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学案(打包5套)鲁教版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学案打包5套鲁教版必修1.zip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学案打包5套鲁教版必修1.zip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2.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1.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0.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__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89.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88.doc
  • 全部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2.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1.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90.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__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89.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806118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课时 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2.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表现及成因(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2.陆地自然带(1)形成过程(2)名称及分布(以北半球为例)(3)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判断1.地中海气候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 × )探究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我国南北从 4°N 到 53°N,东西从 73°E 到 135°E,经纬度跨度很大,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不同区域拍摄到的景观图片发现,我国东西南北的景观差异极大,反映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性。对照“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探究下列问题。1.下面是我国两种主要的粮食生产景观照片,你认为其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模式图中的哪个数字代表的地区?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最能反映出我国什么方向的区域差异?3答案 甲是水稻,主要分布在⑥,我国的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是小麦,主要分布在④,我国的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反映了南北方热量的差异,南方热量充足,可以生产水稻;北方热量较差,适宜生产小麦。2.观察下列三幅植被照片,你认为这三种典型植被主要分布在模式图中的哪个数字代表的地区?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最能反映出我国什么方向的区域差异?答案 丙是森林,分布在④或⑥地区,季风气候区(④温带季风气候,⑥亚热带季风气候);丁 是 草 原 , 分 布 在 ③ 地 区 ,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或 温 带 草 原 气 候 ); 戊 是 荒 漠 , 分 布 在 ⑤ 地 区 , 温 带大 陆 性 气 候 (或 温 带 沙 漠 气 候 )。 反 映 了 我 国 东 西 方 向 水 分 条 件 的 差 异 (或 从 沿 海 到 内 陆 的 差 异 )。3.你能说出自然带模式图里②~⑥地区的自然带名称和气候类型吗?答案 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⑤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4自然带成因记忆法(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疏林草原带,如德干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形成自然带的最重要因素。(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2)A 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_______带。(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 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______带。(4)“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____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5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答案 (1)西风带 画风向略(西南风)。(2)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3)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4)F D E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结合下图回答 1~2 题。1.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能够观赏到下图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解析 第 1 题,秋高气爽,植被枯萎为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在华北地区可以看到。第2 题,图中的景观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在③线路可以看到。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 ,回答 3~4 题。63.有关图中 A、B 两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坡为阳坡、迎风坡B.B 坡为阳坡、迎风坡C.A 坡为阳坡、背风坡D.B 坡为阳坡、背风坡4.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 B 地区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答案 3.B 4.C解析 第 3 题,根据图中气温的变化判断,B 坡气温高于 A 坡,说明 B 坡为阳坡。从年降水量来看,B 坡比 A 坡降水多,说明 B 坡是迎风坡,降水多。第 4 题,根据气温曲线判断,B地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15 ℃以下,说明该地自然带为亚热带植被,C 项正确。5.下图为“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所对应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2)①②自然带所对应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③自然带所对应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的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4)③④是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两者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答案 (1)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7(2)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3)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D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①②③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对应的自然带由西向东依次是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①②自然带所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第(3)题,③自然带所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4)题,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它使得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故答案为 D。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完成 1~2 题。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 X 方向热量增加B.沿 X 方向降水增加C.沿 Y 方向热量增加D.沿 Y 方向降水增加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答案 1.D 2.A解析 第 1 题,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 X 方向热量减少,沿 Y 方向降水增加。第 2 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和上题得出的结论可推断,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如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 3~4 题。83.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热带疏林草原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4.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答案 3.D 4.B解析 第 3 题,根据题意, “滴水叶尖”现象常年出现的地区应是常年多雨区,选项中热带雨林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最易出现该现象。第 4 题,我国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 “滴水叶尖”现象在此出现较为普遍。截止到 2016 年 3 月 6 日 18 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 9.85 m,低于该站 10 m 枯水点位,整个鄱阳湖床已经基本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与草原。读“长江水系图”及“鄱阳湖床景观图”,完成 5~6 题。5.鄱阳湖景观所处的自然带为(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荒漠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6.进入 6 月份,鄱阳湖草原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草原转变为荒漠9B.进入梅雨季节,草原被湖水淹没C.受西南季风影响,草原因洪涝而死亡D.正值夏播季节,草原被人为破坏答案 5.D 6.B解析 第 5 题,读图可知,鄱阳湖在 30°N 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 正确。第 6 题,6 月以后,我国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鄱阳湖水位上升,淹没滩地上的草原,B 正确。7.