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5409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论传统与传统的发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王昕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 “传统”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而言是一个伴随始终的核心概念, 传承传统是该舞种的立身之本, 发明传统又是其适应现代性的发展之要。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明的传统, 以及传统与发明的传统之间, 沿承继续的一致性是什么, 是本文论述阐释的重点。关键词: 论传统; 传统的发明;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简介:王昕, 男, 博士,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北方民族舞蹈及舞蹈人类学。收稿日期:2017-05-27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

2、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WANG Xin Department of Dance Studies, School of Liberal Arts, Beijing Dance Academy; Abstract: Tradi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hinese folk and ethnic danc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is fundamentally cruc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folk and ethnic dance, wh

3、ile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is the urgent need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folk and ethnic dance, the invention of its tradition, and maintaining the consistency of tradition and invention.Keyword: tradition;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hine

4、se folk and ethnic dance; Received: 2017-05-27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舞种或者学科, 无论是表演还是教学, 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 “传统”是一个绕不开的主旨话题。表演要有传统的习惯, 教学要有传统的韵味, 创作要有传统的影子, 研究要有传统的品质等等, 时时提醒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实践者和研究者, “传统”是这个舞种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成事之道、动力之源。然而越是熟悉的话题, 越少有讨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术语, 却又是很难清晰表达的概念。本文结合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 以及英国历史学家、社会史家 E霍布斯鲍姆, T

5、兰格所著传统的发明著作中的理论, 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力图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概念、性质进行界定、解释的同时, 阐述“传统”与“发明的传统”之间互融共生、并行不悖的交集。一、世代相传具有“同一性”的东西什么是“传统”?E希尔斯在论传统中定义道:“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 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 (traditum) , 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115 在他看来, “传统”的内涵需由以下要素支撑:1.代代相传的事物, 一个特定时期内某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事物, 在其拥有者发现它们之前已经存在;2.相传事物的同一性, 在延传和承袭的相继阶

6、段或历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同一性 (原样或重要的方面都未改变) ;3.传统的持续性, 它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这三个要素界定了“传统”的文化特性, 也厘清了“传统”的文化功能, 这种代代相传具有持续性的东西, 之所以不同于其他, 就在于无论斗转星移, 还是光阴荏苒, 前后一致的某种坚守和保持是它的品行, 如 E希尔斯所言:“无论其实质内容和制度背景是什么, 传统就是历经延传而持久存在或一再出现的东西。”121根据 E希尔斯的定义, 反思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或者说是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应该可以定义为历史上传承下来, 仍在不同文化场景中传承的具有一致性的

7、各民族民间舞蹈。在某种程度上, 部分等同于我们称之为“原生态”, 或者没有被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改造过的, 以及即便发生专业化、舞台化, 但其性质变化不大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具有鲜明保守性和深度封闭性的舞蹈范式, 因其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保持了自我文化的历史一致性, 其维持“当下”与“历史”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特性和力量, 不仅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个性, 也拉开了与其他舞蹈的距离。这种与自己的过去刻意保持一致的做法, 被业内认定为传统舞蹈, 即便有些舞蹈是当代的复现或者重建, 也不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此外, 我们所熟悉的韩国伎房舞蹈僧舞和太平舞, 这两个舞蹈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历史传承, 而是由近代艺

8、人挖掘整理改编的。在韩国政府文化财保护法推动下, 这两个舞蹈被保护和复现, 尽管它是再造的传统, 但不妨碍它们在传统舞蹈课程中教习, 在传统舞蹈类别赛事中比赛, 以及被评为韩国舞蹈文化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韩国政府“在确认舞蹈文化财时, 最重要的不是看某种形态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而是看其形态是否真正体现了韩国舞蹈文化中某一种类舞蹈的特点。依照这个观点看僧舞太平舞的话, 这两个作品都是以民俗舞蹈或宫廷舞蹈为基础, 按照传统舞蹈的结构、风格特点创作出来的, 是适合在舞台表演的新古典舞, 因此, 被确定为文化财。”2二、近代或当下的生产发明英国历史学家 E霍布斯鲍姆与 T兰格, 他们对“传统”的理

