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85.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课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87.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课生态系统的结构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89.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91.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93.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课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演练创新预测新人教版20180508329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第 1 课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种群特征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 月份成熟个体数量大于 8 月份B.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C.在 2 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D.8 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 A。2 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 8 月份,但二者数量不同,2 月份成熟个体数量不一定大于 8月份,A 项错误;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 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项正确;2 月份成熟个体开始繁殖,在 2 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C 项正确;8 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项正确。2.夏季的坝上草原风景如画。某研究小组调查草原上白桦树和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主要决定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若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将偏大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两次捕捉间隔的时间越长,调查结果越准确D.调查白桦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解析】选 C。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主要决定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A 项正确。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若标志物脱落,则第二次捕捉时标记个体偏少,调查结果将偏大,B 项正确。两次捕捉间隔的时间长,种群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调查结果不准确,C 项错误。调查白桦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五点取样法,D 项正确。- 2 -预测点 2.种群的数量变化3.研究表明:“先涝后旱”往往导致蝗虫大爆发。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先涝”导致土质松软,使蝗虫出生率提高B.“后旱”使土壤微生物减少,有利于蝗虫虫卵孵化,使蝗虫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C.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化学防治会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 D。“先涝”导致土质松软,有利于蝗虫产卵,使蝗虫出生率提高,A 正确;“后旱”使土壤微生物减少,减少对虫卵的侵染,有利于蝗虫虫卵孵化,使蝗虫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正确;在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空间、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C 正确;化学防治只是暂时使蝗虫种群数量下降,不能降低其环境容纳量,D 错误。4.分析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导学号 14120190(1)甲图中 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哪一段出现了环境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 2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①前 4 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________________。 ②乙图中第 4 年和第 10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________年种群数量最少。 ③第 16~20 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图中 b 曲线为“S”型曲线,是在食物、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2)①前 4 年种群的 λ=1,说明种群的数量基本不变。②乙图中第 4 年和第 10 年的 λ 虽然相同,但种群增长的基础数量不同,二者种群数量不相同;在第 4年到第 10 年间,λ1 且恒定,将表现为“J”型增长。答案:(1)b 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2)①基本不变 ②不相同 第 9 或 10③呈“J”型增长,因为 λ1 且恒定- 1 -第 2 课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群落的特征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自然界中一般不会出现图丙所示的结果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种间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解析】选 D。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A 项正确;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不会出现图丙所示的结果,B 项正确;丙为竞争关系,初期资源、空间充足,竞争强度较弱;后由于个体数量增加,竞争强度逐渐增强;当一方被淘汰后,不再有竞争关系,种内斗争强度增大,C 项正确,D 项错误。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的石头。有人在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表和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距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5个数 15 12 7 6 5 6 4 2 1 1 1 1A.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不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 -【解析】选 C。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的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预测点 2.群落演替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 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 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乔木林中仍可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选 A。b 点和 d 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B 正确;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乔木林中仍可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 正确。4.某弃耕农田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1)图中最可能代表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是________。 (2)物种①、②、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b→c 过程,物种③的数量逐渐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相比,该演替的速度________,原因是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________,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水分。 - 3 -【解析】(1)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典型的物种分别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先增加,物种①最可能代表一年生草本植物。(2)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b→c 过程,物种③的数量逐渐增加,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与草本植物的竞争中能优先得到充足的光照,在竞争中获得优势。(4)弃耕农田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较快,原因是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有机物具有保水作用,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水分。答案:(1)物种① (2)竞争(3)灌木较为高大,在与草本植物的竞争中能优先得到充足的光照,在竞争中获得优势(4)次生演替 较快 有机物- 1 -第 3 课 生态系统的结构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对蓝藻、蛔虫、灵芝、酵母菌的同化方式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蓝藻—自养—生产者B.蛔虫—异养—消费者C.蘑菇—自养—生产者D.酵母菌—异养—分解者【解析】选 C。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 项正确;蛔虫寄生在动物体内,属于消费者,B项正确;蘑菇属于真菌,依靠分解植物的枯枝落叶获得能量,属于分解者,C 项错误;酵母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D 项正确。2.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B.蓝藻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细菌中既有生产者,也有消费者及分解者D.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可以同时转录和翻译【解析】选 B。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氧化为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型生物,A 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 错误;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C 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 正确。预测点 2.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 4 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 4 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是:丙→甲→乙→丁B.丙种群数量增加,甲、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2 -C.丙的数量一定最多D.甲、乙、丁只能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解析】选 C。由题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 4 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A 项正确;丙种群数量增加,甲、乙、丁都随丙的增加而增加,B 项正确;一般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少,但也有反例,如大树和昆虫的数量关系,C 项错误;甲、乙、丁为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 项正确。4.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2)丙种群数量发生变化,辛种群数量可以保持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某种消费者的灭绝,是另一种消费者的灭顶之灾,这两种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4)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甲、戊 2 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2)丙种群数量发生变化,能量和物质可通过其他渠道传递到辛,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图中己的灭绝,会导致庚因没有食物来源而灭绝。(4)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答案:(1)甲、戊(2)能量和物质可通过其他渠道传递到辛(3)己、庚 (4)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 1 -第 4 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能量流动1.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吸收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人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解析】选 D。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项错误;人同化的能量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少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B 项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 项错误;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 项正确。