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2)A 地气温年较差比 B 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出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4)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答案 (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4)减少了对 CO2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和图中森林植被分布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第(2)题,A 地位于季风气候区,B 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 A 地温差大。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第(3)题,亚热带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第(4)题,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10考点 题点 题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151课时 2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 1.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2.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3.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一、水平地域分异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规律:形成了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到内陆不同水分条件控制。二、垂直地域分异1.概念: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2.成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分异规律Error!三、非地带性分异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2.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大陆西岸 3°S~30°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2S 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温增湿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热带疏林草原带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塔里木盆地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探究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3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答案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答案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亚欧大陆东部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答案 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5.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到北方小麦种植区所在的自然带体现的分异规律是什么?答案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比较项目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影响因素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分异规律图示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 20°E 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读下面“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 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 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A~H 表示不同的植被带,完成 1~2 题。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B.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C→F→G→H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D.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2.图中 E 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C.荒漠带 D.热带疏林草原带答案 1.D 2.D解析 第 1 题,A→B→C→D 自然带干燥指数不变,热量收入越来越小,其更替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F→G→H 自然带热量收入不变,而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其更替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 2 题,E 自然带的热量较高,干燥指数中等,应该为热带疏林草原带。探究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这一天可以说经历了四季,气温最高时超过 25 ℃,最低低于-5 ℃,温差 30 ℃以上,中午时长袖衬衫,晚上包里的羽绒服就用上了。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定要留意高原这种“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途中先看到了长势喜人的青稞,后来,见到了白雪皑皑的山岳冰川。(见下图)——摘自一位西藏自驾游客的游记51.该游客在青藏高原看到了长势喜人的青稞,推测一下,这些青稞生长在图中的哪个自然带里?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为什么会有青稞生长?答案 高山草原带。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地形封闭,热量条件较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河谷农业。2.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答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带就是该自然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北坡是阴坡,海拔较高,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3.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答案 北坡基带就是高山草原带,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热量条件。4.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答案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比北坡多,所以雪线低。5.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答案 南坡是阳坡,且纬度较北坡低,热量条件好;是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所以自然带谱复杂。6.你认这种从山麓到山顶的巨大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案 海拔的不同引起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表示北半球。(南坡 S 为阳坡,北坡 N 为阴坡)6(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高低。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5)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①热量(气温):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②纬度: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③降水:降水多,雪线低。④光照:光照多,雪线高。⑤坡向: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⑥坡度:坡度大,雪线高。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 。据此完成 3~4 题。73.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3.C 4.D解析 第 3 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故①④位于北半球。第 4 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其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图表特征: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图示分析,请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中,先找图中的南北方向,再找基带的自然带类型,找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找雪线的高低,判断山体的位置和高度。8结合图示分析,请填空:(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1)雪线 (2)基带 (3)数目 (4)海拔1.迎风坡的判断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的积雪冰川带海拔低,为迎风坡。2.热量带的判断由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判断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说明位于热带。3.纬度高低的判断由山地带谱数量的多少判断纬度的高低。相同高度的山地,带谱数量越多,所处的纬度越低。阴阳坡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如上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北半球的判断同一山体,若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即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北坡高于南坡,该山体位于南半球;若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即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北坡低于南坡,该山体位于北半球。上图的山体位于北半球。9下图为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2)题。(1)该山峰可能位于( )A.阴山山脉 B.安第斯山脉南段C.天山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2)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该山分南北坡,安第斯山脉南段山地走向为南北向,分东西坡,故 B 错;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阴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基带不是荒漠,只有新疆天山山脉基带为荒漠。第(2)题,针叶林生长需要一定水分条件,天山北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 X 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 X 方向热量增加C.沿 Y 方向海拔增加D.沿 Y 方向纬度增加102.与 M 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答案 1.A 2.B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沿 X 方向,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于水分逐渐减少而导致的;沿 Y 方向,自然景观由针叶林过渡到温带阔叶林再过渡到热带雨林,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由热量逐渐增加而形成的。