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调适 【摘 要】高职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局面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介绍了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并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因素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正视挑战。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成因;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了高等教育群体既重要又特殊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下,如何正确引导高职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高职生就业
2、心理特点 总体来讲,大多数的高职毕业生都是初次迈入社会的舞台,学校是他们的第一个平台,缺少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阅历导致他们在择业的时候不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脱节。从心理状态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积极型。这类高职生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和事业心,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态度积极,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争取获得各种奖励来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这一类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注重选择专业对口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准备,经受的起就业失败的考验。 (2)现实型。这类高职生比较讲求实际,在他们就业的时候往往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有的学生注重收
3、入,有的学生注重未来发展,有的学生注重地理位置,还有注重单位的性质(国有或民营),只要是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不会特别在意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也不会在意工作的具体内容。一旦就业目标失败,他们也会选择其他的就业单位。 (3)依赖型。这类高职生一般表现平平,缺少个人见解,没有过高的就业要求,更多的听从家长或者学校的安排,在就业中很少主动出击和准备,往往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了解就业单位,然后通过频繁的跳槽来达到自己的就业理想。 (4)自卑型。这类高职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成绩一般,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常常认为自己会低人一等。在就业中缺少明确的目标,往往是参加多次面试之后才会勉强
4、被选择,即使就业单位不适合自己也会坚持到最后。 (5)从众型。这类高职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就业理想,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喜欢跟随他人,久而久之在就业时也会主观的选取同学进行参照,不经自己的思考跟随他人就业。经常跟随他人的意愿行事,不论是跳槽还是未来的发展。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的成因 (1)社会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理论基础不足,实践经验匮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是借鉴国外和国内成功职业教育的经验,没有建立起完全符合我国国民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职业教育体系。 (2)学校因素。高职生的录取往往处在高考录取的最后阶段,高职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较差,为了降低高职生学习的困难,增强
5、他们的学习热情,任课教师结合内容往往降低对高职生的要求,同时灌以“大学生”的称呼来激励学生,给高职生造成了错误心理暗示,使他们认为自己与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在就业的时候不能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 “拈轻怕重”、“好高骛远”的心理特征。 (3)学生因素。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但又未成熟,往往在这个阶段理想化的情绪较多。高职生基本都是按照从小学到中学然后到大学的路线成长,没有或者很少经历过社会生活,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匮乏,考虑未来就业时往往表现出幼稚或者不成熟。 三、高职生就业心理调适的途径 (1)分析自我、建立信心。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面对变化多样的就业
6、机遇准确的分析自己建立信心是尤为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分析自己,把握好自身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因素,正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在择业时将自身的优势与就业需求结合好,坦然的面对就业挑战,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就业单位。 (2)规划人生、激励自我。 (3)正视挫折、适应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高职生会不断的遇到各种挑战和失败,适应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高职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不气馁、不灰心,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去面对挑战,在失败中寻求原因,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一定会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职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
7、我、顺利就业,需要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正确的引导毕业生准确定位,正视就业的心理问题,消除心理矛盾,走出就业误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够实现理想。我们应积极教育高职毕业生合理定位、纠正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冰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4袁纲.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