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练习(打包7套) 苏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练习打包7套苏教版.zip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练习打包7套苏教版.zip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7.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4.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2.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0.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愚公移山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8.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出师表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6.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3.doc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7.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4.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2.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练习苏教版20180512130.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愚公移山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8.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出师表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6.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苏教版2018051212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曹刿论战》同步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曹刿( ) ②又何间 焉( )③肉食 者鄙( )④牺牲玉帛( )⑤小信未孚( )⑥登轼而望之( )⑦视其辙乱( )⑧望其旗靡( )2.指出下列加点字含义。(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小惠未徧( ) (4)牺牲玉帛( )(5)神弗福也( ) (6)忠之属也( )(7)小大之狱( ) (8)必以情( )(9)望其旗靡( ) (10)公问其故( )3.用课文原文语句填空。《曹刿论战》以 为组织材料的线索,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句子是: ;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指出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 之时;最有利于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源自本文的成语有: 。4.翻译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读文段(一),完成 第 5 题。文段(一):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阅读理解◆ 基础练习题2”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读文段(二),回答 6---7 问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 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①齐人 三鼓( )②望其旗靡( )③再而衰( ) ④惧有伏焉( )3《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①guì ②jiàn ③bǐ ④bó ⑤fú ⑥shì ⑦zhé ⑧mǐ 解析: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2.答案:(1)参与(2)目光短浅 (3)同“遍”,遍及 (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5)赐福,保佑 (6)尽力做好本份的事(7)案件 (8)实情 (9)倒下 (10)原因 解析:熟练掌握文言文字词的准确含义。3.答案:远谋 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彼竭我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再衰三竭,彼竭 我盈,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解析:注意生僻字词的掌握。4.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年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土气就衰竭了 (4)我观察他们的车印已经混乱,远远望去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所以下令追逐他们。解析: 解析的尽量详尽。阅读理解题:5.答案:政治上远见卓识,静热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解析:曹刿知己知彼,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战机,胆大心细,具有的指挥才能。6.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析:曹刿经过细心观察后才决定追赶齐军。7.答案:击鼓|倒下|第二次|埋伏解析:根据文意理解句意,根据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1.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 )。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2.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B. “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望其旗靡”中“靡”的意思是:( )。A.破烂 B.发霉 C.倒下 D.倾斜7. 对“夫战,勇气也”理解正确的项 ( )。A.战争,是要勇敢的。 B.作战,是靠勇气的C.大丈夫打仗,是要有勇气的。 D.那些人打仗,就是勇敢◆ 基础练习题28.“克之”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鼓作气 。 B.彼竭我盈。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战,勇气也。9.鲁国战胜齐军的原因有( )。A.战前对作战部署谋划得周密。 B.战前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C.军事上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略。 D.详察敌情以后才下令追击。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1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专其利三世矣C.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1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成,将以攻宋 问:“何以战?”B.愿借子杀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义不杀少而杀众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吾义固不杀人 舍生而取 义者也读文段(一)完成第 13 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阅读理解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1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读文段(二)完成第 14 题。(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4.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A解析:“狱”指“案件”,“必以情”指“一定按实情处理。”故选 A。2.答案:D解析:D 项“三鼓”指的是“三次击鼓”。其余正确。故选 D。3.答案:A解析: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故答案选 B。4.答案:D4解析:D 项应为“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故选 D。5.答案:D解析:A.间:参与;一会儿。B 故:原因;原来。C 鄙:目光短浅;边境。D 以:凭借。故选 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现象。6.答案:C解析:“靡”的意 思是“倒下”。故选 C。7.答案:A解析:“夫”是语气词,“战”指“作战”。故选 B。8.答案:解析:作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一鼓作气”;所以应该选 A。9.答案:BCD解析:以上 BCD 三项都是鲁 国战胜齐军的原因。故选 BCD。10.答案:B解析:孚,为人所信服。故选 B。11.答案:C解析:A 加:以少 报多;增加。B 专:独自享有;专门。C 鄙:目光短浅;见识短浅。D 信:实情;信任。故选 C。12.答案:B解析:A 以:用来;凭借。B 之:他;的。C 而:却;却。D 义:讲道义;道义。故选 C。阅读理解题:13. 答案:政治上远见卓识,静热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解析:曹刿知己知彼,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战机,胆大心细,具有的指挥才能。14.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析:曹刿经过细心观察后才决定追赶齐军。