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1 理清结构:2 语言特色:文章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为 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这里不但有对一般情况的分析,而且有对特殊情况的认识。又例如:“怀疑不仅 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里采用递进复句,利用“消极”“积极”两个词点明了两个分论点之间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为 了增强语言的严密性,作者 在词语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例如作者在行文
2、中多次用到“一切”,每次的表达效果都不同。“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概莫能外。“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强调了因怀疑而引起的追问对排除所有虚妄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 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3 把握重点:文章是 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作者 是根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根基。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名言作论点,也是一种常见
3、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为了论 证中心论点,作者按治学的过程分两步进行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先 按从一种传说到对一本书、一种学问的顺序来阐释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具体解释其原因:“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 别之后,学问才会成为自己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会起来”到“评判”到“修正”的顺序证明怀疑能带动治学过程的一个个环节。4 攻克难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文章不只开头引用古代大学 问家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础,而且中间又引 用孟子的“尽信
4、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至理名言来证明“学 则须疑”。强调“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很有说 服力。与此同时,还选用了传说- 2 -“三皇五帝”和 “腐草为萤”两个例子 作论据。这两个论据一是它们确是“传说”;二是它们各有代表性。“三皇五帝”代表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传说,“腐草为萤”代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传说,证明了 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并且就这两方面进行了追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借鉴。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实为证,非常有说服力。文章不但有具体事例,还有概括事实:“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 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5、”所有的论据都紧紧围绕“学则须疑”这个中心论点,点面结合,论证有力。5 质询疑点:文中事实与道理论 据的使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1、事实论据如:“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作用:以戴震不断质疑这一具体的事实论据, 说明前文的看 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2、道理论据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作用: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读者,懒惰、无疑不能治学,怀疑是发展 学问 的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怀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