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新技术评价及应用管理模式的探讨 黄雪莹 钟文德 李林 陆慧菁 黄伟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摘 要: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临床新技术全程管理的可行路径, 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现状调查、QCC、PDCA 等方法。结果 拟定了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 完善了临床新技术评价及临床应用管理模式, 并探讨了适合医院实际运行的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结论 临床新技术评价及临床应用管理模式有助于对新技术临床应用关键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系统管理, 推动新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以及确保新技术规范化开
2、展和医疗质量与安全。关键词: 临床新技术; 技术评价; 应用管理模式; 基金:广东现代医院管理研究所科研立项课题 (编号:201515)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HUANG Xueying ZHONG Wende LI Lin LU Huijing HUANG Weizha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st
3、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to buil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management, and to promot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Methods We mainly used the su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r
4、eview, expert consultatio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DCA, and some others. Results With evaluation indexes being drawn up,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were improved. Besides, practical management proc
5、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available in hospitals were discussed.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are helpful in managing systematically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key periods, promotes researc
6、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als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medical care.Keyword: New Clinical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Evaluation; Application Management Mode; 随着分级诊疗、建设区域医学中心和医疗中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等政策的逐步推进, 综合性医院解决疑难危重症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院内外
7、部环境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需求和动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核心技术能力。国家卫计委 2016 年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把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列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之一1。同时, 卫计委调整了医疗技术管理政策, 医院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目前临床新技术尚未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结合医院实际运行情况, 探讨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新技术评价指标及临床应用管理模式, 推动核心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现状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QCC、PDCA 等方法。1.1 文献
8、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 建立文献数据库, 进行文献分析提取评价指标。调查分析医疗机构临床新技术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现有的医疗技术准入、监管工作经验基础上, 结合文献研究分析的结果, 以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 HTA 的要点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社会适应性) 为基础, 初步构建了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1.2 专家咨询按照代表性与权威性、管理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 专家咨询遴选了广东省内 10家三甲医院 (包括 3 家省部属医院、7 家市属医院) 的 22 位专家, 进行 2 轮专家咨询。为方便交流沟通, 用问卷星工具制作了网络版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通过微信开展了 2 轮专家咨询。1.3 专家
9、讨论通过 QCC 的方法, 借助本项目组所在的主要医院的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的平台, 以及微信沟通的便捷性, 开展讨论会、专家深度访谈。结合数据统计结果, 建立了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1.4 调查研究以项目组所在的主要医院为例, 实证研究评价指标体系, 形成特色医疗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了新技术评审, 以及类推进行了特色医疗技术评审;优化了临床新技术评价准入流程, 探索并形成了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流程和模式。2 结果在现有的医疗技术准入、监管工作经验基础上, 通过专家咨询、现状调查等, 形成了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 (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 , 探讨适合医院实际运行的新技术准入评
10、价程序、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流程、措施和理念, 以及信息化管理方式。2.1 专家咨询情况基于文献分析的要点和实际工作的重点, 第一轮专家咨询主要针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名称、权重进行评判, 并就设置结论性评价意见 (是否同意开展新技术) 征询专家。第二轮咨询主要是明确二级指标的评价维度, 同时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第二轮评判。第一轮专家咨询发出 22 份问卷, 回收 22 份, 均为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 100%, 有效率为 100%。22 名专家中从事医院管理的占 77.27%, 从事临床医疗的占54.44%, 从事卫生经济的占 4.55%;正高职称的较多, 占 31.82%, 副高的占22.7
