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前热身字音篇正确认读下列词语,锲而不舍 书箧 罗衾,寿终正寝 黥刑 龟兹,姓仇 遒劲 祛除 黢黑,正确认读下列词语,锲而不舍qi 书箧qi 罗衾qn,寿终正寝qn 黥刑qng龟兹Qic,姓仇Qi遒劲qijng祛除q黢黑q,正确认读下列词语,龋齿 怙恶不悛 得鱼忘筌,蜷伏 颧骨 炔烃,唱喏 荏苒 妊娠 冗员,正确认读下列词语,龋齿q怙恶不悛qun得鱼忘筌qun,蜷伏qun颧骨qun炔烃qutng,唱喏r荏苒rnrn妊娠rnshn冗员rng,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儒生(蠕动、濡染、孺子),方枘圆凿 摩挲 缫丝,煞风景 煞白 霎时 刹那,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儒生(蠕动、濡染、孺子)r,方枘圆凿ru摩挲
2、msu (ms)缫丝so,煞风景sh 煞白sh 霎时sh 刹那ch,“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君子之风12.8章)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诲人不倦11.22章)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周而不比4.26章)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2.14 15.22章)。,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基本要求:1、背诵“11.16 13.23 13.24 17.13”章2、掌握“鲜、与、狷、和、
3、同、贼”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发展要求: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 A、强调处事有“度”,思考,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合事理之宜的最佳点。,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 A、强调处事有“度” B、强
4、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故事,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 A、强调处事有“度” 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 D、强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思考,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
5、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精神实质是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强调有“度”,过犹不及。但绝不是无原则的调和,反对乡原式的好好先生。强调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中行者,行为适正,文质彬彬,进退有节。,探究,在第八则中孔子批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读第五则,【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
6、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结合材料,谈谈孔子对“礼”与“和”关系的看法。“礼”是方法手段,“和”是目的,礼的推行与运用要以和为原则。凡事都要讲和谐,只是为和而和却不受礼仪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读第六则,1323章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因中致和,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
7、育了。),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就像厨师煮肉汤,把水、盐、酱、醋、梅和鱼肉放在一起,文火细烹,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有子强调的“和为贵”与孔子的“和而不同”内涵是否相同?,有子的“和为贵”是强调“和”对“礼”的调节作用。“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要人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但“礼”是一种规定性,需用“和”加以缓冲和调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使人各安其分,以巩固统治秩序。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则是从另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以牺牲个性差别为前提,“和谐”是达成多样的统一。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人
8、们常说,“举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为政者要像高明的厨师一样,把各种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过则泄之,轻则济之,恰到火候,烹调出大羹之遗味。,6.29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统治者考虑自己的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也就很久没感受到他了。,总结,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
9、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应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2011浙江卷社科类阅读文)故而“中和”、“中庸”、“中道”、“和谐”都是达到整体平衡,达到自然及天人合一极为重要的方法。倘若我们能掌握此原理并很好地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中去,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一系列问题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回顾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 第八课:周而不比(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观)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理想观)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推荐阅读:,李开复寄语中国学子:“中庸”是选择成功的智慧“用中庸拒绝极端与片面”“沉默是金与口无遮拦都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