第 2 题,由图可知,M 点在 X 轴上比较接近原点,由上题可知,此地降水较多,应为森林植被景观;在 Y 轴上,M 位于热带雨林与温带阔叶林之间,其热量低于热带而高于温带,可确定为亚热带的自然景观。而山东丘陵为温带景观,刚果盆地为热带景观,西欧平原也为温带景观,只有江南丘陵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景观。读“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 3~4 题。3.与南坡相比,北坡特有的自然带为( )A.温带荒漠带 B.山地针叶林带C.高山草甸带 D.冰雪带4.北坡雪线低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北坡( )A.为迎风坡,降水多B.为向阳坡,温度低C.受太平洋水汽影响大,降水多D.地势高,气温低答案 3.B 4.A解析 第 3 题,对比图中南北坡自然带谱,可知北坡特有的自然带为山地针叶林带。第 4 题,天山北坡是阴坡,太阳辐射较弱,且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雪线低。5.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随纬度和高度分异的理想模式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 40°N 的山地分布的高度是________米。(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__,这种在地带性基础上出现的地理环境的复杂表现,称为______现象。(3)自然带③的气候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侧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在大陆西侧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5)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________。(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____。答案 (1)苔原 4 000~5 000(2)没有 非地带性(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亚马孙平原(6)低纬度地区解析 第(1)题,①所在纬度为北纬 70°以北到雪线(极地冰原)之间,因此这里应为寒带苔原带;在 40°N 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在 4 000~5 000 米之间,即冰原带以下,针叶林带以上的区间。第(2)题,按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在 50°~70°N 之间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该自然带在南半球没有分布。这是因为在南半球的同一纬度地带,几乎全部为海洋。海陆分布显然不具有地带性规律,它只受地质条件的制约。因此,该自然带在南半球的缺失,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第(3)题,按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③所在的地带应当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类型在大陆的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在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在大陆中部,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第(4)题,④位于30°~40°N 之间,大陆东侧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侧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受冬季风和寒流的影响,大陆东岸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的位置要偏向低纬度,其南部边界大致在中国的秦岭—淮河一线。)第(5)题,⑤从纬度状况来看,地处赤道附近,应是热带雨林带。全球最大的分布地区是巴西的亚马孙平原。第(6)题,垂直自然带的层次多少,主要看其基带所处的位置。纬度越低,离海洋越近,层次就越丰富。因此,低纬度地区的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12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 1~2 题。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自然带 P 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答案 1.A 2.B解析 第 1 题,图中的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 2 题,自然带 P 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低于西岸,原因是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 ,完成 3~4 题。3.疏林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D.受洋流的影响4.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13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答案 3.B 4.A解析 第 3 题,疏林草原对应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第 4 题,南北方向植被的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017·郑州一中期末)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 5~6 题。5.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 D.荒漠6.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答案 5.B 6.A解析 第 5 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该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故甲表示的植被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 6 题,读图可知,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7.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问题。14(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 4 000 m 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答案 (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考点 题点 题号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3,4,6,10~1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垂直地域分异 7~9,12~14,15~16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节综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节综合 17,181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及其途径。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3.整体性的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3)大 气 圈 与 水 圈 之 间 还 存 在 着 势 能 的 传 输 与 交 换 : 气 压 升 高 , 海 面 降 低 ; 气 压 降 低 , 海 面 升 高 。2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案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 CO2 O2 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 O2 CO2 消耗有机物物质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之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思考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 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至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3的山区。(如图所示)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是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北地区的各自然要素是怎样与整体的特征相协调的?答案 西北地区的整体特征是干旱,其中的每个自然要素都与干旱特征相协调。比如植被稀少,以耐旱的草原、荒漠为主;地貌多风蚀、风积地貌;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径流量小、多内流河、湖。2.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体性的又一表现,以黄土高原的变化为例说明这个表现。答案 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战争等,破坏林草,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植被要素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了黄土高原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Error!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3.再列举几个由于人类的干扰而使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体例子。答案 ①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导致洪涝灾害;②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江南丘陵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④澳大利亚兔子的引入导致草原退化;⑤西北地区过度垦荒导致土地荒漠化等。4.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答案 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如下图:4(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例如,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5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C.某一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答案 1.C 2.B解析 第 1 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判断,注意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C 正确。第 2 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故叙述错误的是 B 项。探究点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2017 年 1 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项超级计算机项目利用卫星测量的二氧化碳数据,呈现出目前为止还原度最高的图像,展示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是如何运动的。这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一步。参照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探究以下问题。