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744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福建地方志茶俗资料探析 叶国盛 华杭萍 何长辉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 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武夷学院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武夷学院宣传部 摘 要: 本文以建国前福建地方志为文献材料, 整理与归纳其中茶俗部分, 分析与总结了婚俗用茶、祭祀供茶、岁时饮茶、斗茶之俗等内容, 以此梳理与观察福建地方茶文化、茶俗情况。同时,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建议加强茶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 福建地方志; 茶俗; 茶文化; 朱子文化; 作者简介:叶国盛 (1987-) , 男, 讲师, 主要从事古文献、三礼学、茶史研究。作者简介:何长辉 (1959-) ,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

2、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教育, 茶文化。基金: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朱子茶道思想与文化研究” (JAS160554) 1 引言茶俗, 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 逐渐形成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介的风俗、习惯、礼仪。这些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有明显的地域性,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把关注点投向地方志中的茶俗资料, 正是基于茶俗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历史性, 甚至比一般史书记载, 更翔实而可靠, 具有其他史籍、报刊、档案资料所不具的补证作用。因此, 方志文献保存的茶俗信息, 值得探究。而方志文献浩瀚庞杂, 其中的茶叶资料, 吴觉农和朱自振先生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分别以中国地方志茶叶

3、历史资料选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 (方志茶叶资料汇编) 出版, 为学界研究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笔者翻检福建各地区方志, 辑录了一些前人未搜集的内容。本文以方志史料为基础资料, 并结合笔者闽地生活经历, 分婚俗用茶、祭祀供茶、岁时饮茶、斗茶之俗等四个内容阐述, 介绍福建茶俗的一些情况。2 福建地方志中的茶俗2.1 婚俗用茶茶与婚俗的联接, 渊源深, 自古有之。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不移本, 植必子生。古人结婚, 必以茶为礼, 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1王象晋群芳谱中亦云:“茶, 喜木也。一植不再移, 故婚礼用茶, 从一之义也。”2茶性高洁, 象征夫妻双方相敬如宾;茶枝连理, 如夫妻执子之手, 与

4、之偕老;茶树枝繁叶茂又多籽, 象征家庭多子多福。江浙一带, 将整个婚礼的仪式称为“三茶六礼”。“三茶”, 指的是订婚时的“下茶”, 结婚时的“定茶”, 洞房时的“合茶”。在福建地方志记载中, 屡见茶的元素。龙岩县志:“聘币外, 佐以茶、椒、蜡烛、首饰等, 又备团饼若干为礼饼。女家报以红糖, 视饼之半, 谓之定茶。”3这时, 茶作为订婚时所备的礼物, 暗合了茶“不移”之性。拜见亲人时, 周墩区志载:“是夜拜见诸亲, 赠贺仪, 分茶果。翌日, 开樽请宴三日, 拜见翁姑, 诸女眷列坐中堂, 献茶果请女客, 礼毕。”4拜谒祖先时, 诘朝, 举行“庙见”, 礼谒祖先, 并向亲族尊长依次“拜茶”, 尊长均

5、回赐茶仪。5新娘上轿时, “新人袖藏茶、米、锁钥, 茶、米进轿即抛出, 锁钥交付兄弟, 过门三日, 女家备办糕饼, 送到婿家, 名曰下厨茶。”6婚宴接待宾客时, “喜娘屡以茶劝客。”7闹洞房时, “高年二人, 提灯前行, 鼓吹花爆, 送入洞房, 索新郎新娘扛茶扛酒, 种种戏谑, 有过伤雅者, 是宜出以正矣。”8现代婚俗中, 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 有作礼物时, 主要用于新郎和新娘的“交杯茶”, 或敬献父母尊长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同时, 特别是茶区, 婚礼中往往以茶为厚礼, 茶的元素更为突出。在茶区武夷山, 人家以喜茶答谢到来的宾客。2.2 祭祀供茶茶性高洁清芬, 是祝福、吉祥、圣洁的

