)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完成下面题目。8.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心情。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0.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对宇宙人生的疑惑,随着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的加深,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5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03 拓展阅读(一)阅读下列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各题。浣溪沙晏 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佳句,说说该句好在哪里。运用对偶(对仗)的修辞手法,工巧自然,浑然天成,抓住落花、归燕这些春末富有季节性的事物进行描述,细腻生动地表达了盛景难再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12. 《浣溪沙》和《乌衣巷》都描写了夕阳西斜燕子飞的情景,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前者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时的惆怅,对年华易逝的感伤;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二)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画堂春 寄子由①苏 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注释】 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13. 《画堂春 寄子由》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弟弟团聚的心情,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诗人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诗人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诗人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118 愚公移山1.作品简介《列子》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2.文言文考点链接“其”的用法“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1)代词。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译为“他” “它” 。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难道”等。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 ;表选择,译为“还是”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5)。01 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 箕畚(běn)万仞(r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塞:阻塞(2)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3)聚室而谋曰 室:家(4)杂然相许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5)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丘:土山(7)荷担者三夫 三夫:三个人(8)叩石垦壤 叩:敲。这里是凿的意思(9)始一反焉 始:才 反:回(10)甚矣,汝之不惠 甚:太,过分(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地面长的草木(12)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13)汝心之固 固:固执(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2(15)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16)操蛇之神闻之 操:持,拿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3)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1)以以残年余力(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3)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之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其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6)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6.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选自《列子集释》 ,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四个方面?①方七百里,高万仞:山的高和大;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缺乏劳动力;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9.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3忙。10. “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 “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不相同, “其妻”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 ,所以献疑。而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才会嘲笑愚公。其实愚公不是真的愚,而智叟也不是真的智,两者相反。11.文章描写智叟劝阻、神仙帮忙搬走大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文章描写智叟的劝阻和愚公的反驳是为了从侧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写神仙帮忙搬走大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期盼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12.结合全文说说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03 拓展阅读(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甲】见课文《愚公移山》【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释】 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即簸箕,这里指用箕畚装土石(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3)无地置土 置:安放,放置(4)公遂止 遂:于是,就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季节变换,才往返一次。(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16. 【甲】文中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远见,一个平庸;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遗男(邻人/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1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概括合理即可。)附【乙】文参考译文:鲁公修建园子,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被土山绊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4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这值得考虑啊。 ”鲁公迟疑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止了。119* 扁鹊见蔡桓公1.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蔡桓公拒绝扁鹊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2.作品简介《韩非子》《韩非子》为法家的重要著作,在政治观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哲学观上,继承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老子的某些辩证法因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立场和要求,书中还保存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材料,如“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等。3.文言文考点链接“之”的用法“之”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1)代词,代指人、物、事,相当于“他(们)” “它(们)”等。(2)助词,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结构助词: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如“水陆草木之花”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整个句子的某个成分。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语气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称善者久之” 。(3)作动词。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译为“去” “往” “到”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01 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桓公(huán) 有间(jiān) 腠理(còu)还走(xuán) 汤熨(tàng wèi) 火齐(j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2)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于是(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5)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 ,回转,掉转4. “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及意义。 【详见本课“文言文考点链接”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义)(2)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3)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4)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请解释。2(1)汤熨之所及也(名词作动词,用药热敷)(2)针石之所及也(名词作动词,用石针刺)(3)火齐之所及也(名词作动词,用火剂汤)6.文学常识填空。韩非,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孟子、庄子、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本文选自《韩非子》一书。该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7.句子积累——按课文内容填空。(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3)体现蔡桓公固执、自以为是的形象的句子是:寡人无疾。(4)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讳疾忌医的心理。