11、3%, 中级的占 18.18%, 初级的为 9.09%, 其他的为 18.18%;最高学历较多者为硕士 (占 50.00%) , 本科的占 31.82%, 博士的占 18.18%;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 岁 (占 31.82%) , 其次为 4049 岁 (占 27.27%) 。第二轮问卷发出 22 份, 回收 16 份, 均为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 72.73%, 有效率为 100%。这些专家中从事医院管理的占 56.25%, 从事临床医疗的占 56.25%, 从事卫生经济的占 6.25%, 并且 62.50%者从事该领域工作和研究的时间10 年;正高职称的较多, 占 37.50%, 副高的占
12、 25.00%, 中级的占 18.75%, 初级的为12.50%, 其他的为 6.25%;最高学历较多者为硕士 (占 37.50%) 、本科 (占37.50%) , 博士的占 25.00%;年龄主要集中在 3039 岁 (占 37.50%) , 其次为5159 岁 (占 25.00%) 。2.2 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通过上述方法, 参考对 2005 年至今的文献分析结果, 按引用频率和 EBM 标准提取医疗技术评价指标, 结合上级卫生计生管理部门对医疗技术管理的要求、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原有技术管理工作经验, 经过 QCC、专家讨论会、预调查、2轮专家咨询, 集合医务管理、临床、卫生经济学专家的意
13、见, 形成了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见表 1。表 1 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及含义 下载原表 在对临床新技术进行上述定量评价 (满分为 100 分) 后, 设置定性评价, 做结论性评价意见, 包括同意开展、暂缓开展、不同意开展。其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一票否决的条款。2.3 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2.3.1 应用管理模式医疗技术应用管理是全过程管理, 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经过调查、专家讨论会, 结合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对临床新技术管理的条款要求, 以及 2015 年以来国家卫计委对医疗技术管理政策的调整, 本研究认为临床新技术准入主
14、要包括技术准入、伦理准入、人员准入 3 方面, 优化了原有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作用, 并且在原有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专业组专家丰富专家库。调整后的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流程见图 1。2.3.2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库为了更精准地对临床新技术准入申请审批, 推动医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结合卫计委对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的精神, 本研究所在的主要医疗机构于 2016 年初完善了医疗技术库。该医疗技术库涵盖了医院已经开展的各项医疗技术的有序集合2, 主要包括两大技术库, 一是公共库, 即是全院各科室均涉及的医疗技术;二是专科库, 即是某专科专用的技术库。其中手术操作类技术
15、库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为, 把医院 3 大数据库进行一一匹配对应, 具体为临床诊断数据库、物价收费数据库、病案编码数据库, 以方便临床医生、病案编码员的准确使用, 以及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利用。图 1 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流程图 下载原图各临床、医技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在医疗技术目录下。基于医疗技术库的数据, 医务管理部门可以更精细审核临床新技术申请, 有理有据地完成形式审核的重要环节。经研究讨论, 尚未纳入医疗技术库管理的医疗技术, 必须提交申报, 获批准后才能在临床开展。对于某专科已经开展的技术, 其他科室在临床应用前, 也需要提交申请, 完成不同方式的审批流程。2.4 临床新技术的过程管理2
16、.4.1 追踪评估及动态监管对于经过准入的临床新技术, 医务管理部门实施严格的追踪评估和动态监管, 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提供指导和督查。 (1) 临床新技术准入后, 医务管理部门实地追踪检查实际开展的前 3 例, 及时把追踪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并报备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 (2) 新技术中期自评。根据申请书的计划, 开展一定病例或到计划中期, 科室提交自评报告, 总结技术开展的病例、效果、不良事件等。(3) 医务管理部门不定期检查, 结合医疗技术管理政策的调整、不同时期的卫生计生管理部门的专项管理活动。 (4) 临床科室主动上报技术的不良事件, 或需要医院协调的问题。 (5) 对新技术进行结题考
17、核。科室自评后提交临床新技术项目追踪管理表。对应动态考核结果, 医务管理部门作出新技术转常规、调整技术方案、中止、终止应用等审核意见。只有通过考核的新技术方能转为常规技术。2.4.2 加强技术档案的管理新技术档案管理是医疗技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技术准入后的追踪管理3-4。经过探索, 完善了新技术档案管理架构, 归档框架借鉴技术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理念, 主要包括“准入前材料”, 准入申请材料、外来新技术项目的协议或合同等资料、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核资料、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资料;“事中监管”, 新技术临床应用资料 (病例、应用效果阶段性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等) 、新技术改进
18、记录、新技术中期/结题总结报告;“事后监管”, 新技术转常规技术的资料 (科室总结、医务科意见、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记录) 等。2.4.3 激励管理医疗技术是医院重要竞争力, 其中临床新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技科室研究、申报临床新技术的积极性, 影响到医院新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临床新技术的激励, 包括定期激励和不定期激励, 这些也为医务人员的个人发展提供平台, 不断调动他们积极性, 实现良性循环5。其一, 定期激励, 医院每年组织优秀临床新技术评选, 在院内表彰优秀者,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优秀临床新技术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先进性、特色和创造点、效益情况 (社会效益和经济