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一箪食( )(2)一豆羹 ( )(3)蹴尔而与之( )(4)人不屑也( )(5)畎亩( ) (6)法家拂士()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故为不苟得也( ) (2)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蹴尔而与之( ) (5)万钟于我何加焉(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7)劳其筋骨( ) (8)所以 动心忍性( ) (9)然后能改( ) (10)国恒亡( )3.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 ( )(4)曾益其所不能。 通 (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 )4.翻译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用课文原名填空。《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基础练习题2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第一自然段正反结合,反复论证的是: 、 、 。第二自然段列举例子从正面论证的是: ;第三自然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证的是: 。(2)这篇课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的是 论证;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用的是: 论证;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的是 论证。阅读理解,完成 7----8 题。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8.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阅读理解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1)dān (2)gēn g (3)cù (4)xiè (5) quǎn (6)bì 解析:检察对字词的掌握。2.答案:(1)苟且取得 (2)通过某种办法 (3)仅仅 (4)践踏 (5)益处 (6)本来的思想,即“义” (7)使……劳累(8)用这种方法 (9)这样以后 (10)往往解析: 力求解释准确无误。3.答案:(1)辟 避 躲避 (2)乡 向 原先、从前 (3)得 德 感激(4)曾 增 增加(5)衡 横 不顺(6)拂 弼 辅佐 解析:课堂熟练掌握通假字及字意即可。4.答案:(1)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4)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5)用这种方法来惊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6)(一个国家)内部没有 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解析: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5.答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解析:熟背课文即可。6.答案:(1)舍生取义; 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去本心。(2)比喻 对比 举例解析:熟背课文即可。阅读理解题:7.答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解析:熟读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注意写对字。48.答案:这段话主要描写的是一个人要想 成就大业,必须经受很多考验,心志,身体,各方面都会有很多阻挠。解析:熟读理解课文,归纳内容要点。1《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 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凶恶 B.厌恶 C.恶习 D.恶人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故为不苟得也( )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蹴尔而与之( ) (5)万钟于我何加焉(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7)劳其筋骨( ) (8)所以动心忍性( ) (9)然后能改( ) (10)国恒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 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4.翻译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基础练习题25.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是亦不可已乎?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第一自然段 正反结合,反复论证的是: 、 、 。第二自然段列举例子从正面论证的是: ; 第三自然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证的是: 。(2)这篇课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的是 论证;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用的是: 论证;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的是 论证7. 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阅读理解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先 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虚报C.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所欲有甚于生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D.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 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 分)4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 分)《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 B解析:B 项“恶”读 wù,其他都读 è。故选 B。2.答案:(1)苟且取得 (2)通过某种办法 (3)仅仅 (4)践踏 (5)益处 (6)本来的思想,即“义” (7)使……劳累(8)用这种方法 (9)这样以后 (10)往往解析: 力求解释准确无误。3.答案:C解析:人心是恶的,错误。故选 C。4.答案:(1)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4)所以,上天将5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5)用这种方法来惊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6)(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解析: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5.答案:D解析:A 项“辟”通“避”;B 项“辩”通“辨”;C 项“乡”应为“向”。故选 D。6.答案:(1)舍生取义; 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去本心。(2)比喻 对比 举例解析:熟背课文即可。阅读理解题:7.答案:D解析: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 D。 8.答案:C9. 答案: B10. 答案:D11. 答案:⑴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⑵我在乱世中维持生 存、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美名远扬。1《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选出下列加粗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 )A.承担 B.胆子 C.担心 D.负担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5.对 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6.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D.智者有时不“ 智”,愚者有时不“愚”。7.文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基础练习题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 组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9.下列文言文句式 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甚矣,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阅读理解,完成 10-11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 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汝之不惠!②何苦而不平? 1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 BB项“胆”读 dǎn;其余三项读 dān。故选 B。2. 答案:C解析:C 项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非封建迷信。故选 C。3. 答案:B解析:ACD 三项“之”是助词,的。B 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答案选 B。4.答案:B解析:ACD“其”都是代词,B 项 “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故选 B。5. 答案:C解析:作者以神话 的形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故选 C。6. 