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5138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2.6《中国当代诗二首》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 中国当代诗二首,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 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走近作者 (1)曾卓(19222002),诗人。原名曾庆冠。 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 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79年底平反,

2、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2)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 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 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 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 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已出版作品有长 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89年3月26日,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背景呈现 (1)沧桑岁月诗含情我遥望写于1981年3月,当时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恢复了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此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

3、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2)用生命铸就的诗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的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知识链接

4、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海子、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2.多音字,三、词语辨析 1.经历阅历 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亲身遇到过。阅历: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程度。 例:马年春节,中原工学院大三学生王聪第一次没回家过年,他利用这段时间挣了一个大“红包”:除了打工的

5、收入,更有工作赚来的_和经验。 2月24日在国家大剧院,舞剧孔子将再次公演,全剧以“孔圣人”周游列国的_为线索,客观讲述了孔子未曾被神化的生命历程。,阅历,经历,2.关心关注 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 关注:关心重视。关心 关注,例:“给家人做一顿早餐,为长辈和_自己的人发一条短信祝福新年”、“用压岁钱进行投资”、“当义工为社区服务”、“读几本书,到乡村社区搜集春联等民俗文化编印成册”寒假期间,湖南省祁阳县中小学校寒假作业的形式、内容让学生和家长耳目一新, 如果要问本届冬奥会最值得_的赛事,首屈一指的就是2月15日上演的俄美冰球大战。,关心,关注,参考答案: 1.狂风暴雨:

6、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此处不合语境,使用错误。2.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使用正确。,五、名句默写 当我年轻的时候,/_,偶尔抬头/_,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曾卓我遥望)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_/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_,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生活的海洋中,遥望六十岁,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1.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烟雾”中? 我的理解: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

7、颇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烟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2.如何理解“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诗的含意? 我的理解:诗人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这一比喻亲切、妥帖。其中诗人感慨往事依稀,年轻时的一些幻想如烟雾般飘散,含有一种怀旧

8、之情。故乡是亲切的,是精神的归宿,却迷失在烟雾之中。在此,经历了人生坎坷的诗人,则不止于抒发泛泛的人生感叹,更包含了对自己几十年蹉跎岁月的不胜欷歔,对那段不堪回首的人生航程中被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夺去美好年华的痛惜与愤慨。,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 我的理解:这首诗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瞬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离世,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

9、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我的理解:,5.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我的理解: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

10、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1写法归纳 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 曾卓的我遥望巧妙地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以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呢?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是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呢?诗中并没有交代,而是一笔带过,省略所造

11、成的意义留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充。,2技法指导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就是留白,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扩大,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3随堂练笔 下面是海子的一节诗,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加以赏析。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 4他山之石 (示例)作者海子在诗歌创作方面善于运用留白

12、的艺术手法,简短的三句诗,不经意间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农民的诗意美。而这种美是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的,中国农民身上的一切美德在这里全部凝结起来。,遥望诗意地观望我在遥望,那清丽如水的日子;我在遥望,那种火热的激情;我在遥望,那晶莹善良的人生;我在遥望,那溪边的水草;我在遥望,那装扮春天的花香。曾卓在我遥望中写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诗人写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面对人生,让我们遥望,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象与本质”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麦 片彭国梁每

13、天早上,我洗漱完毕,第一件事便是到 厨房拿一只小小的瓷碗,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长 柄的汤匙,到一个矮矮胖胖的透明的塑料罐里 掏麦片,三汤匙或六汤匙。麦片是进口的,100%。有时是澳大利亚,有时是英国。但澳大利亚和英国我都没去过,他们的麦片有什么差异,我一无所知。纯天然、不含胆固醇、即食、免煮。我每天都吃,说明我有了一种信仰。尽管我也知道,这种信仰未免有些盲目。,麦片用开水一泡,用小汤匙在碗中搅一搅,样子显得既文雅又滑稽。偶尔有一两片麦皮卡到了牙齿缝里,剔出来了,麦片黄黄的硬硬的,这麦皮真的来自英国或澳大利亚,我真有点怀疑。 我的老家属丘陵地带,以种水稻为主。间或有几丘田种了麦子,那也只是一种点缀。

14、麦子可以磨面,面又可以做成面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觉得眼前这从牙缝中剔出来的麦皮与我少年时在家乡见过的麦皮没有什么不同。 说到麦子,我知道更有发言权的人在北方。北方的麦地一望无际。麦海、麦浪。在北方,无论老人或孩子,男人和女人,呼吸的都是麦子的气息。我也去过北方,在满眼的麦浪中,人显得十分渺小。,吃麦皮都要吃进口的,这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我每天早上都吃着来历不明的麦片,我感到这种行为有些荒诞。 是的,这种行为有些荒诞。 在街道旁,在城市的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一个广场。这广场还是一片黄土,怎么办?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在规定的日子里展现一派郁郁葱葱,总得有一些奇思妙想。种花种草看来是赶不上

15、了。再者,广场到底要修成一个什么样子,最后的设计方案还没定下来。一片辽阔的黄土。一片裸露的荒芜。此时,有人提出,种麦子。,真是好主意,在广场上种麦子。麦子种下去就发芽,发芽之后再催化催化,十天半月的,就绿油油一片了。于是,城市的广场就暂时成了城市的麦地。 那些天,我总是鬼使神差地到那麦地中穿行。 麦子破土了。麦地慢慢地改变了那一片黄土的颜色。麦子让那一个广场怪模怪样的。麦子在清晨醒来,青翠欲滴。麦子在节日来临的时候,扭着嫩嫩的腰肢,麦子被人抚摸,被人亲吻,被人用轻佻的语言调笑着。 后来,麦子消失了,没有人留意。,像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有一个叫海子的年轻诗人来到了麦地。“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

16、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哭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反射的诗歌的光芒!” 海子依然年轻。海子忽然就成了一株麦子。海子消失了。 城市广场上的麦子,说不见就不见了。 人们享受了麦子的青春,但麦子后来究竟结没结果,真的,没人留意。 我也没有留意。我现在吃着无味的麦片,我在记忆中四处搜寻麦子青春的模样,而记忆中的麦子一片模糊。,赏评 这篇文章通过对麦片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对麦子的赞美之情。作者开始写麦片,从留在牙缝的麦皮联想、想象开去,写自己每天喝麦片的盲目和荒诞,接着写广场

17、种麦这件更荒诞的事情。读文时要关注语句体现的作者感情,如“麦子在节日来临的时候”体现出对城里人不珍惜麦子的批评。接着引用海子的诗,亮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人类无力偿还麦子的恩情。最后一段照应上文进行理性的总结,“我”每天喝麦片,但也像其他人一样,只享受着麦子的青春,而没有留意麦子最终的结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赏析 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接下来的两句描写山间烟云滚滚,山雨欲来的情景。这里借“青山”“烟雨”表达自己的思想,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是,希望抗战高潮到来。但这一切最终并未实现,他不免怅然若有所失。下片集中写“愁”。作者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发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写“青山”“烟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腾的气势。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思考 这首词开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