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砂制作技艺与工具的演变发展研究 潘岷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宜兴制陶历史悠远, 考古发掘证明, 宋代已有紫砂器具的生产, 至明清时期紫砂烧造达到鼎盛。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制陶技艺也在不断演进, 陶业分类越来越细化, 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繁多的制作工具在先辈们的发明创造下,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并且在材质和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革新演变, 在各类陶瓷生产中独树一帜。关键词: 紫砂起源; 技艺; 制作工具; 演变发展;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hnique and Tool of the Yixing Pot
2、teryPan Min Abstract: Yixing potter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Yixing wares,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were already in use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With development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pottery-making skills have evolved. The Yixing p
3、ottery has achieved a unique style and made breakthroughs in it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which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other ceramics.Keyword: origin of the Yixing pottery; technique; too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宜兴制陶历史悠远,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 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宜兴陶业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 以生产日用生活用陶为主, 虽曾历经兴衰, 但一直没有中断, 具有
4、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制陶技艺也在不断演进, 陶业分类越来越细化, 紫砂器因宜兴制陶工艺不断演进而诞生。从古窑址发掘的残器制作工艺、结构和手段, 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可以看出, 紫砂制作工具的应用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紫砂成型技艺的出现而产生、发展和创新。一紫砂工艺之源起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 前人多认为始于明代。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创始篇记载, 金沙寺有寺僧习惯用陶缸, 故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 并放入陶穴烧之, 遂得以传世。正始篇记载供春为吴氏家僮, 而此时吴氏正读书于金沙寺, 供春聪明过人, 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 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 改为
5、木板旋泥并配合使用竹刀。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 烧造的壶造型新颖、雅致, 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 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石”的说法。鉴于他的名望, 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 供春也成为紫砂工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然而, 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指出北宋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 诗琢无玉瑕”等, 认为此处的“紫泥”“砂罂”即指紫砂茶具。民国时期, 谈溶在壶雅一文中写道:“泡茶用壶, 始自何时, 颇难考证。但苏子有煎茶诗, 相传煎茶只煎水, 茶性仍存偏有味, 郭元登西屯女诗:解鞍系马堂前树, 我向厨中泡茶去。可
