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667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 李尚书 石珮锦 杨婷 梁列峰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摘 要: 白族扎染是周城白族的特色民族文化, 也是我国引以为豪的民间工艺和文化遗产。随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类似白族扎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白族扎染的延续和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文章主要以苍山洱海间的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主, 简要介绍了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和现状, 通过对白族扎染的现状和传承困难的原因分析, 针对其现状及其内外部条件提出了保护白族扎染的对策和方案, 旨在为周城扎染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考路径。关键词: 白族扎染; 传承

2、; 保护; 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梁列峰 (1965-) , 男, 教授, 研究方向:纤维材料和设计理论.基金: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yjg133066, yjg20162019)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Bai Tie-Dyed SkillLI Shang-shu SHI Pei-jin YANG Ting LIANG Lie-feng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 Bai tie-dye is

3、a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culture of Zhou Cheng village and China is proud of folk art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bai tie-dyed skill is gradually withdrawing from peoples eyesight and the inheriting o

4、f Bai tie-dyed has received the challenge from modern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Bai tie-dyed skill as the main line 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Cang Mountains and Erhai Lake in Dali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process and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Bai tie-dy

5、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paper carried out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to protect the Bai tie dye and then 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difficulties of inheritance of Bai tie-dye, by which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

6、upport and solutions for the Zhou Cheng village Ti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nd also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eyword: Bai tie dy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 对白族

7、扎染技艺的的研究各有千秋, 如记者刘守华访问大理白族扎染传承人张仕绅了解白族扎染的大致过程和现状, 卞俊鑫的浅析当代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特点以及田顺大理周城扎染之蝴蝶图案探析对图案进行了分析, 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和石剑峰的云南白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扎染从工艺方面的传承创新进行了分析, 李博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提出了染料冲击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等。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法的传承、图案分析、非物质文化的整体现状和单一的保护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未针对其具体情况作出相适应的全方位的长远保护对策。笔者以白族扎染为典型依据, 综合分析其工艺特点和传承现状, 对症下

8、药, 因地制宜, 分析研究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策略, 不仅有利于针对性的保护白族扎染技艺, 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从特殊到一般的试点示范作用。一、扎染的特点、形成及制作工艺(一) 白族扎染历史简介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始于秦汉, 盛于唐朝, 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 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 明代出现了染布行会, 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1。据民国大理县志稿记载“周城至阁洞塝, 皆男耕女织”说明当时的扎染作坊十分普遍, 至文革时期几乎全军覆没, 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生产, 扎染便成了周城的龙头行业, 至今远销韩国、日本及

9、欧洲, 经历千年历史冲刷, 云南大理白族周城扎染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扎染艺术。并于 1996 年周城被国家命名为“周城民间扎染艺术之乡”, 直至 2006 年白族扎染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 白族扎染特点与优势白族扎染与其他地区的扎染都有扎缬、绞缬和疙瘩染之称, 其扎染技艺也被称为“防染术”。与四川、新疆、湘西扎染相比由于地理环境、审美偏好、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白族扎染在染料和图案上独具特色, 其采用取自苍山的纯天然植物板蓝根为染料, 具有色泽自然、青翠凝重、固色稳定、生态环保、产品精致等特点, 无论花色、图案还是手艺均是中国传统

10、文化的真实写照和物质载体, 极具艺术审美价值。图 1 白族扎染的板蓝根染料制作 下载原图(1) 生活实用价值。白族扎染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衣物原料的同时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其既蕴含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 将永不过时的图案其应用到家纺设计中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在服装上则显示出人的优雅气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以板蓝根作为和黄芩、五倍子、大黄等中药材作为植物染料, 应用到生活中还具有舒缓神经以及消毒杀菌、消炎护肤、预防病毒的保健功效。(2) 审美价值。扎染技艺在现代都市化的生活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多彩的服饰和装饰用品给人们缓解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提

