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打包8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打包8套.zip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打包8套.zip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1讲名篇名词的默写复习课件201706291110.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2讲语文积累综合训练复习课件201706291108.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3讲名著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106.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4讲语文综合运用复习课件201706291104.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5讲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102.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9.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7讲说明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8.ppt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8讲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6.ppt
  • 全部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1讲名篇名词的默写复习课件201706291110.ppt--点击预览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2讲语文积累综合训练复习课件201706291108.ppt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3讲名著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106.ppt--点击预览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4讲语文综合运用复习课件201706291104.ppt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5讲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102.ppt--点击预览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9.ppt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7讲说明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8.ppt--点击预览
    • 安徽省2017届中考语文第8讲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20170629196.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要求:准确默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句、段、篇。其中文言文《出师表》《鱼我所欲也》《三峡》、古诗词《蒹葭》《饮酒》《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游山西村》《山坡羊 ·潼关怀古》也列入 2016年语文学科考试古诗文阅读和古诗文默写的范围。(2016·安徽真题 T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 6句 )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 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求闻达于诸侯 海日生残夜③ 天街小雨润如酥, 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 ,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⑤ 晓镜但愁云鬓改,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⑥ ____________,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 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夜来南风起夜吟应觉月光寒政通人和千里共婵娟夕阳西下(2)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古诗、词、曲整体默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与默写。第 (1)题注意 ①“ 不求闻达于诸候 ” 答案中 “ 侯” 字的写法; ③ 中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中 “ 遥 ” 字的写法; ⑤ 中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中 “ 吟 ” 字不要多写一点;第 (2)题默写时注意不要漏字 , 注意 “ 沾 ”不要错写为 “ 粘 ” 。名句积累方法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 , 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常见的积累方法有:1. 理解积累就是通过反复诵读 ,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 达到一种见 “ 字 ” 知 “ 名 ” 、见 “ 义 ” 知 “ 句 ”的效果。要将 “ 眼看 —— 口读 —— 耳听 —— 脑思 ” 这一过程同时进行 , 并贯穿始终。2. 归类积累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 ,找出其 “ 异 ” 反复诵读 , 进而把握其特征 , 理解其意义, 熟读成诵。3. 联想积累就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法积累名句。或由某一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句子 , 或由某个作家作品名联想到某一名句。4. 回环积累先快后慢。意思是说第一次感知的内容记得较快 ,忘记得也快些 , 若反复诵读 , 记得就牢靠一点 , 忘记的速度就慢些 , 如此反复就能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 , 永远不会忘记。5. 抄读积累就是抄写、读背一些重点诗文名句 , 既加深印象 , 又提高积累效率。整体默写常见问法1. 默写 ×× (作家名称 )的《 ×××× 》的 (前 )后四句。 (这种问法所要求被默写的是律诗其中的四句 )2. 默写 ×× (作家名称 )的《 ×××× 》。 (这种问法所要求被默写的多为绝句 ) 第一部分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① 知道本纲要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 ② 《考纲》规定的八部课外读物书目为:《水浒》《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岩》《伊索寓言》《格林童话》《海底两万里》。(1)以上文段出自《 ____________》,描写的人物是 ________(人名 )。(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 “ 怪兽 ” 出没开始,到____________(潜艇名 )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 ________(人名 )究竟是什么人水浒 (水浒传 )林冲诺第留斯号尼摩【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对《考纲》规定内名著篇目的掌握情况。第 (1)题 , 由这段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可知 , 此段内容出自《水浒传》中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一节 , 据此可以判断出作品出处和人物姓名。第 (2)题 , 第一空要求写出《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名称 , 第二空要求写出船长的名字 ,考查的点相当细 , 学生除了要记住相关内容外 , 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解题技巧(1)比较分类。先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国内和国外两部分 , 再把国内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现代进行分类整理 , 最后把相关作家作品放在一起 , 比较国别、朝代、作品、语言风格等。如 , 把中国四大名著放在一起 , 比较他们的作者、朝代、体例、内容、主要人物、语言风格、作品主题等。(2)列表记忆。对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的内容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 最好能将每部作品通读一遍 , 将每一部作品的名称、作家朝代及国别 ,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 主要故事情节等列表记忆。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 , 只有把主要人物的绰号、性格特点、相关故事情节、官职等罗列出来 , 才能记牢记准确。(3)读书札记。针对名著的考查方法 , 在课外阅读时不能只看不写 , 不能只读情节 , 不注重人物形象 , 不能肤浅略读而不深刻分析。要有计划地写写读书札记 , 谈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思想情感、感受启示 , 同时不能只摘原话、抄套话 , 要有自己的心里话。(4)体验感悟。对每一部名著的精彩片段要有真正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 对作品主要情节、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 , 深刻体会。