19、效益) 、医疗安全、应用推广情况等。评选结合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评分满分为 100 分, 定性评价主要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第二, 不定期激励, 医院组织遴选特色医疗技术, 推进各专科特色化发展, 树立医院及专科医疗技术品牌。经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专家讨论并界定了特色技术, 具体指直接用于患者的实用性诊疗技术, 对某种疾病的诊治具有超出一般技术的效果, 技术水准代表目前本学科先进水平, 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或本科室确定的技术主攻方向一致, 技术含量高, 创新性强, 可持续发展势头好, 技术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 2 年在广州市、广东省或全国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6。201
20、5 年, 医院评选了一批特色医疗技术。3 讨论医疗技术特别是临床新技术体现了医院核心竞争力。随着医改的推进, 医院内外部环境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需求和动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开展新技术能力。近年来, 卫计委调整了医疗技术管理政策, 医院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新技术作为医疗技术管理的重要部分。但是, 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管理模式。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研究热点, 发现技术评价在国外研究较多且较成熟, 近十年来国内都有临床新技术的学术关注度, 发表的关于临床新技术评价的论文却不多。也即临床新技术评价有实际需求, 但研究不多。所以, 研究临床新技术评价及其管理模式
21、, 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实际医院管理需求。3.1 成效临床新技术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另一方面也带来医疗资源合理应用、医疗质量和安全医患、社会伦理道德不适应等问题。本项目建立了科学、客观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对新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及准入管理, 减少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避免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 根据临床新技术申请审核的具体工作反馈情况, 本研究逐渐完善了临床新技术评价及临床应用管理模式, 探讨并形成了对新技术临床应用关键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系统管理理念,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不良事
22、件等负性事件的发生。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增强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既控制医疗费用不必要的增加, 又提高医院社会经济效益。2015 年本研究所在的主要医疗机构共有 26 项新技术通过审批, 2016 年 46 项新技术通过准入。申报的临床新技术项目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新技术的质量也持续提高。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对2015、2016 年获批的临床新技术进行了年度考核, 上述新技术顺利通过考核, 转为常规技术。本项目建立的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临床应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其他医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自己医院实施, 进一步精细化新技术全
23、过程管理, 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3.2 多部门协作平台本研究探索了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 对临床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通过项目管理的工作方法, 促进了医务管理、后勤管理多部门合作, 形成联席会议机制, 搭建了及时互通信息的沟通平台, 发展医务管理 MDT。良好的沟通渠道, 及时有效的沟通, 才能实现对新技术临床应用关键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系统管理, 确保新技术的规范化开展7。目前, 运作比较好的多部门协作平台包括新技术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小组, 主要由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信息科、设备科、改革办等职能部门组成;另外一个平台是新技术准入后运作小组, 比如乳腺外科术中放疗新技术“术中放疗技术协作
24、组”, 成员既包括临床科室乳腺外科、辅助科室 (放射治疗科、手术室、麻醉科) , 也包括职能部门 (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设备科、医保办公室) 。通过这个多部门协作平台, 协作组不仅可以线上 (微信群) 沟通, 还可以在线下 (手术室现场) 实时沟通解决问题, 优化治疗操作流程。3.3 依托信息化管理新技术在医院医疗技术库的基础上, 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审核新技术准入, 监管新技术具体实施情况, 考核评估新技术开展效果。经过前期论证, 本研究所在的主要医疗机构联合电子病历系统公司开发了医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 6.1 相关联, 正在试用阶段。通过这个系统, 可以实现新技术申请
25、、审核、审批、试运行、监管、年度总结、转常规的流程管理, 以及与之对应的医师资质管理、技术和医师资质的数据统计分析。临床医技科室可以申请新技术项目、建立科室的技术档案, 医务管理部门实时审核、监管、分析专科或医院的新技术项目申请及开展情况8, 为评估专科技术水平、医师资质能力提供客观而直接的参考依据, 完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电子化档案。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办法Z.2016-10-4. 2钟秀和, 张武军, 李礼安, 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医院管理, 2015, 13 (3) :66-68. 3董雅群.医疗技术准入档案管理J.山东档案
26、, 2014 (6) :47-49. 4曹德林, 仇永贵, 赵建美.某院医疗技术标准化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 (24) :14-15. 5田源, 陈颖敏, 汤晓丽, 等.综合性医院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 2015, 15 (1) :100-102. 6黄雪莹, 李林, 钟文德, 等.特色医疗技术评价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 2016, 16 (2) :247-249. 7韩琳, 颜世洁, 贾怡蓓, 等.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 2014, 17 (3) :169-171. 8詹险峰, 梅梅, 朱阳, 等.临床类新技术准入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医学, 2016, 45 (7) :99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