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中国方案”现代化实现路径角度 罗贤娇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方案”有两个层面的意蕴:一是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处理的层面使用, 二是在中国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层面使用。作为中国现代化实现路径的“中国方案”, 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 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 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方式、方法和策略的总和。这一方案不仅与传统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或方案存在明显区别, 而且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一、“中国方案”是以中国话语对中国经验的一种理论表达中国是从 1956 年开始走上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该时期虽
2、经历了各种波折, 但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各国政界和学界在惊奇、羡慕之余, 也都曾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和概括中国成功的奥秘。其中, 美国学者雷默在 2004 年提出的“北京共识”无疑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受此影响, 国内外有些学者开始热炒“中国模式”这一概念, 但这一概念在我国学界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因为模式往往意味着一种相对固定的、定型化的可普遍使用的范式或标准样式,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用模式去解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恰当。更何况, 中国的经验本身就在于它不拘泥于任何模式
3、, 也不盲从于任何一种经典的西方理论。因此, 将中国经验称之为模式本身就是反中国经验的。只不过, 与“中国方案”相比, “中国道路”一词虽然也可彰显中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不同, 但它本身并不足以全面涵盖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经验, 尤其是不能彰显中国所定义的现代化本身就与西方不同, 即道路作为一种目标导向的用词, 本身并不足以表达中国经验在目标导向上的独特性, 而这恰恰是中国经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相对于“中国道路”而言, “中国方案”这一理论表达形式在内涵上应更为全面、系统, 也更具开放性和动态性, 既能更充分、全面地涵盖中国过去所取得的各种经验, 又能有效地表达
4、出中国经验在面向未来时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 而这正是中国经验的魅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之所在。二、“中国方案”在方法论上的实践辩证性二战以后, 对于各国应如何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各国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其中, 既有以西方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化理论, 也有以拉丁美洲和非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依附理论, 还有以东欧和俄罗斯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转型理论。与这些理论或方案相比, “中国方案”的最大特色不仅在于它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且在于其在方法论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即它不像前者那样或照搬西方发展经验, 或与世界体系实行脱钩, 或实行依附性发展
5、, 或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 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方案”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路径,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而是恰恰相反, 即中国的发展恰恰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当然, 这种吸收和借鉴并不是简单照搬、人云亦云, 而是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正是由于既坚持普遍性, 又非常注重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中国的发展才能在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等诸方面形成各种创新。例如, 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6、这一历史选择不变的情况下, 就没有僵化地拒斥对资本和市场这些现代文明要素的利用和吸收, 而是在充分利用其文明、积极的一面的同时, 用社会主义制度去克服其野蛮、消极的一面, 让两者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同时, 并没有闭关自守, 而是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并有效地利用其所带来的机遇, 积极地参与各种全球化问题的应对。(二) 自发与自觉的辩证统一“中国方案”在形成过程中, 虽然在目标设定上是自觉的, 但在具体实现路径上, 并没有陷入主观主义, 而是始终坚持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创造性, 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对这些经验进行实践上的推广和理
7、论上的总结, 必要时自觉地进行顶层设计。我们有许多的创新都是在这种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例如, 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就是源于人民在实践中的自发探索, 然后才定于上、成于制。与人民的自发探索相对, 国家领导层和理论界则会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为宏观的理解和长远的谋划, 自觉地提出一些基本的战略目标、规划和部署, 以引领人民自觉地投入相应的实践。正是通过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 所以我们才会独具特色地形成一种既能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 又能很好地形成社会合力, 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步的良好局面。从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提出到十三五规划, 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8、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间我们虽经历了一些曲折, 但自觉地回应时代需求, 强调理论自觉、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 鼓励人民群众大胆试验、大胆创新, 不断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向深入却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论。(三) 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中国方案”一元和多元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基本制度的设计上。其中, 一元指的是制度设计上的主导性要素, 多元指的是制度设计上的辅助性要素。前者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国家制度上坚持一个中国;后者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坚持多党合作, 经济上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文
9、化上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国家制度上坚持“一国两制”。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一元和多元的辩证统一, 在有效地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的同时, 又能充分地关照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对于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体制, 这种制度安排上一元和多元的辩证统一恰恰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 即它既能通过自由民主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又能通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来有效地维护国家领导核心的稳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连续性;既能通过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并存来激发民众的创造性, 又能通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既能通过鼓励文化创新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活跃的文化环境,
10、又能在意识形态上始终坚持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既能通过“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又能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自信与包容,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四) 点与面的辩证统一中国的现代化是渐进式的现代化, 而这种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点与面的辩证统一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从点的实验到面的铺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任何一项政策都不能简单地按照一刀切的方式在全国铺开, 而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得到完善以后, 才能在全国推行。这样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经常被采用, 也
11、正是这种方法使得我们的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始终都能被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并有效地化解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矛盾。第二, 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从经济现代化开始的, 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其他社会领域, 并最终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全面的现代化思想和目标, 而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实际上是相吻合的。第三, 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我们的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 所以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目前正在把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成全面小康, 同样也是按照上述逻
12、辑展开的。三、应警惕错误对待“中国方案”的两种态度在理解和阐释“中国方案”时, 除应全面、正确理解其时代内涵和意义外, 还须警惕以下两种错误态度:其一是应警惕将“中国方案”置于西方话语的主导下, 而失去我们自己的话语主动权。因为现代化作为西方话语, 本身就是带着“国运和文明双重优势的傲慢”来到中国的, 所以从一开始, 西方在现代化问题上就是以导师的面目出现, 并主导了对现代化的理解和阐释, 而“中国方案”的提出恰恰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 在理解和阐释“中国方案”时, 我们自己应该握有主动的话语权。其二是应警惕将“中国方案”的独特性绝对化。“中国方案”既不会因为强调中国的特有性, 而拒绝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也不会跟在人类优秀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先发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方案”仅仅是对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的一种总结, 她虽靓丽, 但并未完全“长成”, 而是依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