6、证宋元已用壶泡茶。泡茶即用壶, 则阳羡为产茶地, 且有美壤, 因而制壶。故梅宛陵诗有: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又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倡和集及永春侯王清真, 与姚少师独庵、释南洲斗茶会。茶具多称阳羡紫砂者。并可证宋元间宜兴早有砂壶之制。”11975 年, 南京大学历史系与南京博物院联合, 对宜兴境内的古窑址进行了勘查2, 发现了 140 多处古代窑址, 对于厘清宜兴陶瓷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以及研究闻名中外的宜兴陶都紫砂烧造历史, 均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图一, 图二) 1976 年, 在宜兴羊角山发掘一座早期紫砂窑址, 为长 10 余米、宽约 1 米的龙窑3。该窑主要烧造壶、罐两
7、大类产品, 其中尤以壶类为大宗。器型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 其中以提梁长颈壶制作最为精致。从制作工艺来看, 壶嘴的制作分素式和捏塑两种, 其中的捏塑龙头型壶嘴, 其神态各异, 手法简练粗犷;壶盖可分为平盖和罩形盖两种;壶把、壶嘴与壶身的粘接处采用“铆接”法。紫砂胎质较粗, 经测定其化学成分与近现代紫砂相近。因此, 无论从制作工艺, 还是胎质用料, 均已具备早期紫砂的特征。据考证, 羊角山紫砂窑创烧于北宋中期, 盛烧于南宋, 最晚可能延烧至元明时期。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 对于研究宜兴紫砂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从而打破了历来认为紫砂源于明代的观点。图一古窑址发掘的残器 (一) 下载
8、原图考古调查表明, 宜兴窑的鼎盛时期始于明代。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宜兴的陶业生产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及至清代中叶, 宜兴已是一个“万家烟火”的繁华县镇。经初步调查勘明, 明清时期的古龙窑址均分布在丁蜀镇周围, 大小龙窑达四五十座之多, 紫砂生产规模大, 产量高, 烧造品种日趋多样, 烧制技术日臻成熟。因此, 明清时期作为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名家辈出, 精品迭现, 宜兴也成为闻名于世的紫砂陶都。图二古窑址发掘的残器 (二) 下载原图图三暗接嘴、把 下载原图二紫砂造型制作技艺从相关文献和传世紫砂器可以看出, 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紫砂技艺体系, 是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改进了制作方法
9、, 即运用泥条镶接拍打法凭空成型。这种巨大创制的高难度技巧, 虽然也经过时大彬父辈们的共同实践, 但经过他的集成和总结, 成功创制了传统意义上紫砂专门的基础技法。正如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 千奇万状信手出。”几百年来, 紫砂从业人员, 就是在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下成长着、传承着, “手工拍打镶接成型法技艺”4也成为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造型制作技艺是从古代陶瓷制作技艺中演变发展而来, 并且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制作技艺, 这些制作技艺区别于其他陶瓷, 在独有材质的运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 质坚色润, 表面平滑制作的技艺精工细作是在紫砂泥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制作技艺, 泥质的
10、选择和泥色的调和以及后来烧成气氛的控制都是创制佳作的重要环节。得天独厚的宜兴紫砂泥属于砂质泥岩, 呈鱼鳞片状, 且可塑性好, 生坯强度高, 所以很少用机压成型和注浆成型等方式制造高雅的作品;又因为紫砂与瓷器、彩釉陶瓷相比, 没有釉的外表, 也没有华丽的彩饰, 主要靠质料与器形的完美统一, 绝妙高超的表现手段。因此, 对于器物的造型极为讲究, 要求细部转折交待明快流利, 结构交接和蕴有致。紫砂器的粘结方式由此产生“暗接嘴把和附件” (图三) , 这种暗接处理手法在紫砂光器中尤为突出, 而在其他陶瓷器形中则很少运用, 这就促使紫砂艺人要反复推敲器物的尺度、比例、线面、曲直变化等, 做到舒展有致、圆
11、润有力、骨肉亭匀。紫砂制作的功底相当注重造型表面的制作处理, 功夫越多, 表面肌理“水色”就越好, 光亮素雅, 增强了紫砂的细腻;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拍子、竹尖刀、竹篦子、明针、丝尺、毛皮等制作工具压挤进行表面修饰处理, 以拍打、压平泥分子产生平正的表面, 用明针来处理平面的光洁度等技艺。 (图四) 图四用明针压平泥分子产生光洁度 下载原图(二) 口紧底平、泥片镶接制作的技艺手工成型是紫砂制作技艺最大的特色, 独具表面平整无结痕, 轮廓周正, 线条清晰, 角、线、面转折交待干净利落, 装饰得体和匀;特别是口盖和底部的处理上, 有着独到之处。压盖式配合要求很严, 圆器要求口盖通转, 盖面稍大于口面,