2.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 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00 J/(cm2·a)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80 J/(cm2·a)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15%D.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于 50 J/(cm2·a)【解析】选 D。图中的 A 是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其中有 20 J/(cm2·a)被分解者利用,所以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80 J/(cm2·a),A 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 50 J/(cm2·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30 J/(cm2·a),B 错误;图中只有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无法得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 2 -误;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释放的能量大于 50 J/(cm2·a),D 项正确。预测点 2.物质循环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 A、B、C 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导学号 14120203A.图中参与构成食物链的生物包括 A、B、CB.进行④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C.进行③⑤⑦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具有线粒体D.提高④过程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解析】选 A。从图中看出,A 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 项错误;进行④过程的生物可能是没有叶绿体的原核生物,B 项正确;进行③⑤⑦过程的生物可能是没有线粒体的原核生物,C 项正确;提高④过程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 CO2浓度,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 项正确。4.共享单车对解决交通拥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生产者,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 F、D 的数量将________。 (3)若 D 的同化量增加 1 kJ,则至少需 E 的同化量增加________kJ。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具体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至少写出三条) - 3 -【解析】(1)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2)根据指向 E 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 E 表示生产者,F、D 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消费者的数量均减少。(3)若 D 的同化量增加 1 kJ,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则至少需 E 的同化量增加 1÷20%÷20=25 kJ。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具体可表述为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4)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答案:(1)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E 减少(3)25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4)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 1 -第 5 课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B.秸秆还田有利于能量的循环利用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D.“映日荷花别样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 D。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A 错误;秸秆还田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C 错误;美学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正确。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诗中情境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说明物理信息对青蛙的生命活动的影响B.“稻花香”传递的是化学信息C.“蛙声一片”传递的是物理信息D.“蛙声一片”是雄蛙吸引雌蛙,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解析】选 D。“七八个星天外”所指的时间是在晚上,说明物理信息对青蛙的生命活动的影响,A 项正确;“稻花香”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B 项正确;雄蛙鼓膜下有鸣囊,每到繁殖季节,雄蛙通过鸣囊发出很响的声音,吸引雌蛙前来抱对。蛙声在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中属于物理信息,说明信息传递可以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但不能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C 项正确,D 项错误。预测点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均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能表现出由小到大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增加主要决定于年龄组成B.多细胞个体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生长所造成的C.所有生态系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群落演替也可能趋向于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解析】选 D。种群的数量增加主要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A 项错误;多细胞个体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所造成的,B 项错误;生态系统发- 2 -育到一定程度,才能保持相对稳定,C 项错误;受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等因素的影响,群落演替也可能趋向于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D 项正确。4.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若横坐标代表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纵坐标代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代表抵抗力稳定性的是________。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图示不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即在每天光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时容易开花,若横坐标代表每天光照时间,纵坐标代表开花所需的天数,则 A、B 曲线中代表短日照植物的是________。据此可知植物的开花受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的影响,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越强,B 代表抵抗力稳定性。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2)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间越短,开花所需时间越少,B 代表短日照植物,光照长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影响种群的繁衍。答案:(1)B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2)B 物理 影响种群的繁衍- 1 -第 6 课 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演练·创新预测预测点 1.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人口增长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说明人口最大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死亡率C.出现乙图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恶化D.乙图说明人口增长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选 B。人口的最大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 项正确;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出生率,B 项错误;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 项正确;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进而引起人口数量下降,说明人口增长存在负反馈调节,D 项正确。预测点 2.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2.分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 班里的同学中,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基因多样性② 美国纽约的居民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③ 江苏境内除了有平原外,还有丘陵、湖泊和沼泽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④ 校园中既有开黄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等 基因多样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解析】选 A。班里的同学中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是由于基因多样性造成的;不同肤色的人种属于同一物种,肤色的不同是由于基因多样性造成的;不同的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菊花、玫瑰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同物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预测点 3.生态环境问题3.“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关于“赤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和水华是不同的水体污染现象- 2 -B.赤潮和水华最初均会出现生产者数量的急剧增加C.赤潮发生后,藻体分解时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等生物因缺氧而死亡D.鱼类等生物的死亡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水质进一步下降【解析】选 D。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海水水域出现赤潮,淡水水域出现水华,二者是不同的水体污染现象,A 项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 N、P 含量较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B 项正确;赤潮发生后,藻体分解时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等生物因缺氧而死亡,C 项正确;鱼类等生物的死亡通过正反馈调节使水质进一步下降,D 项错误。4.2017 年 8 月,被称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实现了对 31 个省份的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政府、企业大力整治养殖业的废水污染处理问题。如图为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目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水流经厌氧池后还需进入氧化塘处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奶牛场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最终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塘中要有一定量的植物,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可以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废水浓度过高,会导致厌氧池中微生物失水过多而死亡。(2)厌氧池中的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3)奶牛场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均输入该生态系统。(4)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使浮游藻类减少。答案:(1)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2)厌氧池中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不彻底(3)以热能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4)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 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