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您有病,已经到了肌肉的纹理里,不医治恐怕要加重。(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是司命神管辖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9.阅读下面这段材料,说说你得出的结论。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升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跳出来了,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而易置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答出“要防微杜渐”等相同意思亦可)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10.蔡桓公由小“疾”到死亡,其病情发展过程是“疾在腠理”→“疾在肌肤”→“疾在肠胃”→“疾在骨髓”→“体痛”→“死” ,蔡桓公死亡的原因是讳疾忌医(此空用一个成语作答)。11.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后来却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有病需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善意的批评帮助。12.扁鹊医术非常高明,但当桓侯病情恶化时,他却逃到秦国去了,这是不是说明他不负责任呢?为什么?不是,因为扁鹊对桓侯的病情给了三次忠告,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已尽忠尽责。为避免遭迫害,他果断逃秦,可见精明。同时从侧面反映了蔡桓公的蛮横、残暴。13.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命归西天,扁鹊医术高明而未能达到救人目的,假如你是3蔡桓公或扁鹊,你会怎么办?(任选一个角度回答)【示例一】假如我是蔡桓公,我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善于纳谏,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示例二】假如我是扁鹊,我一定会像魏征一样,敢于冒死直谏,使蔡桓公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接受治疗。03 拓展阅读医扁鹊见秦武王《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①。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②:“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③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②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③此:如此。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除之未必已也 已:治愈(2)将使耳不聪 耳不聪:耳朵听不清(3)扁鹊怒而投其石 投:丢、扔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君王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这件事,又同不懂得治病的人一道来破坏。(2)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凭这就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就是君王的一个举动就会使秦国灭亡。15.通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的哪些性格特点?缺少谋略和决断能力,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16.分析扁鹊的话语,说说扁鹊所认为的治国之道是什么。治理国家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附参考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自己来医治。可是国君身边的人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医治未必能治好,反而可能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这件事,又同不懂得治病的人一道来破坏。凭这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就是君王的一个举动就会使秦国灭亡。 ”120* 捕蛇者说1.写作背景柳宗元因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人民,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 ,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写下这篇《捕蛇者说》 ,以“砭时弊与抒孤愤” 。2.文体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相近。3.文言文考点链接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如“江” “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 ,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3)词义的转移。如“涕” ,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 ,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4)感情色彩的转移。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中性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是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日”表示“太阳”, “目”改称“眼睛”等。(6)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为复音节词了。【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3。01 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的注音。啮人(niè) 腊之(xī) 挛踠(luán) 瘘(lòu)疠(lì) 嗣(sì) 莅事(lì) 日 cù(蹙)殚(dān) 号呼(háo) 转 xǐ(徙) 隳突(huī)相藉(jiè) 俟(s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以已大风 已:止,这里指治愈(2)太医以王命聚之 聚:征收(3)当其租入 当:以物抵钱(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继承(5)几死者数矣 数:多次(6)若毒之乎 毒:怨恨,憎恨(7)余将吿于莅事者 莅:治理(8)向吾不为斯役 向:假使,假如(9)则久已病矣 病:贫困(10)乡邻之生日蹙 蹙:困窘,窘迫2(11)殚其地之出 殚:尽(12)饥渴而顿踣 顿踣:跌倒(13)犯寒暑 犯:冒着(14)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藉:垫(15)隳突乎南北 隳突:横行,骚扰(16)尽吾齿 齿:年龄(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18)岁赋其二 赋:征收(19)貌若甚戚者 戚:悲伤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详见本课“文言文考点链接” 】A.余闻而愈悲 B.汪然出涕曰C.则久已病矣 D.去死肌,杀三虫(解析:A.古今义都为“悲伤” ;B.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C.古义“贫困” ,今义“生病” ;D.古义“去除” ,今义一般指“到……地方”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2)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规定时间)(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4)君将哀而生之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不同含义。(1)甚貌若甚戚者(非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2)若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3)已可以已大风(治愈)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君将哀而生之乎?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那么早已经贫困不堪了。(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回来之后就有滋有味地吃着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呢!7.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韩愈,宋朝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8.句子积累——按课文内容填空。(1)《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现实。(2)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3)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可翻译为:到处吵嚷骚扰。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 “永州之野产异蛇” ,其中的“异”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用概括的语言回答。颜色异;毒性异;功用异。10.文章第四段叙述蒋氏与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作用。第一组:蒋氏“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尔”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乡邻“旦旦有是哉!”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1.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处境?折射出作者被贬谪,虽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处境。12.体会下列词句在文中的作用。(1)余闻而愈悲。“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听完蒋氏的诉苦后,对苛政重税带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2)苛政猛于虎也。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1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有何作用?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03 拓展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公被狐白之裘 被:同“披” ,披着(2)逸而知人之劳 逸:安逸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16.文中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公被狐白之裘。(用原文语句回答)17.请说说《捕蛇者说》和本文中的统治者有何不同?【示例】 《捕蛇者说》中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顾百姓死活。本文中的统治者不懂百姓的疾苦,但能够听从大臣的建议,关心天下百姓。附参考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三天还不晴。景公穿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4上。晏子来见景公,在他旁边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雪下了三天但天气却不冷。 ”晏子说:“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您却不知道啊。 ”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 ”于是就下令拿出衣服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