(5)作品延伸。对作品的外延也要了解 , 对作品中的人物所涉及的典故、歇后语、成语要清楚其来源及含义。强调对作品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 独立思索 , 对涉及作品的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等文学常识。 ”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 “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要求如下:① 知道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② 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③ 概括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④ 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课标篇目:十六篇。包括: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杂说 (四 )》 (即《马说》 )、《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 (其中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三峡》、《小石潭记》在 2016年考试说明中不列为必考篇目。 )至于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 , 后者应 ,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 ,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 , 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 射者中 , 弈者胜 , 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 ,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节选 )(1)有 /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2)苍颜白发 , 颓然乎 /其间者 , 太守 /醉也。【思路点拨】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 根据右边的方法指导第 (1)题中 “ 谓宾之间 ” 和补语前须停顿;第 (2)题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须停顿 , 主谓之间须停顿;此两句的停顿便显而易见了。解题技巧文言文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 如 “ 先帝 /不以臣卑鄙 ” ;2. 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 如 “ 至于 ”“ 夫 ”“若夫 ”“ 盖 ”“ 且 ” 等;3. 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 如 “若 ”“ 而 ”“ 然则 ”“ 故 ”“ 是故 ” 等;4.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 , 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 , 要分开读。如 “ 今齐地 /方千里 ”“ 今 /天下三分 ” ;6. 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 , 按照 “ 而前则前 ” 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 如 “ 人不知 /而不愠 ” ;7. 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 如 “ 一鼓 /作气, 再 /而衰 , 三 /而竭 ” ;8. “ 也 ”“ 乎 ” 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 古人的姓、名、封号、缢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 , 不应生搬硬套, 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宽阔明亮的样子交错相通都清 , 清澈摆开【思路点拨】 安徽中考文言文对词语解释题的考查一般设置五个小题 , 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值得注意的是 ,近五年文言词汇释义中也有考查极个别的虚词 , 如 2015年 “ 必先苦其心志 ” 中的 “ 其 ” , 须引起重视。在解释文言词汇的时候 , 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如第 (1)题中的豁然 , 不能理解为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 , 而是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第 (2)题中的 “ 交通 ”是古今异义词 , 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现在日常所说的交通 , 而是 “ 交错相通 ” 的意思。解题技巧1. 文言实词释义常用的几种方法:(1)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 , 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 , 随意猜测。2. 文言虚词释义常用的几种方法:(1)归纳整理。将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详见本书附录一 “ 文言文必考虚词及例句集录 ” )(2)句意分析。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 ,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交换代入。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 我们可以先将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 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 ,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 以此来筛选答案。(1)(这里 /桃花源里 )土地平坦宽广 , 房屋规则整齐。(2)到溪水边钓鱼 , 溪水深 , 鱼儿肥。【思路点拨】 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 , 不误解 ,不漏译 , 不增译 , 不随意改变原句意思。根据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把原句的意思理清楚 , 再用自己的话说通顺即可。第 (1)句中要注意译准几个关键词: “ 平旷” , 平坦宽广; “ 俨然 ” , 整齐的样子。第 (2)句中要注意译准几个词: “ 临 ” , 来到; “ 渔 ” , 是动词 ,钓鱼。知识放送1. 基本原则: ①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② 抓住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2. 基本要求: ① 信:要忠于原文内容 , 不不随心所欲 , 抛开原文 , 凭空编造。 ② 达:要通顺流畅 , 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③ 雅;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 在准备传达的愿意的基础上 , 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3. 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 其基本形式是 “…… 者 …… 也”“…… 者 ”“…… , …… 也 ” ;另一种是用 “ 则 ”“皆 ”“ 乃 ”“ 为 ”“ 即 ”“ 非 ”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 , 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 “ 于 ”“ 为”“ 为 …… 所 ”“ 见 ” 等标志词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 , 隐含被动义 , 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3)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四种。(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 , 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5)固定句式。例如 “ 不亦 …… 乎 ”“ 得无 ……乎 ”“ 如 …… 何 ”“ 然则 ……” 等。解题技巧牢记 “ 六字箴言 ” :1. 对 , 就是对译 , 逐字逐句落实。2. 换 , 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 留 , 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4. 删 , 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5. 补 , 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 调 , 就是调整语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2)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3)甚矣,汝之不惠。你实在太不聪明了。(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之主谓倒装 )(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5)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 (邹忌 )同 (他 )坐着谈话。(8)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倒装句之介宾结构后置 )(省略句 )(固定句式 )第一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第二层: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美好景象。 (意思对即可 )5. (真题 T17)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注意题目中要求的是作者所表达的 “ 社会理想 ” 。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 , 民风淳朴 , 人人自由平等, 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百姓生活太平祥和 , 官员能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阅读文言选段 , 明确人物、事件和地点等 ,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通读文段不难看出该段主要人物是渔人 , “∥” 前讲述的是渔人沿着路走进桃花源的过程 , “∥” 后描写的是进入桃花源之后所看见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桃源人民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最后抓住上述要点 , 组织好语言即可。常见问法1. 本文以 …… 为线索 , 按 …… 的顺序 , 描绘了 ……, 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2. 请结合文章内容 , 说说你对 “……” 这句话的理解。3. 作者认为 ……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2014·安徽 )4. 请根据提示 , 填写表格中对应的内容。 解题技巧1. 阅读文言选段 , 把握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 ,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 ,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 分析题目要求 , 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 ,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 仔细分辨 , 弄清原文内涵 , 琢磨内容要点 , 分辨哪些语句吻合题干所涉及的内容。3. 联系全文 , 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 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分析 , 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4. 答题时要抓住要点 , 语言简练 , 观点明确 , 结构完整, 表达充分。(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2)(2016·衡阳 )《出师表》第四段中 “ 由是感激 ”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 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 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 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感悟探究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先是通过渔人的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 , 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 勾勒出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 再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 感悟出文章的主旨 (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后在此基础上, 组织好语言来答题 , 言之有理即可。另外 , 还需抓住题干的要求:积极意义。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 ① 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②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③ 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④ 准确概括文中说明的人物、事物的特征; ⑤ 领会科技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⑥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阅读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⑦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⑧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② 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 , 细看却觉蹊跷 —— “ 虎甲 ” 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 ① 的若虫 ② , 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 ,以防被猎食。 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 , 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 , 前翅宽阔 , 脉络清晰 , 像一片树叶。③ 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④ 拟态 , 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 , 这种相似性很高 , 简直难以分辨 , 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 , 也很常见 , 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 , 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⑤ 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 , 一方面 , 大自然的 “ 进化接力赛” 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 , 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 , 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 , 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 , 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⑥ 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 是大自然的馈赠 , 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 , 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 , 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 , 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注释】 ① 螽 (zhōng)斯:一种昆虫。 ② 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行为颜色 (体色 )【思路点拨】 首先 , 锁定答题区域 , 重点读第 ① - ④ 段。其次 , 筛选这四个自然段的有效信息。根据第 ④ 段的介绍 , 知道拟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 , 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第 ① 段介绍了枯叶蝶外形和颜色方面的特点;第 ② 段介绍螽斯的若虫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最后 , 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整合, 不难看出在拟态行为上 , 螽斯比枯叶蝶更为高级, 不仅表现在外形和体色方面 , 还表现在行为上。2. (真题 T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 , 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 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思路点拨】 首先 , 锁定答题区域。文中第 ④⑥ 两段提到了拟态的作用。其次 , 从这两段中筛选有效信息。第 ④ 段 “ 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 ” 提到拟态在保护物种方面的作用。第 ⑥ 段 “ 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 ” 介绍了拟态在美化自然方面的作用 , “ 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 ” 说的是拟态在稳定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 , “ 拟态的美学特征 …… 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 则说明拟态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最后 , 将这些信息整合、归纳之后即可得出答案。常见问法1. 文章介绍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内容。 (如 2015·安徽 T5)2. 从全文看 , 这里的 ×× 分别指什么? (如 2013·安徽T9)3. 文章介绍了 ×× 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如 2011·安徽T5) 解题技巧1. 锁定答题区域: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 , 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2. 