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篇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重点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
2、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马嘶鸣,可是马的主人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三、问题探究 1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 “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运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2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
3、定作用。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任用人才要给予人才正确的优良待遇要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4、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四、文章中心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
5、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节选自经史百家杂抄) 【注释】昭昭:明显。祥:吉祥。鬣:毛。待:在。,书写、记载,蓄养,相似,只,C,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即使这样,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 4选文与马说的作者对人才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简要地说一下理由。 示例:他们都认为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有人去重用。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在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处于大爆炸时期,
6、一味等待别人的发掘,只会让自己错失良机。所以,我们需要大胆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参考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类的书中,即使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却不能蓄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没有相似的,(它的外形)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的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只有麒麟,人们不认识。不能辨识麒麟,那么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即使这样,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因为麒麟就是为圣人而出现的。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