9、解与 E希尔斯大相径庭, 两人合著的传统的发明一书, 阐述了“被发明的传统”这一论断, 其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 其起源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 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31 说得更直白一些, 就是并非所有的“传统”都拥有古老的起源和历史, 许多是近代的一种“发明”和“生产”。在他们看来, “当社会的迅速转型削弱甚或摧毁了那些与旧传统相适宜的社会模式, 并产生了旧传统已不再能适应的新社会模式时;当这些旧传统和它们的机构载体与传播者不再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或是已被消除时;总之, 当需求方或供应方发生了相当大的且迅速的变化时”35, “传统的发明”便会源源不断

10、地被生产, 当然这种生产不只是发自民间, 更有国家意志和精英阶层的介入, 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依据这个概念引申推理, 今天被认定为专业化、舞台化、剧场化或者学院派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就是为了新中国专业舞蹈艺术建设的需要, 而生产发明出来的新传统。如专家们指出, “开门见山的说, 这里的民间舞, 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民间舞, 因为它已同原生形态的民俗舞大相径庭了。但它分明还是民间舞, 它所呈现的和它所拥有的, 依然没有剥离掉那些民俗、民间、民族独有的属性。首先指出的是, 这种民间舞是观念的产物, 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4;“国内舞蹈界所指称的民间舞 (实为舞台民间舞, 含学院

11、派) , 其实并不民间。剧场民间舞已经具有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 是一种取自民间, 经过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在这个改造过程中, 原生态民间舞经受了一个文化过滤和异文化输入的过程。中国舞台上的民间舞, 最终没有将民间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依靠, 而是在时代精神肖像的艺术创造使命下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原有的农民文化属性。”520 世纪 70 年代,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提出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概念。所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就是将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相结合, 即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大力进行思想文化观念的革新与发展。可见,

12、推陈出新与创造性转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延安艺术家们就是在推陈出新原则指导下, 对民间艺术资源经历了利用改造创新这一不断深化的艰难历程, 最终实现了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6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的新秧歌运动, 被大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者认定为该舞种发生的起点, 其学习民间、研究民间、发展民间, 用民间的形式进行新的艺术创造, 也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专业艺术实践的方法论。正是对“原生态民间舞”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解构和重构的创造性转化, 成就了这个“以民俗舞蹈为基础, 逐步演化成具有民族代表性意蕴的文化样式和清晰的发展脉络的舞蹈品种。”7这种做法

13、印证了 E霍布斯鲍姆与 T兰格对“传统的发明”的判断:“为了相当新近的目的而使用旧材料来建构一种新形式的被发明的传统。”36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被发明的传统”, 在世界上并不具有普遍性, 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对苏联舞蹈经验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民族舞蹈现代性发展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 “原生态民间舞”, 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 被延安文艺工作者、戴爱莲先生以及后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人, 这些以本土艺术弘扬、民族舞蹈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主体”, 倾注了全部情感和生命意义创建出来, 这种做法不仅成为该舞种文化创造的逻辑, 也是其“传统发明”的实质。当然这个“被发明的传统”并非

14、只是对“过去”到“现在”的简单复制与再造, 而是经历了一个受政治文化力引导、体现专业艺术诉求、浸入“历史主体”个人情感和文化想象力的发生过程, 并致使最终的艺术呈现不仅繁复而且驳杂。由此, 这个“被发明的传统”不仅组织“过去”进入“现在”, 也在改造“过去”重塑“现在”, “现在”和“过去”之间呈现出既断裂又绵延, 既差异又内联的文化特征。三、历史传统与当下发明之间的交集(一) “传统舞蹈”的恢复20 世纪 80 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入国内的外来舞蹈日益增多, 在观摩、学习、参见、比较中, 中国舞蹈人开始重新思考本土舞蹈的未来。该时期有过一次“中国民间舞蹈生命力之所在”的大讨论, 这次讨

15、论带来的影响, 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现代性找到了支撑, 促使一些借鉴现代舞理念与技法的作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传统能否被遗弃?传统是否应摆脱?E希尔斯给出了答案:“在文明演进和世代更替中, 每一代人都以一种新精神对待他们的任务, 试图不受前一代人既定信仰和依属感的束缚, 尤其在现代, 每一代人似乎都有其特有的出发点, 每一代人似乎都有机会重起炉灶, 阻止过去的事物进入现代, 并且使他们的社会面貌一新。然而, 就在一部分人与旧事物决裂, 追求新事物的同时, 许多人已经落入过去即传统的掌心中。于是, 这些决裂者便要饱尝虚弱、孤立和无援之苦。”146-47 可见, 传统不是一件想穿就