12、 形成天压地之势, 方器盖要四面吻合, 八面平稳, 筋囊器要求面面相通, 吻合紧密 (图五) ;嵌盖式相当严谨, 安置在同一面上要与壶形成一体, 任何不规则的形状都有, 但有如发丝般缝隙 (图六) ;截盖配合融于壶体之中, 立面的口盖配合无明显的交接痕迹。 (图七) 这三种口盖配合形式, 其他陶瓷很难做到, 唯独紫砂能达到如此精密。要解决精度的技艺问题, 制作工具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 紫砂艺人特别制作了适用的造型制作工具。用特制的规矩车解决制作时的分割问题, 如口片与口盖的尺寸配合;用矩车解决截盖的均匀度、立面曲线过渡的吻合, 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用矩车解决嵌盖的口盖分割, 达到同心圆的通
13、转效果。 (图八) 另外, 其他如方形运用刀片倾角进行分割, 筋囊运用精确的样板和铜、铁皮依据圆弧曲线制成的刀具进行分割等, 都能达到尺寸精确无误的境界。图五压盖式 (明代时大彬制) 下载原图图九脂泥 下载原图图八矩车切割 下载原图要解决泥片镶接问题, 脂泥起了关键作用。脂泥有着浆糊粘结作用, 把紫砂泥加水用竹筷子在平板上扯和成泥浆。 (图九) 紫砂泥结构呈鳞片状, 利于分子的层层堆叠, 外力压挤使泥分子重新均匀排列, 光润无痕。颈身明显交接处, 用脂泥接合, 创造性地解决形体复合的间隙和完整性。从早期的形体复合有痕迹到如今的无痕, 经验的积累大幅提高了紫砂制作的技艺。紫砂不上釉, 不存在粘口
14、、粘底的问题。紫砂器中的一捺底 (图十) , 用一泥片作底, 解决了底部平稳, 省工省料, 成为了陶瓷器中的一大特色。紫砂泥可反复挤压、修饰, 在专用工具的搭配下, 达到精工细作, 给紫砂技艺带来了独特风格, 注入新的活力。(三) 质朴典雅、形巧添饰制作的技艺紫砂材质无须外饰加釉, 仅以书画、图案、色泥加以装饰, 充分运用点、线、面等美学要素, 以精湛的技艺塑造别致典雅的样式。如筋囊器以极简单的外形, 加以线条变化构成茎纹器造型 (图十一) ;塑器也以简练造型为主体, 简化自然界的花草、瓜果、树木等物象, 重新塑造基本形 (图十二) ;瓷器运用金线、银线、彩釉等装饰, 而紫砂则采用角、线、面的
15、转折, 分割有致、圆弧曲线和谐、角线挺括, 在简约造型中赋予生活美感, 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图十三) 图六嵌盖式 (清代杨彭年、陈曼生制) 下载原图图七截盖式 (清代申锡制) 下载原图图十一捺底 下载原图紫砂材质朴实典雅, 又与中国文人的清高风雅相映衬。如中国水墨画不以鲜艳的色彩而哗众取宠, 讲究笔墨的气韵。紫砂集书画、金石、镌刻于一体 (图十四) , 又有浮雕、镂雕 (图十五) 、泥绘 (图十六) 、绞泥、镶嵌、点彩、包铜、包锡、包金、包银等装饰手法, 达到形体与装饰的高度统一。形巧添饰是紫砂技艺重要的手段, 加饰要在“巧”字上斟酌, 从而相得益彰, 恰到好处, 以巧妙的手法表达崭新奇异
16、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陶瓷的又一重要特色, 以体现紫砂工艺的技术之美。古文中这样形容:“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对材质的发现运用和对工艺技术的追求, 是紫砂艺人杰出的成就5。三紫砂制作工具的演变发展古人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从明代万历到明代末年, 是紫砂发展的第一高峰时期, 名手辈出, 紫砂造型千姿百态, 更重要的是通过时大彬等著名壶家的探索努力, 已经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 从而奠定了紫砂的地位6。周荣宜兴瓷壶记云:“而所谓削竹如刃者, 器类增至今日, 不啻数十事, 用木重首作椎, 椎唯炼土, 作掌分听土力用木作月阜, 其背虚缘易运用鑐廉首齐尾用角,
17、阔寸、长倍五, 或圭或笏用竹木如贝, 凡转而藏暗者籍是”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今天所用工具之木搭子、木转轮、鳑鲏刀、明针等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完备了, 清代以后, 又随制作技艺往精工细作的道路上发展。紫砂多种多样的品种, 多姿多貌的造型, 千变万化的线条, 为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紫砂艺人在技艺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精湛技法, 同时也创造了品种繁多的制作工具, 形状有如薤叶、蜥尾、月阜、木篦等等;每件工具都有其特殊的使用要求, 有的还需要根据紫砂器造型, 制作一定数量的专用工具。数量、大小、品种之多, 材质运用之广, 为陶瓷门类中最多的, 而且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又自成体系的精良工具。一件紫
18、砂器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才能顺利完成, 靠的是艺人的制作技艺和繁多的制作工具, 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制作者在全面了解整个成型工艺的同时, 要清楚各种工具的不同规格和用途以及在使用上的技巧。因此, 制作紫砂成型工具在品种、规格、功能上也就十分讲究, 既要美观, 又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 这与其他陶瓷成型工具相比, 更显得规范、严格和考究7。图十一筋囊器 (明代李茂林制) 下载原图图十四陶刻装饰 下载原图(清代瞿子冶铭) 辘轳:古名“陶钧”, 亦称“陶车”“转轮”, 现在又称“转盘”。紫砂主要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拍打身筒、旋转、整形及制壶全过程的辅助工具, 常用尺寸为 1518 厘米。古时有