6、象征, 可祛秽除恶, 祈求安康。中国以茶为供品的祭祀历史悠久, 包括了祭祖、祭神、祭仙、祭佛等。陆羽茶经七之事, 辑录了南朝齐皇帝萧赜的遗诏:“我灵座上, 慎勿以牲为祭, 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9元日有祈年之礼, “自五鼓后, 户无贵贱、贫富, 皆严洁厅宇, 设上、中、下三位, 陈列酒果、茶汤, 焚金银楮钱, 冀承灵贶, 以保遐龄。盖用道家之说, 谨岁始。”10同样的情节, 有闽清县志载“元日, 鸡鸣, 起肃衣, 焚香, 设斋果茶酒岁饭, 拜天, 谓之接一年岁。”11又有漳平县志记:“元旦, 晨兴, 爇香燃蜡, 拜天及祖, 设果品茶酒以礼其家所祀之神。”12流行于福建的正月初九“拜

7、天公”, 正厅前摆设祭坛, 上供茶叶、水果等。可见, 祭天、祭祖, 茶往往与果、酒一起作为供品祭祀。又比如祭灶神, 正月要祭灶, “元日起, 每夜设香灯茶果于灶前供奉。至初六日晚, 谓灶神朝天回家, 盛酒果以祭之。”13目前, 民间仍习见的是, 小年时, 送灶神上天;腊月二十四, “人家各拂尘洒扫。是夕, 送神朝天。相传, 年岁将终, 百神皆有事于上帝, 故备物致送。凡神祠各具牲醴粢盛, 人家各点茶焚香, 并画幢幡甲马仪仗于楮上焚之。”14此外, 民间丧礼祭祀亦用到茶, 朱子家礼中提及祭奠用茶, 皆是佐证。茶叶是吉祥之物, 能驱赶妖魔, 保佑后人无病无灾。2.3 岁时饮茶民间节日、节气饮茶,

8、多以热烈祥和, 寻讨吉利为基调。常见的有正月的“新年茶”, 四月的“清明茶”, 五月的“端午茶”, 八月的“中秋茶”等。福建地区的“新年茶”, 是人们正月元日清早, 冲泡一杯茶, 向长辈敬茶, 祈新年之福;闽中尤溪县地区, 清明时节, 摘取茶树鲜叶, 不加炒制, 直接冲饮, 有健身明目之功效。连江人于清明日“比户插柳枝, 试新茶”15“七夕, 童子以瓜果作乞巧会, 学童各奉茶于书馆相啖, 用果置茶中, 或鲜或干, 共七件, 谓之七夕茶。”16在政和, “七月七日, 儿女以桃仁和炒豆啜茶, 夜则罗瓜果于庭祭牛。女穿针乞巧, 其数用七。”17类似, 福安地区亦有此俗:“七夕乞巧。是日, 俗以桃仁米

9、餻点茶。”18也有如是记载“七夕茶”:福安地区的新娘的娘家在婚后三年内, 每逢七夕乞巧节, 须送女婿家白枣、状元糕、蜜茶糕、花生、葡萄、黄豆和橄榄等七样糕点, 供出嫁女儿乞巧之需19。此外, 茶叶种植、采制和泡饮与节令、岁时有莫大的关系。谷雨前后, 新茶上市, 茶乡的人们常给远方亲友寄新茶, 联络情谊。唐代诗人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抒发了收到新茶的喜悦之情, 又有喝七碗茶汤的层层感受。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曹辅, 北宋南剑州沙县人, 字载德, 元符进士。壑源, 即闽北建瓯一带。曹辅给苏轼寄送壑源的新茶, 苏轼发出“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慨叹。福建地方志中

10、少见寄新茶之记载, 然方志中“物产”“土产”, 多记各地产茶之状况。可想见, 身在茶乡的福建人, 如同曹辅, 寄新茶与亲朋是常见习俗与礼仪。如今观察茶区人民, 此风俗仍沿袭不断, 久盛不衰。2.4 斗茶之俗斗茶, 唐五代兴起, 时称“茗战”。至宋代, 尤为盛行。苏轼的荔支叹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月兔茶诗:“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 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这些讲的是官员进献贡茶, 在贡茶制作上费尽心思。范仲淹的“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和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描摹的是民间街头斗茶之景象。福建厦漳

