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36.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120.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专题分层突破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121.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3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119.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3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4秦国的崛起人民版选修120170619023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2.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教材整理 1 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 、 “非攻” 、 “尚贤” 。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 ,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7“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提示】 (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2)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教材整理 2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2.可能性(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 ,吸引各方有识之士。(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7“学习思考” ,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刑名”之学?【提示】 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教材整理 3 强国之术(变法措施)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内容时间 内容 作用第一次:公元前 356 年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第二次:公元前 350 年①废井田,开阡陌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③统一度量衡④“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使秦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3[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的作用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土地的私有,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限制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势力。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1.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地主阶级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商鞅变法的客观条件。2.秦孝公立志图强及商鞅个人的才志是其推行变法的主观因素。3.商鞅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重农抑商,按军功赏赐;第二阶段的内容:废井田,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史 料史料一解 读由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牛形酒容器”可得出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由图三“水陆攻战”可知当时战争频繁。史料二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孙膑兵法》史料三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由史料二中“战胜而强立”和史料三中“农战”来探究原因。4【史料应用】(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提示】 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 战争频繁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3)史料二、三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其原因。【提示】 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变法活动中;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史论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者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史 料 解 读史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由史料一中的两个省略号分为三层信息,概括总结即可。史料二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史料二中“41 县” “由国君任免”是关键信息。【史料应用】(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2)史料二体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5【提示】 (1)实行什伍、连坐法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奖赐;重农抑商。(2)推行县制。(3)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史论拓展】 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措施(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规范解答】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第(2)问, “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根据材料“众力不足也” “粟得无少,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 ”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第(3)问,由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特权逐渐被消除。6【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3)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推行变法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D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受益最大的阶级应是( )A.地主 B.农民C.奴隶 D.奴隶主【解析】 各国变法都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故选 A 项。B、C 两项是阶级社会的被压迫者,不可能受益最大;D 项是变法前的受益者,变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答案】 A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推广县制【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 三项的措施均与题意不符,故选 C 项。【答案】 C4.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 由材料中“军功者” “宗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7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解析】 第(1)问,直接根据材料一信息整合归纳,但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需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然后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答案】 (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阶段1阶段2阶段3学业分层测评宗法奴隶主贵族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权思想解放荀子非攻以法为本富国强兵用人殉葬富国强兵法治移风易俗什伍耕织军功废井田县制度量衡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能力强化1二 秦国的崛起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重点:商鞅变法的必要性;给秦国带来的巨变;变法成功的因素。2.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教材整理 1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1)基础:宗法制和分封制。(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享受厚禄、特权。(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军功爵制(1)背景:战国时已实行赐爵制,并和官制紧密联系。(2)实行: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3)内容①制定二十级爵,按功授爵。②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4)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②宗室地主地位下降。③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用人灵活。④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22“学习思考” ,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示】 奴隶制下施行的世卿世禄制在封建制时代被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理由如下:①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必将被改变。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从奴隶制逐渐进入封建制,奴隶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必将被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世卿世禄制也必然被废除。②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地位,2而世卿世禄制使他们无法得到官职爵位。因此,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世卿世禄制必然被废除。教材整理 2 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 “夷狄遇之”(1)起源:秦人由“戎狄”中分化出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2)建国:公元前 771 年,秦才成为诸侯国。(3)地位①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②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2. “虎狼之国”(1)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②秦国实行鼓励军功政策,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2)表现①公元前 341—前 340 年,秦国打败魏国,迫使其割地求和,从此秦国成为军事强国。②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3)影响①东方六国震惊,纷纷寻找应对之策。②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抵挡。[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22“学习思考” ,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地发展,这是其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教材整理 3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之死(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推行新法,加剧了二者的矛盾。③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支持。(2)过程①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 。②商鞅被迫起兵反抗,被秦惠王击败。2.秦法未败3(1)表现①秦国基本建立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②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③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耕战的风气得以延续。(2)影响: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使兼并战争演变成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深度点拨] 商鞅被车裂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强烈抵抗,这是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2.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商鞅被处死,但其变法措施在秦国得以延续。探究点 商鞅变法的影响史 料史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解 读由史料中一“遗礼义,弃仁恩” “秦俗日败” “其乱至矣” “今转而为汉矣”等信息分析。史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4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以省略号为界,之前是史料二中心句,之后是论据,客观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史料应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提示】 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提示】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史论拓展】 商鞅变法的影响1.