1.碳在各圈层中有哪些存在形式?答案 大气圈—CO 2、CO 等气体;生物圈—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岩石圈—无机物,如石灰岩 CaCO3。2.碳循环的过程分为固碳和放碳两个环节,说明植物在这两个环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答案 固碳环节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固定到植物体内,通过后续的逐级食物链,在生物圈内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放碳环节中,植物的呼吸作用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返回大气圈或水圈,从而实现了碳元素在自然界的部分循环。3.举例说明碳循环的重要意义。答案 ①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某一相对恒定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62.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 化学能― ― →光 合 作 用热能― ― →分 解 呼 吸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读图,回答 3~4 题。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7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4.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3.A 4.D解析 第 3 题,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①②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CO2(④)而释放O2(③)。第 4 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 CO2浓度上升,从而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下图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 。读图回答 1~2 题。1.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②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ab B.bc C.cd D.ad2.该图反映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 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8A.ab B.bcC.cd D.bd答案 1.C 2.D解析 第 1 题,①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②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 2 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据此完成 3~4 题。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运动是地球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存在热能、动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B.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只有在白天才存在C.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也随之升高D.海洋水体运动不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答案 3.B 4.A解析 第 3 题,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循环。第 4 题,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就会降低;大气运动可以影响海洋水体运动,反过来,海洋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点。各要素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2)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9(3)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__要素决定的。答案 (1)整体性 大气循环(2)C D(3)气候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故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据此完成 1~2 题。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从湿润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答案 1.B 2.C解析 第 1 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与环境总体特征力求保持协调一致;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第三,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10到其他区域。B 正确。第 2 题,A、B、D 三项反映的都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 正确。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 ,回答 3~4 题。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 3.B 4.B解析 第 3 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 4 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 5~6 题。5.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A.冰川作用增强 B.流水作用增强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11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5.C 6.C解析 第 5 题,图中只提供了风尘沉积通量,只能显示风力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因此我国西北地区可能风力作用增强,C 正确。第 6 题,从图中看出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说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湖泊及其水量减少,太阳能资源更丰富,C 正确。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图 1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 ,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 7~8 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答案 7.C 8.B解析 第 7 题,从图 2 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 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 8 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2017·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非洲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 树 , 其 粗 大 的 树 干 能 储 存 水 分 , 适 应 环 境 变 化 ,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 结 合 图 文 资 料 回 答9~ 10 题 。129.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10.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答案 9.C 10.D解析 第 9 题,图中甲地为非洲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第 10 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举措。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 11~12 题。1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碳循环过程B.控制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⑥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12.图示碳循环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农村更多地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答案 11.B 12.B解析 第 11 题,①—②—③反映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过程;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影响碳排放的速度;⑥环节表示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第 12 题, “节13能减排”的重点应放在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2017·河南六市联考)读“我国 30°N 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 ,回答 13~14 题。13.甲山坡在海拔约 2 200~2 800 m 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A.气温高 B.坡度较小C.气温低 D.靠近河流14.甲山坡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植被是( )A.常绿林 B.高山草甸C.针叶林 D.干旱灌木答案 13.B 14.D解析 第 13 题,图中显示海拔 2 200~2 800 m 处,甲山坡坡度较小,聚落最多;另外,此处海拔不是最高或最低,则气温也不是最低或最高,也不靠近河流。第 14 题,注意该地位于我国 30°N 附近,为亚热带气候,山麓分布常绿林,向上分布针叶林、高山草甸,符合垂直地域分异;但常绿林往上分布干旱灌木不符合此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15.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_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__;植被_________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人为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案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14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6.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增加。(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__侵蚀、____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答案 (1)循环 更新 水分(2)土壤 物种(3)相互联系的整体 制约(4)①D ②B ③C ④A考点 题点 题号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6,9~10,13~1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 7~8,11~1215质运动 质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节综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节综合 1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