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探讨 宁丽丽 哈尔滨市消防支队 摘 要: 针对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步行街消防设计存在的难点, 如防火分区面积过大、首层疏散距离过长等不符合消防规范的问题, 提出店铺内采用防火玻璃加喷淋保护及设置亚安全区的消防解决方案, 并利用 FDS 进行模拟评估, 验证该方案在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情况下, 可以保证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建筑的消防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 大型商业综合体; 防火分区; 人员疏散; 性能化消防设计; 作者简介:宁丽丽 (1971-) , 女, 哈尔滨市消防支队香坊区消防大队工程师, 主要从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祥路
2、136 号, 150001。收稿日期:2017-04-24Discussion on fire safety design of a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NING Li-li Harbin Fire Detachment;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fire safety design of pedestrian street in a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such as overlarge fire compartment area and overlong evacuation d
3、istance on the first floor,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fire-resistant glass plus sprinkler in the units and setting of sub-safety area, and FD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afety of the plan. It was prov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ire facilities in good condition, the plan c
4、ould ensure the safety of people. The study could give references for the fire safety design of the similar projects.Keyword: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fire compartment; people evacuation; performance-based fire design; Received: 2017-04-24针对近些年来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危险性高于一般民用建筑, 易造成重大火灾事故。大型
5、商业建筑的火灾事故不断出现, 使得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消防安全被日益关注。分析发现, 疏散难度大、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可燃物大量堆积等是商业综合体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原因。如何在消防设计中制定有效的方案, 以预防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并减少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 是大型商业体建筑消防设计的难点。笔者以某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进行探讨。1 性能化消防设计概述所谓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是指以消防安全工程学为核心形成的一种新型消防设计方法, 目前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它并非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设计, 而是综合消防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及原理等, 确定一个具体的消防目标后, 充分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特点及使用功能等进行仔细地
6、定性、定量预测及评估, 最终获得最佳的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案。即使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火灾, 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响应, 将损失及人员伤害降到最低。可见, 作为一种新型消防设计理念及方法, 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灵活性、经济性等优势。大型商业建筑一般地处城市中心区域, 且城市功能相对集中, 客流量大。据统计, 大型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达上万人, 性能化设计应考量其周围的建筑特点。同时, 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具备多种功能, 内部交通与公共空间紧密相邻, 形成一种通道竖形结构, 且出于对内涵、文化及气氛等方面的追求, 商场设置了众多装饰物, 其中很多物品具有易燃性。在消防设计中, 人员疏散难度大, 疏散
7、距离长。因此, 加强对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进行性能化消防设计不仅是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保护, 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2 工程概况及消防难点2.1 工程概况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 120 000 m, 地上 5 层, 局部 4 层, 主要用于商业、餐饮及影院等, 地下 1 层, 建筑面积为 10 000 m, 用于地下停车场;商业街建筑面积为 30 240 m, 地上 2 层, 标高 10.2 m。其平面布局如图 1 所示。笔者主要针对商业综合体部分进行分析, 探讨综合体内步行街部分的消防问题及解决方案。图 1 某商业综合体平面布局图 下载原图2.2 消防设计难点(1) 室内步行街隔断。国
8、家现行技术规范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 明确规定了大型建筑内的商业展厅等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且采取不燃烧材料进行装修;同时, 对建筑的地上、地下面积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该大型商业综合体中, 步行街由多个大小不等的中庭、走道等组成, 并通过楼板进行分隔处理, 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阻隔材料都与规定不符, 需要对各层开口进行防火设计。(2) 安全出口设计。购物中心步行街首层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最大距离为80 m, 大于 60 m, 如图 2 所示, 无法满足“建规”第 5.3.6 条“步行街两侧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应靠外墙设置并宜直通室外, 确有困难时, 可
9、在首层直接通至步行街;首层商铺的疏散门可直接通至步行街, 步行街内任一点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 60 m”的要求。此外, 除了步行街中庭两侧具备直通门外的出口, 其余的疏散楼梯都在首层步行街内, 与出口还有一段距离, 经过测量, 最长的疏散距离为 62 m, 仍无法满足疏散要求。3 性能化消防设计解决方案(1) 确立防火单元。由于步行街由多个走道与中庭连接到一起, 建筑面积较大, 且街道两侧的店铺火灾负荷大, 加之建筑内耗电量较大, 成为火灾易发区。常规性消防设计需要采用大量大跨度防火卷帘, 直接影响消防安全性能, 且与当前节能减排理念相悖。因此, 设计方案充分结合步行街与店铺
10、的特点, 提出引进喷淋系统方案, 利用水冷却喷头对玻璃进行防火保护, 发生火灾时喷头遇热开启向玻璃喷水, 降低玻璃温度的同时延长玻璃的耐火性, 可以有效提升防火性能。图 2 步行街疏散距离 下载原图为了促使系统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可以与建筑自动灭火系统整合到一起, 并设置耐火级别为 1.5 h 以上的防火玻璃将店铺与公共区域进行隔离处理, 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 将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避免火势蔓延对人身安全及财产的伤害。同时, 针对防火单元内部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优化, 如店铺内设置感烟探测系统、机械排烟系统等, 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 将损失降到最低。(2) 设置亚安全区。一般, 商
11、业建筑内部的公共区域人流量较大, 由于基本没有商业活动, 相比较来说安全系数较高, 且在建筑设计初期, 中心区域一般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能够形成一个亚安全区。因此, 针对公共区域可以设计多个“亚安全区”。一是中庭与公共走道之间不放置任何可燃物品, 在主力店向公共区域开放方向设置防火保护, 避免发生火灾后烟气及火焰进入公共区域;二是为了降低移动火灾隐患, 在中庭区域安装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 系统对监控范围内的所有物品进行动态化监督和控制, 一旦发现火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实现消防系统对火灾区域近处理的效果, 为周边人员的疏散提供安全区域。(3) 优化出口。出口作为疏散的关键环
12、节, 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建筑的防火性能。因此, 在建筑性能化消防设计中, 还应充分考虑出口的消防设计。一是对于连接安全通道的门周边, 要确保其在推开时不占用走廊, 保证人员疏散量最大, 且不应在安全走廊内放置任何杂物;二是安全走廊防火分隔应使用防火门, 不能使用防火卷帘, 以最快实现对火焰的阻隔。针对以上提出的消防设计方案, 采用 FDS 进行性能化评估论证。设定最不利火灾场景, 模拟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情况。结果表明, 在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情况下, 该方案能够满足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要求。4 结论该案例可以充分体现性能化设计对于超规范消防问题的解决流程, 但其设计原则应完全基于消防规
13、范的要求, 即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性能化设计应在高于规范要求的消防安全性之上方可成立, 这也符合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特点, 满足消防设计的需求。但性能化设计针对的问题都属于超出规范限制的难点, 应结合建筑和区域的不同进行考虑。参考文献1杨淑江, 倪天晓, 张新, 等.大型商业室内步行街性能化消防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4) :370-374. 2王小龙.浅析某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人员疏散性能化设计J.江西建材, 2016, (2) :8. 3杨焰文, 罗铁斌.大型购物中心空间形态布局的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分析以四个大型综合商业项目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 2011, (3) :64-69. 4朱艳, 孙文剑.某大型地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 34 (6) :760-763. 5李倩, 刘庭全.某商场防火分区性能化防火设计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6, 35 (11) :1554-1556. 6方垒, 丁诗懿.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庭防火性能化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6, 35 (5) :64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