16、穿想脱就脱的衣服, 也不是一套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习俗, 尽管每一代人之间,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 存在着各种各样无可置疑的差异, 但却没有哪一代人能独立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信仰、行为范型乃至各种制度所需要的一切, 事实上, 人们都“生活在来自过去的事物之中”。今天, 与其说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集中于关于传统的否定和批判上, 不如面对传统存在的客观事实, 在实践上进行关于传统的重建与创造性的转化。印度、韩国、日本, 不仅民间有被 E希尔斯传统概念定义的舞蹈类型, 文艺院团、艺术院校也传承着被定义为古典舞或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民俗舞蹈的传统舞蹈, 而我国大多数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 创作舞蹈是主流,

17、传统舞蹈很多时候是被忽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被称为专业性、舞台化或者“学院派”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大多情况下传统舞蹈很少能原封不动地继承, 不加改变地坚守, 当然这与当下艺术院校以及文艺院团自身的目标定位有关。然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不能在文化真空中构建, 必然是以传统舞蹈文化中优秀要素作为资源, 所谓“不知出处谈何归宿”,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刘青弋在中国古典舞代表作重建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谈道:“没有作为古典舞本体的传统形态, 古典舞建设便没有历史和传统文化基础;没有新古典舞和当代舞建设, 就没有民族舞蹈的当下和未来。”8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也是如此

18、, 在大力建设新传统的同时, 也要将历史上传承下来具有同一性的传统舞蹈建设起来, 如同印度、日本、韩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一样, 我们也需要建构一套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教材、作品和学术研究体系。因为无论是文化自觉 (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的反思, 还是文化自信 (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的养成,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坚守, 没有对传统的弘扬和光大, 是立不住的。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而言, “没有传统的你, 也就没有我。我不处身于传统之中, 我就不是我, 我就不成其为我。”9(二) “同一性”的坚守当下专业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作为“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是一

19、种“被发明的传统”。“发明”是创造过去没有的事物, 或者提供比以往更为优化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放弃、消解并重构。对此, 一段时期内, 专业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并没有从复建角度去修复传统舞蹈, 而是根据“为我所用”, 以及对现代性的追求重构了传统, 是在对“旧有形式” (“原生态民间舞蹈”) 进行改造, 赋予自身“新的生命”的过程中, 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这一个”。这是因为一段时间里“只有经过创作、加工和艺术处理后, 赋以它新的思想和形式, 才有可能成为好的艺术品, 才有可能使民族舞蹈这朵鲜花不会枯萎,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0这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一种共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20、从建设的成果以及培育的人才来看,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专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能提升为官方认同、民众接受的主流艺术, 一方面与它能即时性体现国情、反映民情以及时代发展特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这种“被发明的传统”, 某种程度上是批判地继承, 或者创造性地转化, 是对“活着的过去”进行的文化再生产。这一文化再生产在生产过程中, 并没有与旧有的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而是在一种对“过去”的高度选择、重组、诠释乃至虚构的过程中, 实现了“过去”和“现在”的衔接。这种衔接不仅保证了它独立的艺术品质, 也强调了它排他性的文化特色, 使其避免了“趋同即消亡”的危机。如已故中国民族民间舞前辈许淑媖所言:“我

21、觉得, 继承传统的问题, 应该是永远的前提。假如去了前提, 作为东方的一个民族, 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 假如说, 我们的发展离开了民族传统的土壤了, 离开了自己的历史, 离开了世世代代的人民的智慧、创造、审美, 包括理想、意识、制度、宗教信仰, 如果离开了世世代代的这些东西, 再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的艺术会走向何方?是不清楚的。”11许淑媖说的传统是有所指的, 是对一个民族舞蹈动作语言、风格审美、技术技巧、服装道具、表演范式等内容“同一性”特质的继承。因为无论是“传统的发明”还是“发明的传统”, 作为一种动态、开放的“文化意义结构”必须存在于历史过程中, 一种文化之所以具有区别于另一

