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外交的文明交往内涵以印度为例 闫向莉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 要: 外交是文明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外交体现了文明交往的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形成过程、和平与对抗的具体方式和互动的基本规律, 突出显示了文明交往的深刻内涵。印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随着文明的演进和交流, 印度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汇点。通过研究印度外对交流的特色, 可以看到外交与文明交往的互动关系。关键词: 文明交往; 外交; 和平; 对抗; 互动规律; 作者简介:闫向莉 (1974-) , 女, 内蒙古赤峰人, 历史学博士,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 讲师, 研究方向:南亚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收稿日期:2
2、017-08-22基金:科研启动项目“文明交往与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以中印关系为例” (项目号:SLGQD13-37) On the Connotation of Diplomacy About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Yan Xiangli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Diplomacy is a form of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Diplomacy shows th
3、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spontaneous stage to the conscious stage, the concrete ways of peace and confrontation and the basic law of interaction, and it highlight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India is one of the cradles of civiliza
4、tion. With the ev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vilizations, India has become the crossroads of world civilization.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communication to outside, we can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plomacy and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Keyword: civilized communication; diploma
5、cy; peace; confrontation; interactive law; Received: 2017-08-22进入文明时代, 外交的执行过程是文明交往的过程。外交的内容、规则和主体虽然在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才正式规范, 但是外交活动本身是一种古老的行为, 随着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不同的人类群体, 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明, 文明或者国家之间各有所需、互为补充、互相学习融合的时候, 外交作为文明交往的主体内容之一出现了。外交的方式主要有和平和对抗两种。人类文明交往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互动的1, 互动规律体现在外交上, 是各主权国家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取向, 通过不
6、同途径利用和平或者非和平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一、外交体现了文明交往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古印度, 印度外交的自发特征比较明显, 而且是伴随着自发形式的文明交往来完成的。早期的外交存在于文明交往之中, 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形成一个体系, 文明交往的早期互动, 是外交的懵懂时期, 其发展隐藏于文明的交往互动之中, 但其促进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功能却不能忽略。文明的发展, 是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交互的过程。文明从产生起就随着时间的发展进化, 当文明达到一定高度, 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区域外的文明, 产生了文明在空间上的向外扩撒。文明在时间上的进步是文明的内交往, 在空间上的扩散即文明的外
7、交往。文明的内交往是文明纵向发展的过程, 由于时间的推进, 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作用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更。文明的外交往是文明交往的横向交往过程。不同的文明体系交织的时候,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实现文明之间的互相完善。对此彭先生指出“文明交往形成的交往力, 同生产力相互作用, 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横线和纵线, 彼此交叉璧联, 织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 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 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起, 推动着历史的前进。”2这
8、个历史的前进过程, 外交功不可没。在古印度, 较早并且一直是社会主流的文明形态是婆罗门宗教, 到公元前 6 世纪, 百家兴起, 出现了源自于婆罗门又与婆罗门对抗的社会文化形态, 其中包含了佛教。到孔雀帝国时代, 阿育王前期是对周边的国家关系以征服和杀戮为主, 实现了征服之后,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开始皈依佛门, 提倡宽容精神, 主张众生平等。在他的推动下, 印度社会实现了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帝国的强大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首先是孔雀帝国对外经贸往来频繁, 往来的商旅, 给外部带去了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其次, 在政治上, 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和保障经济往来, 强大的国家开始积极主动地与外部
