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图案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冯瑞霞 潘爱军 邢台学院 摘 要: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以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段, 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情感以及精神信仰, 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再现了汉代热烈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研究, 揭示其文化艺术符码。关键词: 画像砖; 画像石; 文化; 艺术; 作者简介:冯瑞霞 (1980-) , 女, 河北邢台人,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美术学方面研究.收稿日期:2017-08-12基金:2016 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
2、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项目编号:XTSK1601Received: 2017-08-12一、画像砖、画像石的历史起源画像砖、画像石主要是指汉代建筑壁面及棺椁表面上镌刻或窑烧的画面, 由于汉代至今历史较为久远, 地面建筑经历两千多年的自然风化和朝代变更, 能够留存至今的也只是城垣、宫室的残留部分, 且破坏严重。因此, 今天所见保存较为完整、画面清晰的画像砖、画像石, 大都来源于封埋地下千年的陵墓装饰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并非都起始于秦汉, 大量制作年代早于西汉的画像砖、画像石在我国多地都有发现, 可见在画像砖、画像石形成高潮的汉代之前, 已经有一些类似画像砖、画像石的不确定的或原始的积累和人
3、文思想的沉积, 但就其文化性和所体现的表现手法而言, 这两种艺术样式非汉代莫属。从装饰意义来考察, “画像”的原意, 是指一切建筑表面的镌刻和塑作。从这一点出发, 至少可作出西周以来画像砖、画像石艺术就出现这一结论。最终在中国历史上以封建皇权为代表的大汉帝国成就其辉煌的制作。二、画像砖、画像石图案的文化内涵两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有其特定的内涵, 因为现所发现的画像砖、画像石主要来源于陵庙、陵寝和墓祠, 这就决定了其内容的限定性, 即具有祭祀、表、谏戒、功利等特性, 而这些特性可以用咏怀与尊崇、追寻与憧憬、追忆与眷恋三个主题来概括。1. 咏怀与尊崇汉文化是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
4、成并发展起来, “尊儒重道”是其基本体现, 由于提倡儒学, 在社会思想方面树立了“仁、义、礼、智、圣 (信) 、恕、忠、孝、悌”等判断标准, 由此而产生社会思想导向, 在画像砖石中以鲜明、准确的图案加以宣传, 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起到借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作用。其图案的选择多是圣王、明君、义士、烈女、孝子等, 这些传统的历史故事也突出表现了大一统帝国的需求, 张扬了礼教为中心的封建统治思想。例如, 武氏祠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图案内容大都有榜题, 有的还用“赞”这种文体对所刻内容做简要的评述, 以显示对其上内容的咏怀和尊崇;在尊崇的内容中除了赞颂、褒扬外还有一些关于祭祀的对象, 如传说中的五方天
5、地、日神、月神、雷公、风伯、雨师、河伯, 以及各种预示灾难或吉瑞的天文星象等, 这些图像揭示了汉代浓烈的泛神崇拜状况。2. 追寻与憧憬追寻与憧憬表现了对未来的期望, 是汉人对生命永恒和生命的传承的一种强烈欲求。体现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的图案则主要表现为“长寿、富贵、宜子孙”等思想, 集中反映在“升仙”与“生殖”两大主题, 这两大主题从原始社会以来就一直被广泛反映人类自身“活下来”与“传下去”的两个基本要求。汉代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 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 汉代升仙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波及到社会各阶层, 反映在各种文化形式里, 作为丧葬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真正大量直接和间接反映的, 是升仙
6、内容和冥间世界生活的内容, 例如, 对东蓬莱和西王母两大神仙体系的崇拜, 此类的题材作品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使用非常广泛。流露了汉代人对人世欢愉的留恋, 这也是汉人求长生、求升仙的精神世界。3. 追忆与眷恋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中, 对逝去东西的怀念, 主要表现为对人世生活的眷恋。这些图像内容极为丰富, 例如“出行、宴饮、乐舞、百戏、六博、渔猎、耕织、市井等”。这些内容, 几乎包括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做了想象的延伸, 分别延伸至上天组成天界, 延伸至地下组成冥界, 以及汉人独创的跨越天地冥三界的神仙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汉人对人生、对人世的热爱和依恋。同时这些被汉人赋予了某种精神意向