积极影响: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发展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2.消极影响(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2)加重剥削与压迫。(3)改革不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规范解答】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5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1.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 D 项。【答案】 D2.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解析】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 B3.(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解析】 材料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故选 C 项。【答案】 C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6(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连坐制度【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商鞅正是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变法,确立了一系列新制度,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B、C、D 三项从属于 A 项。【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 ,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 、一个“落后”的。(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 第(1)问,三个“低下”是指生产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指生产关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列举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改革措施。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酷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答案】 (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阶段1阶段2阶段3学业分层测评分封制奴隶主贵族宗室贵族赐爵二十级爵世袭制军功地主宗室地主771弱势魏国商鞅变法鼓励军功完成统一 保守势力旧贵族秦孝公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崇尚耕战1学业分层测评(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建议用时:45 分钟)[学业达标]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答案】 D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根据以上分析,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3.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 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 D项错误。【答案】 A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2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 D.按军功授爵【解析】 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从题干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只有 D项符合题意。【答案】 D5.公元前 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 。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 “分异令”实质上是强制成年男子分家,其增加了户口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对传统的宗法制是一种冲击,但对君主专制的影响不能体现,故选 D项。【答案】 D6.古人评价商鞅变法说,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具有相应作用的措施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 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禁游宦之民显耕战之士”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奖励耕战。“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主要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没有体现奖励之意,故①错误;“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体现了奖励军功,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②正确;“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体现了奖励耕织,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③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是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无关,故④错误。【答案】 C[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3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应辩证地评价。【答案】 (1)体现: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商鞅提出了“壹刑”思想,奉行刑无等级的原则。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 。换言之,奖赏和刑罚的实行,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一视同仁。商鞅的这种刑无等级的理论,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法制原则,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在执行中,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而且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一般老百姓犯罪,故各级官吏都不应该徇私枉法,应该立法为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他极力贯彻这一原则,即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因教唆太子驷犯法,也被分别判处劓刑、黥刑。——《浅析商鞅变法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壹刑”思想的含义。(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商鞅“壹刑”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商鞅法治思想的局限性。【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壹刑”的含义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去思考。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 (1)“壹刑”即刑无等级,就是说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商鞅的“壹刑”思想,主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力量的崛起,推动社会的转型。(3)商鞅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法律极其严酷,容易激起人们的抵制和反抗。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史记·秦本纪》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一“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说明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只能用霸王之道在争霸中取胜。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其核心是强调整饬法律、发展农业、奖励军功等;第二小问可联系所学史实回答,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第(3)问,由材料三“大夫”所强调的“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知其积极作用是帮助秦国统一;而“文学”认为商鞅变法厉行法治,其严苛的刑罚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第(4)问,可从改革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方面等进行分析。【答案】 (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思想:法治、农战。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文学”:商鞅的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迅速败亡。(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1学业分层测评(四) 秦国的崛起(建议用时:45 分钟)[学业达标]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民【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它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答案】 A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的措施,它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即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军功爵制,故选 C 项。【答案】 C3.阅读下面材料:《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商 君 治 秦 , 一 法 令 至 行 ”①大,赏不私亲近, 。期年之后, ,法 及 太 子 , 黥 劓 其 傅② 道 不 拾 遗 , 民 不 妄 取③。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兵 革 大 强 , 诸 侯 畏 惧④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 A 项;结合史实可知,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排除 B 项;结合史实可知,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 C 项;结合史实可知,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 D 项。【答案】 C24.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解析】 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 D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的叙述错误。【答案】 D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上述现象说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 D.①②③④【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答案】 C[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3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概括出措施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第(2)问,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即法律过于严酷;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答案】 (1)措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解析】 第(1)问,回答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利益的创新措施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 “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的角度回答。【答案】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答三点即可)(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4情(文化传统)。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 41 县,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材料中的“犹以务本” “王制遂灭”分别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为何能达到“国富兵强”的局面。【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坏井田,开阡陌” “耕战之赏” “务本之故”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本”指农业, “王制”指奴隶制度。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材料二、三进行回答。【答案】 (1)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含义:“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统治;重农抑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风尚习俗领域进行了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