22、种文化, 就是因为某种前后一致的范型保持了它的个性, 因为“一个社会群体, 往往是透过对过去的选择、重组、诠释乃至虚构, 来创造其自身的共同传统, 以便界定该群体的本质, 树立群体的边界 (boundary) , 并维系群体内部的凝聚。”12对此, 刘青弋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民族、地域、文化传承的特定概念, 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 继承与变异是发展传统的两大方面, 变异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定律, 但不变的是血缘的延续。量变积累促使特定的质变, 母体便随之消解。因此, 如何把握变的尺度, 在不变中求变, 在变中求不变是当代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关健。”13(三) “多样性”的强调“文化多样性”对

23、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如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生物多样性会让人类在生存上更安全, 文化多样性也一样。”14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舞种、一个专业、一个学科, 与芭蕾舞、古典舞等其他的舞种有所区别, 如果说这些舞种最大的一个特质在于统一的风格审美、统一的舞蹈语言、统一的技术技巧, 在某种程度可以将之视为一个体系、一套标准、一种规范, 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则是由 56 个民族,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

24、政区, 上万种舞蹈构成的一个庞杂、繁复、多元的混合体。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 即便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也会产生相对的区别与差异。“民族”是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进行识别的人群单位。1953 年, 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自报登记上来的民族名称多达 400 个, 从 400 个归并为 56 个, 本身说明其中蕴含的差异与不同。可见, 尽管被识别为同一个民族, 但现实生活中支系依旧维持着“我群”与“他群”的区别, 这种区别标识通过具体的文化表征加以强化, 有时是语言, 有时是服饰, 有时则是艺术包括舞蹈。因刻意地维护自我的属性, 从而导致同一个民族也会存在舞蹈的多样性

25、。与此同时, 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支系居于不同地域, 也会出现舞蹈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文化交流不同, 致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跳一方舞, 中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不仅同一个民族中不同的支系会跳不同的舞, 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地区、同样的人也会跳不同的舞, 诸如在四川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 隔一个山谷跳不同舞的情况比比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还将 5 月 21 日确立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自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数以万计的中国

26、民族民间舞蹈, 不仅是诸民族艺术历史实践的智慧积累, 也是当下民族舞蹈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尊重、培育、发展好这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 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其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必然选择, 一旦忽略、丢失、遗弃, 很可能就会永远消失, 将成为整个中国民族舞蹈的重大损失。某种程度上, 尊重民族舞蹈文化多样性, 就是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结语“传统”在 E希尔斯论传统与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中, 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述, 一种被定义为世代传承下来具有同一性的东西, 另一种则被认定为是相当晚近的发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主张, 其实说明着社会生活的

27、辨证统一性。人类社会正是在一方面继承过去、一方面发明当下中健康有序地运行, 全盘肯定传统的复古主义, 与完全否定历史的虚无主义, 都是极端不现实的。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而言也是如此, 确实没有一种“零合”的选择。“温故”的目的在于“知新”, “继承”的意义在于当下更有效地应用, 传统作为“活着的过去”, 能够活到现在的“过去”, 本身就是“现在”, 甚至会是“未来”。对此,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建设, 必须是坚守传统与勇于创新并举, 保持民族性、强调地域性、体现时代性、兼顾多样性是其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康庄之路。参考文献1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 吕乐,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朴

28、永光.把“根”留住: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舞蹈类概说J.舞蹈, 1999 (2) :25. 3霍布斯鲍姆, 兰格.传统的发明J.顾杭, 庞冠群,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4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存在的学术与社会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4) :218. 5袁禾.中国剧场民间舞的“非民间”文化属性J.舞蹈, 2004 (11) :10. 6沈文慧.利用改造创新:从秧歌看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118. 7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 (1) :8. 8刘青弋.中国古典舞代表作

29、重建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 (5) :25. 9户晓辉.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J.民间文化论坛, 2014 (1) :12. 10邓辉.从民族舞蹈的生命力看贾作光的舞蹈艺术C/浙江省舞蹈家协会, 北京市舞蹈家协会.贾作光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文集.上海:2002:93. 11许淑媖.再谈深入学习传统, 奋力发展创新C/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402. 12刘惠萍, 黄景春, 钟宗宪, 等.在“传统”与“发明”之间:当代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 2006 (10) :1. 13刘青弋.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 (2) . 14郝苏民.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