11、供了广阔的空间, 充分体现了白族的族智慧、文化和审美意识, 如传统的虫鱼鸟兽, 山水花草等图案给人一种质朴淡雅的美感。如图 2 所示扎染中的双鱼游莲和蝴蝶纹样分别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图 2 具白族民族特色的金华、蝴蝶和双鱼游莲图 下载原图(3) 科研价值。白族扎染技艺经久不衰, 极具人文价值,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承载着白族人民的生活特征和文化态势, 将白族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和精神特质传承积奠下来, 具有充分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是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核心体现。因此, 作为中国染织行业的代表性技术, 不仅其制作过程具备充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特征, 帮助我们树立科学

12、发展的观点, 进一步研究图案符号、白族历史和人文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三) 扎染制作工艺流程白族扎染选择手工土布为扎染面料, 现为提高效率亦多采用机织面料, 主要在白族的手工土布或者机织布上画刷提前设计好的手稿图案;用结、系、捆、绑、缝等方式进行扎花, 手工扎花, 然后将扎好的扎染布放到清水缸里浸泡以达到脱浆的效果;再将脱浆的扎花布放到植物染料浸染固色, 也有采用蒸煮固色之法, 土靛染一般采用冷染法居多;最后晒干、拆线, 漂洗、晾干、碾平。如图 3 所示白族扎染技艺要经过诸多工序, 其中扎花和浸染最为关键, 扎花为纯手工制作, 无论是错扎还是漏扎、多扎以及松紧程度均会影响产品的最终效果, 且只有

13、在所有工序完成后, 拆除扎花线图案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才能检验扎花的好坏,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浸染需要虑水、晾晒反复进行, 每日 3 次浸染重复 1 周方可拆线漂洗, 漂洗的程度也要因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而定, 漂得过多或漂洗不够都会影响花纹图案的成色3。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 漂洗晾干后还要对错漏和不完善的图案进行修补, 其中任何一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全盘皆输。图 3 白族扎染工艺流程图 下载原图二、现状与问题白族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如今只有巍山和周城保留该技艺, 为什么集审美与文化于一身的民族瑰宝曾经是族人的骄傲现在却难以传承, 是什么让蓝白相间的白族扎染变色亦变味。笔者通过对

14、周城扎染的深入了解, 分析了目前白族扎染技艺现状和传承瓶颈。(一) 现状分析扎染在大理周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下的商品, 亦是大理白族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尤其在服饰用品, 生活设备、传统习俗、宗教节庆等方面都有着深深的烙印。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生活观念的变化, 只有少数农户从事着收入较低的扎染工作。目前周城形成了以扎染为中心的特色旅游经济。喜洲曾有 16 个村有扎染传统, 全村有 300 多户以扎染经营为生。周城全村共有 2240 个农户 (如图 4) , 总人口 10400 人, 其中农业人口 9685 人, 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4669 元2, 刺绣作坊仅 80 户, 目前正常运作染缸百

15、余口, 接待游客量达到 150 万至 170 万人次每年。周城村目前从事扎染的户头有 19 家, 以其为中心的街道两旁形成了以扎染相关的服饰、家纺、装饰为主要产品的销售中心。除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和青白扎染坊有限公司, 其余均以私人作坊的经营模式存在, 作品多是传统的蓝色制品, 多色制品较少, 品种以围巾、桌布、服装为主, 每户院内染缸一般 2 至 5 个。以“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的周城扎染厂曾拥有 60 位全职工人, 4000 位扎花人员投资规模近千万, 现因私人作坊的冲击, 出口价格低, 利润空间小等原因于2006 年已宣告破产被段氏璞真扎染坊收购, 现有固定职工 20 余人, 从事成衣加工

16、近 400 人, 扎花工人接近 2000 人, 通过改进生产规模, 突破技术壁垒, 研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至今年产值已达到 300 多万, 成为了扎染市场的领头羊, 并投资 400 万建立了扎染展示馆358。由此看大理白族扎染在只有一家企业和多家私人作坊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 仍然存在着生产规模小, 不稳定因素大, 抵抗风险能力弱等不足之处。图 4 周城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下载原图图 5 白族扎染土靛染料利用率 下载原图(二) 主要问题研究(1) 土布和植物染料供不应求。白族扎染区别于其他扎染的关键点在于采用板蓝根作为植物染料, 原料供给是扎染经济的第一道关键部分,