答案:B解析: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静止地看问题和发展地看问题的矛盾。故选 B。7. 答案:B解析:可从原文中找出表达愚公的年龄、愚公移山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家人的对移山的态度、移山的计划以及愚公亲力亲为的行 为等句子去思考。故选 B。8. 答案:C解析: A项“凭”/“因为”; B 项“他”/“的”; D 项“向”/“比”。所以应该选 C。9. 答案:B解析:四个句子依次是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故选 B。阅读理解题:10.答案:①你太不聪明了。②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解析:句一是倒装句,翻译时注意语序调整。句二“何苦”译为“苦何”。11.答案: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解析:文章给人的启示是不怕困难,坚持就会胜利。1《出师表》同步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殂( ) 陛( ) 以塞( )忠谏 陟( ) 臧否( )( )攸( ) 祎( ) 以遗( )陛下 咨( ) 裨( ) 阙( )漏 颓( ) 桓( )猥( ) 危难( ) 二十有( )一年 夙( ) 驽( ) 攘( ) 彰( ) 咎( ) 诹( ) 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古义: 今义:(2)臣本布衣。布衣 古义: 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古义: 今义:(4)由是感激。感激 古义: 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词和词语。(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2)感激 由是感激。臣不胜受恩感激。4.选出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 )A.然侍卫之士不懈于内,忠志之臣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B.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D.至于斟酌损益,竭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基础练习题2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C.表中 7 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D.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是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阅读文段(一),完成 6--10 题。(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6.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7.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9.下面加点的内容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A.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阅读理解3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 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阅读文段(二),完成 11---14 题。(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凤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祥、允之任也。11.解 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由是感激 尔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达于汉阴 B.受任于败军之际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先帝不以臣卑鄙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苟全性命于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间13.(1)将下面的句子 译成现代汉语: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写出文中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通“ ”1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出师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 (zhì) 臧否(zāng pǐ)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 quē) 漏颓(tuí) 桓(huán)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 g) 咎(jiù) 诹(zōu)解析:要求熟练掌 握课文字词。 2. 答案:(1)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恨。( 2)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今义:布的衣服。(3)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 道德。(4)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解析:注意字词古今之义的区别。3. 答案:(1)效 重任 实现、完成 (2)感激 感动,激动 感谢解析:结合课文语境作答。4.答案:A 解析:要求熟练掌握课文内容。5.答案:C解析:主旨是为了劝诫刘禅以振兴汉业为己任,不是为了表功。阅读理解题:6.答案:C 解析: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7.答案 D 解析:灭亡之意,其他选项无此意。8.答案:B 解析: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59.答案:A 解析:今指今天,天下指江山社稷,不是一个词,故不能连读。10.答 案:C 解析:主要是从反面说。11.答案:探望,拜访 此,这 那时以来 解析: 掌握词义即可 。12.答案:B 解析:注意语境。13.答案:(1)①三次到茅屋来探望我②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 21 年了 (2)“有”同“又” 解析:要求对课文熟练掌握。14.答案:记叙中有抒情 解析:通篇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选出下 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垂头丧气 B.颓丧 C.丧失 D.丧事2.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 , 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误的一项( )A.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对偶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夸张 )C.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比喻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夸张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 )了。B.(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C.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基础练习题2D.李明和张伟从小就是好朋友,无论做什么事 ,他们总是(沆瀣一气),共同进退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C.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D.今年学校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阅读理解,完成 8---9 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西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哪几句诗句表现出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边句子的意思。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阅读理解3《茅屋所 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题1.答案:D解析:D 项“丧”读 sāng,其他都读 sàng。故选 D。2.答案:A解析:这首诗应是古体诗。故选 A。3.答案:D解析:俄顷:一会儿。故答案选 D。4.答案:D解析: D.应为对比。故选 D。5.答案:B解析:划分节奏根据意思划分即可。正确的是 B。6.答案:C解析:A 项“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B 项“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D 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用在句中不合适。故选 C。7.答案:B解析:A“方便”后边加“的优势”;C 去掉“开始”;D 去掉“的原因”。阅读理解题:8.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析:写出由自己的处境想到天下寒士的处境,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即可。9.答案:①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 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②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 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解析:根据关键词语的意思, 翻译诗句。注意意思的连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