7、的冥中或仙界的现实, 在今天看来也是汉代人生活和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也为今天我们研究、了解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图象资料。三、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表现手法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有直接关系, 砖石在汉代是最佳的艺术表现媒介, 画面呈现出古朴、凝重的艺术效果, 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1. 疏与密由于砖石结构较硬, 不易加工做细, 当时的工匠在制作时舍弃繁缛的细节, 从大处着眼, 主要集中表现一情一事。概括这些艺术手段主要有:线的表现力、形的表现力、线与形的综合表现力。线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于利用简洁、概括的线条表现生动的物象;形的表现力则体现于画像砖石通过
8、省略细节的剪影形式来表象;线与形的综合表现力主要是指大量线与形的混合运用, 起到互为丰富补充的效果。但无论那种手段都能充分体现疏与密的形式美规则。对于汉画像砖、画像石来说, “密”的特征之一是画面上的“满”, 除画面的主题内容外, 大量运用辅纹将余下的空白填满, 使画面满密但不繁杂, 在这些图案的装饰手法上可以看到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继承, 又有来自战国以来的漆器工艺的图绘技法的借鉴, 最终形成丰富、生动、精妙的图案, 使拙重的石头变得清丽, 从艺术效果看也显得富贵华丽。例如, 武氏祠的作品北斗与帝车、泗水取鼎。“密”的特征之二, 还有画像主体本身的满, 例如, 山东曲阜东安汉里和济宁两城山石
9、刻百戏图乐舞图为代表, 它不是通过填满画面空白处来体现, 而是通过主体内容构图的“满”来体现。伴随着汉代大量使用砖、石材质进行艺术创作, 随之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疏简与繁密风格:一个充满阳刚之美而喻情于古朴仓健之中;一个充满阴柔之美而驰想象于文采光华之上。通过对这两种风格的研究, 可看到汉代人对前代人艺术传统的继承, 同时又有其创新, 开创了新的艺术表现天地。2. 夸张与变形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夸张变形的强烈表现形式可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例如, 凌驾一切的力量感、骚动不止的运动感、沉雄广大与劲键豪迈感等。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为达到其特殊的艺术效果, 而使用多种多样的夸张变形手法令人赞叹。比例上的
10、夸张是其常用的方法之一, 沂南画像石戴竿之戏, 为增加画面的戏剧效果和渲染艺术表现力, 制作者将竿上的人物极力缩小, 从画面整体上看, 杆上的三个人与站在地面顶杆的人的比例甚为悬殊, 这样可以减弱杂技表演的惊险感, 画面效果更加趋于优美稳健。多视点的组合和象征手法, 为汉画像砖石在处理大的场面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往往采用平列、相垒、叠加的办法。例如, 在一些描绘庭院建筑和车马仪仗的图案中, 这两种手段运用最为丰富。以成都出土的画像砖煮盐图和郑州出土的画像砖山林狩猎为代表, 是多视点的组合为基础, 不用考虑复杂的空间关系, 也不考虑比例关系, 形象的似与不肖, 也不甚留意。唯一使它注意的是如何
11、在平面内调配好应该反映的内容, 只对重点突出的对象, 才给予较为真实的描绘, 其余则只以某些形态作为代表。煮盐图中, 山概括为三角形的图像, 在山内绘制一只虎或鹿, 则表示山中有此类动物。山中有井架、有运盐人、山中有猎人, 其画面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把要表现的物象以一种概括、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3. 运动与韵律汉代文化即是周秦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更是楚文化的发扬光大, 庄周的肆意、屈原的奇幻、纵横家的铺陈, 直接影响了汉文化。正如整个世界因元气的充塞期间而不停的流动, 因阴阳五行的交感而不停的变动, 汉代人的思想, 是处于这种不停变换的状态中, 汉画像砖、画
12、像石很难看到静止和均衡的作品, 运动无处不在。例如, 四川成都出土画像砖收获弋射中割穗人的动作整齐, 稳定的劳动姿态形成韵律感, 刈草人则因不太一致的动作, 形成此起彼落、有轻有重的节奏感。山东嘉祥隋家庄石刻车马出行和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四骑吏为代表的作品, 则因马在快步跑动中的姿态和这种运动所形成的动势在画面上形成一种起伏感, 有一种腾空跃起, 不停的往前推动的运动趋势。在以上图案的构图与形式的安排中, 画像砖石又会根据不同的主题, 生动自然的表现出“抒情与达意”、“工整与随意”等美的程式。这些图案的组合规律及表现手法及其形式美的规则, 在当代图案装饰中仍被大量借鉴和学习, 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
13、术样式, 对传统的学习和传承是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 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艺术风格的重要窗口。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图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历史遗存, 同时对于研究汉代文化、艺术、人文社会等方面都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要创新, 但同时也要担当起发扬、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这些讲话精神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指明方向。针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对其精微、深层地研究, 并将其与当代的视觉造型艺术相融合,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 2000.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