17、随着染布业的淘汰, 土布退出市场, 现主要从附近的集市和浙江等地购买。另外, 如图 5 所示板蓝根染料的制作过程中 100 斤板蓝根仅能制作 30 斤染料, 手艺不纯熟者仅能达到 15%, 因此, 单靠野生板蓝根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种植周期长, 规模小, 染料价格低廉。尤其在解放后大规模的土地到户, 于是人们纷纷种植粮食便放弃了对经济效益低、回报率小、价格低廉的板蓝根的种植, 现多数从贵州等地购入, 随着板蓝根品种的退化, 种植规模缩小, 植物染料供不应求, 白族扎染也逐渐没落衰败。(2) 过分追逐利益, 忽视传统工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板蓝根染料供不应求, 同时国外订单风格简约、省

18、时省力、回报率高。为追求产量和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不仅用机织布代替了手工织造布, 还引入了从德国和瑞士进口的化学染料静蓝粉 (洋靛) 。传统土靛染色, 成本高、周期长, 报废率高、风险大, 而洋靛染色, 色泽鲜艳、制作周期短、染三次一天即可完成成品的制作, 制作成本和实践比土靛至少缩短 5 倍, 目前周城村的 19 家染坊, 已经没有 1 家使用植物染。较好掌握植物染色技艺的就只有几位村里的老人4。因此, 成本低廉的扎染家庭小作坊的兴起, 加之外包扎花图案的外泄, 家庭作坊与扎染工厂就陷入恶性竞争导致了传统精湛工艺的淡忘。虽然化学洋靛的使用在完成相同图案作品不仅污染环境, 也使白族扎染缺少了

19、如图 6 所示板蓝根土靛应有的褪色后的淡雅和晕染的图案效果, 让传统扎染技艺的精髓和特色逐渐烟消云散。图 6 带晕纹的白族扎染成品 下载原图(3) 收入微薄导致从业人员不足。扎染的各项工序都需要有纯熟的技艺, 然而“冰冻三尺却并非一日之寒”, 由于产量需求和技术人员的缺乏因此造成供需关系的紧张。如图 7, 扎花工艺上手困难, 过程艰辛, 且利益收入微薄, 扎花一天 20 元收入远不如务工的经济效益, 而且扎花艺人的培训至少一至两年方可参与扎花工作2。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见效慢、过程枯燥、收益低的扎染工作, 从事扎花和印染工艺的大多为 50 岁以上本地老年妇女和临时工, 他们仅仅熟悉和使用常用的

20、扎花技艺, 对传统植物染的技艺不熟悉, 且均采用化学染, 扎花和染色工艺的后继无人这也一定程度阻碍了扎染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图 7 扎染扎花工艺效果图 下载原图三、保护对策研究白族扎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也是我国的无形资产, 解决上述问题, 弘扬和传承白族扎染技艺是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因此,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周城扎染的保护势在必行。(一) 产业化种植, 规模化经营(1) 当地政府应进行合理规划, 一是政府带头针对板蓝根的种植实行规模化种植, 合理规划种植区, 免费提供种植作物和技术指导, 合理利用作物生长空档

21、期进行技艺培训和扎染生产工作;二是招商引资, 由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员, 成立白族扎染生产合作社, 做好原料与生产的衔接工作, 理顺扎染产品市场, 完善基础设施, 以吸引资金雄厚的产业链下游企业投资, 比如分销商、服装企业, 家纺企业等以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以加速白族扎染进入良性的生产性保护循环5。形成由种植 染坊企业的生产链, 防止生产滞销带来的经济损失。(2) “以产带产”的发展模式。即以产业化带动产品的发展, 白族扎染依托大理的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打造旅游精品, 让产品走出去同时打响白族扎染知名度。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 扎染必须保持传统的手工艺扎花和土靛为染料的植物印染的魅力,