筛选有效信息:找准对应点 , 从语意重点 ,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 , 发掘隐含信息 , 淘汰无关信息 , 挑选合要求的信息。3. 权衡信息:将 “ 筛选 ” 之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 使之符合题目的目的和要求。4. 整合答案: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 , 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答题时 , 语言要准确简洁、要点全面。相似性;普遍性 (或 “ 常见 ” )常见问法1. ×× 的特点是什么? (如 2015·安徽 T7)2. ×× 很有特点 , 请根据文章内容 , 完成下表。 (如 2013·安徽 T6)3. 文章是围绕哪几个方面对 ×× 进行说明的?4. 文章还介绍了 ×× 的哪几个特点?举例子 , 具体说明拟态的现象及其特点。作比较 , 突出螽斯的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思路点拨】 首先 , 找出画线句子所在的具体位置 ,在整体中审读句子。其次 , 抓住标志。从 “ 一只虎甲 ”“ 一种螽斯的若虫 ” 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作者将二者在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方面进行比较 , 显然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最后 ,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审读句子可以发现第 ①② 段都是举例子 , 都是与第 ③ 段 “ 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 相关 , 所以抓住这句来答即可。至于作比较 , 抓住 “ 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 ” 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点。然后再将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即可。照应第 ⑤ 段最后一句话 , 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 (先已知后未知 )顺序说明。【思路点拨】 分析说明内容能否调换顺序 , 可从说明顺序及上下文的照应方面入手。本文运用的是先了解拟态产生的原因 , 然后了解如何拟态 (机制 )这样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顺序。所以第 ⑤ 段中 “ 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 一句先点到拟态, 后点到拟态机制 , 与上文相互照应 , 不能调换顺序。①②③ ‖④⑤ ‖⑥【思路点拨】 首先 , 通读全文 , 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可知第 ①② 段讲述拟态的形式 , 第 ③ 段总结前两段 , 第 ④ 段科学解释什么是拟态 , 第 ⑤ 段讲述拟态发生的原因 , 第 ⑥ 段进行总结。进而可知本文应该是总分总的结构 , 由此可以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 ① 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②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③ 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④ 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做出判断。 ⑤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阅读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⑥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③ 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 , 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 , 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 , 那辩论者往往宣言: “ 若辩论败了 , 就自杀以报 , 或归依做弟子。 ” 辩论之后 , 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 , 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 , 决不作狡辩 , 决不作遁词 ① , 更没有无理的谩骂 , 话出题外 , 另生枝词的现象 , 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 , 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 “ 只晓得有真理 , 不晓得有成见 ” 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 , 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④ 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 , 不愿牺牲真理。⑤ 欧洲中古时的学者 , 因发明真理 , 拥护真理 , 以致焚身入狱的 , 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 , 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 , 若给中国学者看了 , 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 , 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 , 不晓得生命的价值 , 这才真是 “ 学者的精神 ” !⑥ 总之 , 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 , 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 , 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 , 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 , 这种精神 , 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 , 应抱的精神!【注释】 ①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中国新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 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 , 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答 “ 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 , 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 ” 可得 3分 , 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寻找中心论点 , 主要关注三个位置:标题、开头和结尾。此外, 还应注意论点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 表明作者的立场。据此来看 , 文章的标题 “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 这不是一个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不可以作为论点。接下来可以先看文章的几个特殊位置 , 发现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 , 赞颂了古印度学者绝对服从真理的态度和欧洲中古学者宁愿为真理牺牲的精神 , 也就是希望中国新学者能够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 , 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 , 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的精神。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 也是文章的论点所在。常见问法1. 针对 “……” , 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2. 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解题技巧把握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看内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 且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2. 看句式: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 问句绝对不可能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 , 如:开头有 “ 我认为 ”“ 我们要”“ 我们应该 ”“ 可见 ”“ 由此可见 ” 等词句 , 结尾有“ 总之 ”“ 综上所述 ” 等词句。3. 看形式:论点一般是完整的一句话 , 不可能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 , 但可能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4. 看位置: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过渡句 (段 )、结尾等地方。 ① 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论点型 , 即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一类是论题型 , 即标题只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问题。 ② 研究开头。议论文的开头有四种形式: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③ 研究过渡句 (段 )。