9、进行交往。最后, 统治者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确保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进行国家基础建设, 例如修路、建立驿站等, 这也都为外交便利条件。在国家实力的背景下, 国家会为了协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为了宣扬国威、威慑周边, 为了扩展国家的势力范围和影响范围等等很多理由向外派遣使节, 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古代印度官方外交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阿育王曾经派遣 9 个大型的使团到国外传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阿育王把佛教用官方的力量传往国外, 佛教从此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域扩散, 印度或者明确地说是孔雀帝国的权威与影响也随之远播国外。西汉汉武帝时期, 在匈奴发现了金人, 引起了国
10、内对此信仰的兴趣与探索, 开始间接地了解印度。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 使佛教传到了中国内地, 教义改良以后的佛教在中国内地扎根, 并由内地向东北亚辐射。佛教因为阿育王的支持而走向了世界, 又因中国统治者的支持而发扬光大。由此可以看出, 当文明以国家作为载体的时候, 外交的主体功能也由国家来执行, 并且影响更加深远。近现代的印度外交充分体现了文明交往的自觉性特征。冷战时期, 印度面临的是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印度的综合国力不及美苏, 但是印度想做“数一数二的世界大国”, 不希望别国践踏自己的尊严。为此, 印度外交方面的指导出现了新的内容。围绕着印度的大国目标, 尼赫鲁采取了独立自主又能够利用
11、美苏的相互制约而左右逢源的外交战略, 确立了现实的和平中立政策不结盟。并且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和话语权, 尼赫鲁巧妙地利用美国和苏联非此即彼的站队要求, 发动了不结盟运动, 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解除美苏站队的尴尬, 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第三方力量, 成为美苏争取的对象。印度从中获利丰厚。凭借出色的外交艺术, 取得了和美苏基本平等对话的权利。在当代, 印度继续为实现世界大国的目标而努力。当他们的理想主义的泡沫被粉碎以后, 印度认识到, 外交固然可以但是没有国家实力支撑的大国是一个泡沫, 经不起国际局势的考验。所以印度在多极化时代, 开始采取了新的外交策略。印度依然是以大国为核心目标, 但是具体方式
12、开始趋于务实。首先进一步发展经济, 为国家外交打好基础。其次是进行核试验, 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 迫使国际社会对印度实力上的承认, 为外交提供军事后盾。再次是进行科技文化上的发展, 实现了在某些领域的顶尖认同。在综合实力上升的前提下, 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缘优势, 开展外交活动。使得印度在南亚地区层面、亚太层面、全球层面都有一定的话语权, 成为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从印度古代到近现代对外关系中可以看到, 适合的外交方略需要有明确的指导, 当国家的外交理论形成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外交目标的时候, 外交就由自发状态进入了自觉状态。二、外交体现了文明交往的方式文明交往呈现出和平和暴力两种方式进行,
13、 不过“文明交往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3国家出现之后, 以国家为载体的官方交流就成了主要交流渠道, 虽然和平之外也存在着冲突和对抗, 但是和平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是文明交往的常态, 也是外交的正常状态。(一) 外交体现了和平方式的文明交往外交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家作为文明的载体, 代表了它领土所管辖区域的整体利益,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争取新的利益, 所采取的和平手段就是外交方式。和平的文明交往内容大概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4四种, 外交也以这些内容为核心。第一, 经济外交与物质文明的交流。外交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现有利益、争取更多利益。经济利益
14、作为国家生存的最基础部分, 是外交的重点内容, 所以经济外交与物质文明的交流是一个整体。在文明之初, 文明交往的最普遍形式是物质交换。早期的部落和部族之间基本处于物物交换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 经济发展了, 物质交换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跨越地理障碍和文明形态以及国家模式的物质交流主要靠经济外交完成。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 大部分文明交往由商旅进行, 他们能够完成这一交换的前提是有强大的安全保障和物质基础, 能够提供这种前提的是国家, 所以古代社会经贸往来虽然有大部分是商人个体、民间团体完成, 也是经济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人奔走于各地, 在一些繁华地区形成了一个个地区
15、性的商业据点, 这些商业据点个体所发出的文明之光虽然微弱, 但是当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形成一片文明之光, 其烛光交融, 此生彼灭, 越传越远。5大规模的商业圈出现后, 商道就成为经济交流最重要的事情, 举世闻名的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见证。现代社会, 经贸关系已经把世界联系成了一个整体, 经济外交成为政府、民间往来的最重要内容。各国使节往来奔走、世界各地区峰会频繁举行, 大部分是为了经济发展物质交流的更加顺畅而努力。政府间合作交流促进了国家、地区、集团、个人的经贸往来, 经济外交在物质文明交往互动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第二, 文化外交与精神文明交流。精神文明交流是文明交往的重
16、要组成部分, 在外交领域称文化外交。商旅、探险家、吟游诗人、僧侣的个人活动是早期的文化外交的表现。玄奘西游、马可波罗的游历探险都属于沟通不同文明范畴。此外, 也有部分国家为了宣扬国威而进行文化输出, 还有则是为了增强本国的影响力而进行文化宣讲, 所以文化外交除了沟通以外, 还有展示、震慑的功能, 甚至用于征服和同化。精神文明的交流最典型的是宗教传播。以印度为例, 早在公元前后, 印度的主流宗教婆罗门教就传播到了东南亚一些地区, “由印度的科罗曼德尔海岸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马来群岛, 由阿萨姆进入缅甸, 再由缅甸进入湄公河盆地”6, 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结合, 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股力量对当时当地