11、一带喜爱武夷茶, 斗茶风气盛。厦门人好饮茶, 其器具精而小, 用孟公壶、若琛杯, “名曰工夫茶, 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竞, 遂有斗茶之举, 有其癖者, 不能自已,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 亦尝试之, 殊觉闷人, 虽无伤于雅, 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20又据龙溪县志载, 当地喜武夷茶, 五月时斗茶, “必以大彬之礶, 必以若琛之杯, 必以大壮之炉, 扇必以琯溪之箑, 盛必以长竹之筐。”21还注重泉品的选择, 且茶费开支大, 足以说明人们沉迷于此的程度。上文提到的斗茶之俗, 也见工夫茶之风。清人高继珩蝶阶外史记“工夫茶”, 闽中最盛, “壶皆宜兴沙质。龚春、时大彬,

12、 不一式。每茶一壶, 需炉铫三候汤, 初沸蟹眼, 再沸鱼眼, 至联珠沸则熟矣。”“第一铫水熟, 注空壶中, 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 预用器置茗叶, 分两若干, 立下壶中, 注水, 覆以盖, 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 从壶顶灌之周四面, 则茶香发矣。瓯如黄酒卮, 客至每人一瓯, 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 即以为不知味。”22工夫茶既有唐代煮茶候汤之道, 又有明代紫砂壶冲瀹、小杯品饮的风尚。另外, 在武夷山地区, 年年有斗茶比赛, 有影响力者是天心村斗茶赛, 无论是赛会筹备与策划、参赛茶的数量与实力, 还是赛会参与度, 颇有北宋斗茶之遗风。3 小结福建茶, 历史与文化之悠久、种类之

13、丰富以及产业势头之良好, 受到各界的关注。早在唐代陆羽茶经即有“建州、福州”茶的记载。至宋代, 建州设贡焙, 北苑贡茶名噪一时, 苏轼诗云:“君不见, 闽中茶品天下高。”明清时期, 福建的武夷山则是乌龙茶、红茶的创制中心, 也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起点。风行欧洲的 Bohea Tea, 即武夷茶之闽南话发音之音转, 一时成为中国茶的代表。此外, 白茶、花茶的兴起, 也为福建茶添注了新鲜的力量。民国时期, 福建武夷山是全国茶叶研究的中心, 为福建茶乃至中国茶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厚重的成果。2017 年 5 月, 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公布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与武夷岩茶榜上有名

14、。在民间, 以茶祭祀、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养生, 形成的茶俗从未中断。如今, 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战略建设, 发挥福建文化与经济优势, 挖掘与保护福建优秀的茶俗文化, 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传播方面, 贡献有益的元素与力量。如在中国重要茶区、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 既有丰富的茶文化积淀, 又是理学家朱熹长期生活与讲学的地方。福建省加大了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工程, 结合朱子文化遗迹为主轴的朝祭、修学、观光之旅游线路, 加之武夷山茶俗、茶文化的体验, 使朱子文化与茶文化形成合力, 对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必是相得益彰。参考文献1郑培凯, 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

15、M.香港:商务印书馆, 2014:275. 2陈祖槼, 朱自振主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318. 3民国马龢鸣修, 杜翰生等纂:龙岩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成文出版社, 1967:196. 4民国陈赞勋等修:周墩区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成文出版社, 1967:39. 5民国李猷明总纂:东山县志M/福建省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本, 1987:95. 6清沈钟纂修:屏南县志M/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341. 7民国孟昭涵、李驹纂修:长乐县志M/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农业出版社,

16、 1990:343. 8民国张汉、丘复纂修:上杭县志M/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355. 9刘勤晋等编著:茶经导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51. 10宋梁克家纂,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3:781. 11民国杨宗彩修, 刘训瑺纂:闽清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150. 12清蔡世钹修, 林得震纂:漳平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59. 13明邵有道纂修:汀州府志 (上册) 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续编,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

17、990:80. 14清李鋐、王柏等修, 昌天锦等纂:平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194. 15清李菶、章朝栻纂修:连江县志M/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340. 16民国杨宗彩修, 刘训瑺纂:闽清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151. 17民国李熙纂修:政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217. 18清张景祁等纂修:福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149. 19余悦编著:事茶淳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32. 20清周凯修, 凌翰等纂:厦门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325. 21清吴宜燮、黄惠、李田寿纂修:龙溪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106. 22清高继珩著:蝶阶外史M.上海进步书局, 民国编印本: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