过渡句 (段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 , 起概括作用 ,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 ④ 研究结尾。有的议论文的结尾归纳全文 , 篇末点题 , 揭示中心。(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有力的支撑和证明 , 本身也可以是论据。(3)议论文中作者 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 , 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抓住文中论据用来证明的问题 , 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 , 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论点。B【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纵观全文 , 第 ① 段写作者最佩服和最景仰古印度和欧洲中古学者 , 总领了全文;第 ②③ 两段写古印度学者的态度 , 第 ④⑤ 两段写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 第 ②③ 与④⑤ 段是并列关系;第 ⑥ 段归纳论点 , 总结全文。由此可见本文的结构应为总分总式。【习题链接】请做一做练本中的 “……” P…… T…… , ◎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识放送1. 基本结构引论 —— 开头部分 , 提出问题。本论 —— 主体部分 , 分析问题。结论 —— 结尾部分 , 解决问题。2. 论证结构并列式 ——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层进式 —— 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 ——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解题技巧1. 把握议论文思路的整体特征。2. 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3. 抓语言标志。如有 “ 还有 ”“ 另外 ” 这些词语为并列式;如有 “ 不但 ”“ 而且 ”“ 首先 ”“ 其次 ” 等词语为层进式。◎ 题型二:论证思路。即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解题技巧1. 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 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 使用诸如 “ 首先 ”“ 然后 ”“ 接着 ” 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语言。一般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 …… 观点 , 首先使用了 …… 论据 , 然后对…… 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论证方法 ), 从而证明了 …… 观点。◎ 题型三:段落间的关系常见问法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解题技巧1. 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关系。2. 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 , 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一般答题格式① 不能 , 因为这几段和第 × 段的 ×× 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② 不能 , 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提到 “ 中国学者 ” , 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行对比, 突出欧洲中古学者 “ 宁愿牺牲生命 , 不愿牺牲真理” 的精神 , 暗示了 “ 中国学者 ” 身上缺失这种精神。【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关键是要把论证方法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具体分析。第一步 , 分析题干 , 锁定阅读选段 , 这里根据题干要求锁定阅读范围为第 ⑤ 段。第二步 , 根据选段内容判断论证方法 , 第 ⑤ 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 , 同时提到 “ 中国学者 ” , 可确定论证方法为对比论证。第三步 , 结合选文内容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来进行概括。常见问法1. 选文第 …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有什么作用?2. 文中第 … 段画线句除了运用 …… 论证外 , 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3.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 请说出其中两种 , 并结合文章内容 , 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 第 … 段画线句子例举了 …… 的例子 , 有什么作用?5. 文章第 …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知识放送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 作用 答题格式举例举例论证真实具体 ,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列举 …… (概括事例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 (如有分论点 , 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精辟深刻 ,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用 …… (填论据 ), 深刻有力地论证了 …… 观点 (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 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对比论证对照鲜明 , 突出 (强调 )观点。将 …… 和 …… 加以比较 (填论据 ), 突出 (强调 )了 …… 的观点 (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 使论证更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将 …… 比作 …… ,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 的观点 (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 ,浅显易懂。解题技巧1. 判断句子或语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 , 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① 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举事例简明概括 , 真实可靠 ,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常常有 “ 如 ”“ 比如 ” 等语言标志。② 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 , 公共所承认的道理 , 用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 , 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 “ 某某曾说 ” 等。③ 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 , 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 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 , 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 “ 反之 ”“ 但是 ” 等;二是运用反义词。④ 比喻论证:运用比喻 , 用人们易懂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刻的道理 , 用此种方法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的句子中包含本体和喻体 , 需加以分析和理解。2.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 , 答案中所有的分析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展开。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 我还是一个少年 , 偷偷读到一本书 , 是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 “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 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 , 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③ 我的一位亲人 ,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 , 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 , 劳动之余 , 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 , 他只说是因为喜欢。④ 今天想来 , 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 , 因其自发性 , 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 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 , 这重量撞击你 , 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