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628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北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 究 唐晓英 李海红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党委 摘 要: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 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还有广 泛的地缘利益, 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因此, 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 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 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 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 度认同的关键。 关键词: 东北边疆; 边疆治理;

2、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唐晓英 (1979-) , 女, 黑龙江大庆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 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基金: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民族团结视域下新疆石油企业民族工作研究”阶 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7-GMB-013 一、东北边疆治理 所谓“边疆”, 首先, 是一个地理概念。“边”有边缘、边境和边远之意, “疆”则有边界和国家管辖的土地之意, 因此, “边疆”从字面上解释, 就是 一个国家的边界性的疆域。1其次, “边疆”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从国家学意 义上来看, 是指国家疆土远离统治中心的边缘地区, 而在这些边缘地区又主要 分布着各少数民族

3、。 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偏远地区, 交通不畅, 他们创造了自己 本民族的文化, 并且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 “边疆”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东北边疆属于以满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 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 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 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联接, 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广泛的地缘利益。融合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以及俄国、日本 的一些文化习俗, 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在传统的边疆治理观中, 治理主体是国 家, 由中央政府推动的一种国家行为。 而作为边疆地区则完全处

4、于被动地位, 接 收中央政府指令, 落实中央政策, 成为治理的对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的 治理观和治理概念的提出, 传统的边疆治理的方法受到了挑战。 首先, 治理的主 体不仅局限于中央政府, 还吸收了一些非政府和私营组织力量, 形成一个由中 央政府主导, 边疆地方组织为辅, 私营组织参与和支持的立体多维的组织治理 网络;其次, 治理的方式也不再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命令阶段, 而是进入各治理主 体间交流沟通协商合作解决边疆问题的全新时期;再次, 治理的内容也不仅仅只 关注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对于文化的治理也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形成强大的文化安全屏障, 才能防范和抵御境外敌对

5、势力对我中华文化的 渗透和解构。 二、中华文化认同是东北边疆治理的关键一环 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周平教授认为, “认同”一词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和特定的 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统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2“文化认同”就是指主 体 (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 认定或确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 用符合其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态度与方式。 对内表现为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形成归属意识;对外则确立本民族文化与他文化的界限, 辨识他文化群体。 总之, 通过文化认同主体将某种价值观念内化, 并约束和规范自我行为。3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形成了 “多元一体”的民

6、族关系格局。 “多元”民族对“一体”文化, 即中华文化的认 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尤其是东北 边疆地区, 文化多元是其显著特点。 虽然深层文化上多以萨满文化为基础, 但同 时也受藏传佛教、基督教等影响。因此, 对于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在创造和认同本 民族文化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与他文化接触和交流, 在受到他文化 (国内除 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文化) 影响的同时, 也把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贡献出来, 融 入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中。 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成为连接各民族的强大精神纽 带, 不仅能激发各民族的创造力, 而且能凝聚人心, 促进民族团结, 形成向心 力, 共同推

7、动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 昌盛。 三、东北边疆地区中华文化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1.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 文化认同不 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而是由经济、 政治和社会意识等因素支撑的复杂体系, 这些 因素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认同程度的高低。 经验表明,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文 化认同程度就越高。 因此, 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方能强 化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 形成国家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东北边疆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 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教育机会、人民

8、 幸福指数偏低, 致使社会成员的负面情绪导致其中华文化认同程度低。 2. 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 各民族间通过交流沟通, 一方面,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和而不同;另一方面互 相促进, 吸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基因, 优化本民族文化, 最终建立守望相助、 亲 如手足的中华大家庭, 形成“共同体”意识, 从而上升为中华文化认同。 而东北 边疆地区各民族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放程度低、封闭性强, 与他民族交 往较少, 与他文化交流交融较弱, 因此, 直接影响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 3. 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且愈加频繁, 作为国家发 展软实力的文化

9、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 一些发达国家秉持“普世价值”的文 化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 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更是愈演愈烈。4在 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东北边疆地区更是西方文化霸权侵入和渗透的重点区域, 他们在消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 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4. 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提炼强化不到位, 甚至濒临消亡。 东北边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持和鼓励其文化存 在和发展是我国多元文化政策的重要体现, 只有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语 言、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以平等的态度促进其发展才能为中华文化认同创造 良好的前提条件。东北地区生活着满族、蒙古族、朝鲜

10、族、鄂伦春、赫哲族等 10多个少数民族,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 其大多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正逐渐走向消亡。 其中 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的, 且为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赫哲族, 现在通晓 本民族语言的不足百人, 甚至于作为东北地区人数较多的满族, 目前会说满语 口语的仅有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满族村的一些老人, 其满语研究人员全国也不足 百人, 黑龙江省还不到 10人。 5由此可见, 东北边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化 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如果不能很好地抢救、 保护和传承, 将从中国 历史上彻底消亡。 四、东北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11、路径探究 1. 出台惠民经济政策, 促进东北边疆地区的发展。 首先,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 就要加快出台针对东北边疆地区发展的特殊的惠民 经济政策, 同时要考虑到东北边疆地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的地域特点, 既要考虑到地区的敏感性, 经济发展的安全性问题, 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地缘优 势, 促进交流与合作, 为东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把好关、引好路。其次, 作为东北 边疆地区的地方政府, 在吃透中央惠民经济政策的同时, 加强政策讲解和宣传, 并具体分析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 制定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措施。在边疆地区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过程中, 边疆地区的人民会自觉地认识到只 有在国家统一并得

12、到认同的前提下, 他们才能真正享有这些惠民经济政策, 为 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认同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 普及汉语, 加快东北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汉语是我国居民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是中华文化 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 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 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促进民族交往, 就要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 育, 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 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确保少数 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因此, 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通过不断

13、 提高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加强双语教育, 普及汉语,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同时, 在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设置博物馆、 建设主体文化公园以及开展特色影视 作品巡演和书画作品展等方式, 并利用有线电视、 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 积极 宣传和大力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浓厚氛围, 从而掌握中华文化的主流话语权, 增强东北边疆地区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为中华文化认同筑牢社会环境基础。 3. 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学校可以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 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使受教育者在认知的前提下, 自觉主动地形成对中 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4、。 因此, 在东北边疆地区, 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 校教育中,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诸如中华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 脑”, 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文化讲座、 诗歌诵读和竞赛以及教唱中 华戏曲等, 甚至可以打造中华文化主题校园, 从教学楼装饰、 校园景观设置及文 化宣传板的使用等都围绕中华文化展开, 使中华文化元素弥漫校园, 让学生在 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感受认知, 直至认同中华文化。 4.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 双赢共生。 一方面,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在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 时也在不断地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输送进中华文化的大家庭里。 同时中华

15、文化对 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积极吸纳民族文化的精华, 使中华文化成为一 种共同文化, 成为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成为团结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桥梁。 民族 文化和中华文化互相作用, 相辅相成, 中华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充实, 而民族文化又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导引。 另一方面, 中华文化也是中国人民贡献给 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我们必须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也只有依靠中 华文化这个支柱和平台才能走向世界, 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文化的特色,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飞速发展。6当然, 这一切都要建构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 只有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积极主动地

16、推介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为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提供 助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波.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文化认同问题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2) :25. 2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下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2009, (01) . 3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4-10. 4崔榕.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 , 2016, (05) :28. 5刘清芝.东北振兴中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05) :79-80. 6张增勇, 贺松兰, 曾云翔.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J.吉首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01) :1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