17、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还左右了这些地区后世对印度的态度。公元前 329 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入印度, 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的交流急剧增强, 对后来基督教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印度教是婆罗门教自我调适完善的宗教, 内容包括“道德、经济、政治、甚至音乐、医疗、军事学、建筑学、语言学、语法学、天文学以及礼仪”7, 基本代表了印度文明的全部内涵, 对南亚、东南亚影响广泛, 形成了印度文化圈, 现在相关各国之间很容易取得政治上的认同。佛教源于印度, 佛教在阿育王时代被用作文化征服与宣扬国威的重要手段。在南亚, 形成威慑与引力, 奠定了孔雀帝国的文化霸主地位。佛教传播到东亚, 与中华文明相
18、结合, 最终儒道释融合, 奠定了中华文化圈的文化基础。宗教的外传对精神文明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对于文明交往也是极大的促进。在异域沟通方面, 文化外交无疑是很好的媒介, 是文明交往的内容, 也是外交手段。第三, 价值观、意识形态与制度文明的交流。价值观、意识形态是文明交往的结晶, 是外交的关键内容。价值观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存在差别, 这种差别接导致管理方式的差别, 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亲疏远近。在外交上, 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基础上, 把价值观、意识形态作为拉近距离的手段。例如在近代, 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织形式、确立什么样的制度是受主流价值
19、观、意识形态影响的。因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对应制度建立后, 在对外交往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则性。例如, 在冷战时期, 很多国家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做判断标准, 在美苏身后站队, 最终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结束后, 印度在外交上打意识形态牌, 号称自己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 标榜民主与美国接近, 希望藉此拉近美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价值观、意识形态与制度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当然, 不可否认, 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可以共存。甚至可以互相借鉴。第四, 外交与生态文明的交流。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地球是外
20、交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的发展是改造自然的过程, 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 在地球面临危机的时代,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要的关注内容。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索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为子孙后代计, 不能竭泽而渔, 所以起维护自然、保护地球刻不容缓。体现在外交上, 则是各国政府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机制来共同维护地球家园, 说到底是全世界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这方面印度走在了前列。在印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提出的较早, 而且深入人心。婆罗门 (改革后为印度教) 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都规定了“不杀生”的戒律, 宣扬生命平等, 显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虔诚。在此方面印
21、度的经验值得借鉴。(二) 外交体现了对抗形式的文明交往文明之间的交往除了合作与交流, 还伴随着冲突或战争。以战争相威胁和战争是文明交往的极端形式, 以战争相威胁是外交的极端形式, 战争则意味着外交的失败。以武力为后盾或战争相威胁的外交, 是强权政治, 最后诉诸战争是外交失败的回报。外交体现了对抗形式的文明交往。在外交体系中, 除了和平、平等的外交, 还有基于国家实力强弱和国家利益所产生的不平等的外交。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种族歧视等等, 都是非正义的外交。非正义的外交产生的根源很多、其中发达地区的自我中心的认同, 对落后地区的优越感, 都会影响大众社会心理和统治者心理, 从而产生类似于欧洲中心论
22、、大国沙文主义、地区偏见等心理。因而对外所宣称的利益就明显带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倾向, 其外交政策也会体现出相对的倾向性。尼赫鲁就认为,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印度完全可以做世界的老师, 在这种文化优越性的心理影响下, 印度把自己的外交战略的最高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国, 为了实现这个大国梦想, 提出了大印度联邦的概念和缓冲区理论。这两个内容的提出, 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 直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印度的邻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危害, 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根据此项原则, 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外交行为直接具有霸权主义色彩。例如直接吞并有碍于印度国家安全的国
23、家和地区、称霸南亚、干涉别国内政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吞并喜马拉雅三国, 控制印度周边小国的内政外交, 对中国西藏问题的言行不一致, 对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的贪得无厌, 导致了 1962 年的边界战争和 2017 年的洞朗事件。军事力量是外交的坚实后盾, 这句话印度执行的特别彻底。印度认为想成为世界大国, 首先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成员, 印度研究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共性之后, 把重点放在了军事力量方面, 认为印度只有成为有核国家才能踏入安理会的门槛, 因此, 印度不顾国际上对于和武器扩散的国际条约限制和国际舆论的导向, 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核试验, 最终在 1998 年核试验成功,