22、极具时尚风格和审美价值。白族扎染走高端、精品化之路将其与廉价的化学染区分开来2。以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产品的精品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打造产品知名度, 也对原生态的白族扎染技艺和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功勋显著。(二) 政府调控与传承人的组织培养白族扎染既是一种民族文化又归属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支手的调控。一方面, 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防止因利益竞争引起的价格恶战, 通过企业和社会的赞助筹集博物馆、档案馆资料的及时修复和完善所需资金;另一方面, 加大对白族地区扎染的经济扶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生存需求的满足是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 白族年轻扎染

23、劳动力流失根本原因是较低收益无法维持生计, 只有安定的物质生活才能保证其专心致志地创作。因此, 加大对白族扎染保护的经济投入, 并对传承人直接以发放最低生活保证金和经费扶持, 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调, 防止年轻劳动力的流失, 促进技艺传承的年轻化, 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的先决条件。(三) 产学研相结合, 规模化与制度化传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白族扎染技艺在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同时需要结合科研, 不断创新。第一, 在教学层面上, 教育部门应支持鼓励在高校设置同类专业学科与高校合作, 加大对白族扎染人才的培养, 不断开发新产品, 研究新工艺, 生产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创

24、意产品, 为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和工艺师的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第二,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研究所, 实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培训班和传承协会, 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 培养扎染传承人并授予荣誉称号和经济补贴。吸引高水平人才, 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道路;第三, 在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融入成长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审美趣味, 也对扎染的生产厂家起到恢复生产的鼓励作用;(四) 科技与技艺的结合(1) 数字化传承保护。利用前沿科技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实现永久性保护, 融合高新技术和艺术

25、设计, 通过数码拍摄, 二维扫描, 利用数字化平台的 CAD 和 3D 建模技术建立白族扎染图案纹样数字化模型,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制作与存储, 建立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数据库, 并配以强大的搜索引擎, 实现数字化再现6。如杨程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实现楚文化编钟越乐舞的数据采集,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凭 CAD 对敦煌壁画艺术的数字化知识提取与辅助创作系统的研究;彭冬梅基于 Coreldraw 软件的 VBA 开发的剪纸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silhou1.0 以及英国和意大利通过在线数据库实现将物质文化遗产可获取性提升到国家乃至国际水平7。因此, 形成静态图案和电子书和动态的视频影像资料,

26、搭建白族扎染的三维数字化展示平台和应用型数据库, 既解放人的双手, 又利于实现图案纹样的创意设计和协同创新, 对于扎染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2) 全方位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可以妥善地解决白族扎染经济效益低下, 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对扎染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实体化的营销模式不仅限制了白族扎染艺术品的销售范围, 同时也不利于其品牌效应的形成。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除网店销售外, 可通过 PHP 编程及 My SQL 数据库搭建建网络云定制平台或 O2O 线上营销对白族扎染艺术品开展个性化定制, 扩大营销范围和拓宽营销市场, 打响白族扎染知名度。营业额和

27、利润的增长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改进生产设备, 提高生产积极性, 因此形成良“生产营销生产”的良性循环。四、结语白族扎染作为民族民间传统工艺, 反应了全民族思想和智慧的伟大、情感的深刻以及行动的执着, 民族工艺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传承要靠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既要和扎染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又要着眼当代文化运动与变迁, 既要根植于过去的传统, 又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体现当代的民族特点, 既要发展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 又要将先进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只有方法和措施得当, 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才能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让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文明绵延不绝。参考

28、文献1石剑峰.云南白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扎染A.2012 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三部分) 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6. 2李博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3, (01) :428-431. 3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白族扎染技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6.58. 4刘守华.白族扎染:蓝白之间的传承访云南省大理市白族扎染传承人张仕绅J.中国档案, 2014, (09) :40-41. 5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47-52. 6裴张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59-61. 7李奇菊, 郑慧, 安妮.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辽宁丝绸, 2015, (04) :10-12. 8贾磊.白族扎染:“蓝白世界”的传承困惑N.云南政协报, 2016-07-08 (008) . 9高培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7, (02) :18+51. 10祝敏佳.白族扎染工艺及其相关特色的产品开发J.大众文艺, 2016, (17) :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