24、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 开始了核外交的进程。虽然此行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制裁, 但是也是因为此, 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衡量印度的国际地位, 在国家军事实力突破性进展之后, 印度的国际地位确实得到了提升。此后印度外交也更趋于活跃, 其外交态势也更加强硬。通过印度的外交实践可以看到, 外交政策是和国力相对应的, 凭借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持, 外交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妥协获取最大的利益。以武力相威胁的外交成功, 是外交讹诈, 具有霸权主义的特征, 含有暴力成分, 属于非正义的范畴, 和诉诸武力的双边关系一样是典型的对抗式的文明交往。三、外交体现了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和平的交往互动是外交的
25、常态。我国认为“外交是独立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 是一国捍卫本国利益和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外交采用的是和平方式, 主要是谈判和不同形式的对话”8印度也把印度的外交定义为和平的交流互动手段, 因此尼赫鲁称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潘查希拉 (佛家的五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首先, 五项原则是在中印两大文明交往互动中产生的, 是被认可了的、协调两大文明体系的基本原则。其次, 五项原则是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 修改完善之后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每一项内容都包含互动的要素:“互相
26、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强调“互相”, 责任义务的“每一方”, 是平等的。最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平等、互动的原则相对于弱国、小国来说弥足珍贵。在当代国际交往中, 外交的互动规律体现的特别充分, 经济互利、文化互动、能源互补、政治互信国家之间所能合作的领域, 都可通过外交方式来协调沟通, 通过外交方式, 各国之间的融合互动更为便利。与和平的互动相比较, 战争的互动则是外交失败的回报9。战争也是文明互动的一种, 而且是最激进、最直接的方式。在这种互动中, 或许存在主动实施和被动接受的关系, 但参与的各方是对等的、互动的, 而
27、不是单向的。首先, 战争的出现体现在对某些事物的渴求。在上古时代, 因为生产力的差异, 各地的物资生产并不平衡, 所以游牧民族会为了粮食而对农耕地区进行劫掠。劫掠之前, 肯定存在物资的交换, 和平的交换无法满足所需的时候, 暴力手段劫掠出现了。因此战争的确是外交协调失败的产物。其次, 战争还表现自国家的扩张方面。在印度经常会发生异族入侵的战争和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 每次战争都会带来剧烈的整合, 整合之后则是繁荣, 孔雀帝国、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都是战争整合的结果。再次, 宗教的扩张也是互动的战争的过程。伊斯兰打着圣战的旗号征服了南亚次大陆, 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本土的印度文化面对危机就要自我
28、调适改革弊端图谋生存。虽然是被迫的行动, 但是被动的互动也是互动。最后, 由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征服, 例如英国抢占世界市场对印度的征服和殖民, 印度文明在挣扎中觉醒, 在征服与反抗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总之, 不管是对事物的渴求、国家和宗教的扩张, 或者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扩张与征服, 都是强势的一方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另一方的头上, 外交方式谈判不成就发动战争达到目的, 双方虽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但过程是互动的。结论:外交是文明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印度外交也呈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状态, 恰好体现了文明的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的过程。印度次大陆除了原生的土著居民,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
29、、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欧洲人都给印度带来了特色的文化, 在各自对应的时期被统治者强制推广, 经过对多种文化的吸收, 印度文明出现了多样性的特征, 与之相伴的外交也出现了多样性特征。在外交实践之中, 既有和平的交往, 也有对抗性的征服与反征服。随着印度文明的日臻成熟, 外交也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文明交往自觉是“对文明交往活动的总结和升华, 其集中体现就是对交往互动规律的践行和把握”10。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是对立统一的, 包含了对抗与对话两个层面, 在互动中冲突、融合, 共处、共进, 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外交是文明交往的重要载体, 是国家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也是
30、文明交往的表现形式之一。外交在国家之间的单方或多方互动中, 体现了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的互动特征, 恰好体现了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参考文献1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M.第一卷,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彭树智.文明交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3彭树智.文明交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彭树智.文明交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5钱乘旦.“文明的冲突”与亨廷顿先生对话J.探索与争鸣, 1994. 6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 7美爱德华J贾吉.世界十大宗教M.刘鹏辉译,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8黄金祺.略论外交的含义和特性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1992. 9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 转引自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M.第一卷,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0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M.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M.第一卷,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