19、石制和木制, 发展到现代由石膏、铁、黄铜、塑料等制成, 到当今由更为精密耐用的不锈钢制成。 (图十七) 图十二塑器 (清代陈鸣远制) 下载原图图十三光器 (清代邵大亨制) 下载原图图十五浮雕、镂雕 (清代无款) 下载原图图十六泥绘 下载原图(清代南溪轩制) 木转盘:古称“月阜”, 木制。紫砂主要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拍打身筒、装接泥片和制作壶盖附件等。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用木做月阜, 其背虚缘易运代土左右, 是意与终始。”为加工坯件的基座, 利于转动, 看准造型。20 世纪70 年代后逐渐被辘轳所替代, 但当今仍在使用, 功能演变为辅助泥片裁切等。 (图十八) 搭子:古称“木椎”。紫砂主要成型
20、工具之一, 用于打泥条、泥片、捶泥等。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器类 (工具) 增至今日, 不啻数十事。用木重做椎, 椎唯炼土。”主要材质用榉木、檀树、枣木、红木等硬制木制成, 长度尺寸不能短于 18 厘米, 用后须擦拭干净, 干燥阴处放置, 自古沿用至今, 当今主要功能只用于打泥条、泥片, 捶泥主要采用机械炼制。 (图十九) 拍子:古称“掌”。紫砂主要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拍打身筒、拍泥片、拍口等。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作掌, 厚一薄一, 分听土力, 土稚不耐指。”主要材质用榉木、柏木、枣木、红木等硬制木制成, 拍子总长 28 厘米左右, 拍宽10 厘米左右, 厚度在 36 毫米。用后不能泡在水中
21、, 须擦干净放干燥处, 防止开裂, 平整摆放。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 当今也有用 PVC、塑料等制作, 更好地防止了变形问题。 (图二十) 矩车:亦称“规车”。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古时矩车有四部分组成, 是划圆片子和开口的专用工具;车柄、车钉、销钉都由竹子制成, 站人由铁质制成。矩车一般的规格为:柄 201.50.5 厘米, 站人高 8.5宽 1.3 厘米, 眼长2.22.40.55 厘米。根据不同的用途, 调节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装两个站人的弯泥条矩车、不装车钉的复车、只装竹钉的打线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 矩车材质采用红木、黄铜、铜钉、不锈钢钉等制作, 精
22、确度大大提高, 更有运用游标卡尺改装成矩车的, 精度更高。 (图二十, 图二十四) 图十七辘轳 下载原图图十八木转盘 下载原图明针:古称“角”。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紫砂器表面精加工。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用角, 阔寸, 长倍五, 或圭或笏, 俱前薄后进, 可以服我屈伸。”明针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规定尺寸, 功能上有身筒、嘴把、盖头明针;形状上有方头、弯形、筋瓤明针等多种。多用牛角锯成片状, 从上到下逐渐薄下去, 头部刮平成最薄, 平正而有弹性。用前浸泡在水中, 用后拿出擦干, 使用一段时间后要修整, 易腐蚀变形, 因此, 当今改用塑料片制成, 解决了牛角片的许多不足之处。 (图二十一,
23、 图二十五) 独个:亦称“独果”。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圆眼、圆嘴或雕塑。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外用竹, 若钗之股意至器生。”独个通常有两种:平头的直径 2 厘米, 长 89 厘米, 用作独盖眼;两头尖的直径 1.4 厘米, 长 15 厘米, 用作独嘴洞或其他洞眼。古时主要材质用竹子、牛角、象牙、黄杨木、檀木等制成, 当今采用塑料、尼龙、PVC 等化学合成材料制成, 形状规范, 材料稳定性更好。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篦只:亦称“篦子”。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制作圆形器的整形工具。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用竹木如贝, 窍其中纳柄, 凡转而藏暗者籍是。”篦只有身筒篦和盖篦两种, 分
24、圆篦和直篦两种形式, 用竹和木制成。制作篦只可运用竹片本身的圆弧形适当磨制而成, 与壶身、壶盖等弧度相符并规范之, 同时可篦去壶身、壶盖上的小疙瘩和小缝隙等, 一般一个壶的造型由多个不同弧形的篦只组成, 使整体造型弧线流畅统一。由于竹木材质的局限性, 当今有用塑料、PVC 等管材切割、磨制而成。 (图二十, 图二十六) 图十九搭子 下载原图图二十古代沿用至今的制作工具 (一) 下载原图图二十二古代沿用至今的制作工具 (三) 下载原图鳑鲏刀:紫砂重要成型工具之一, 是使用最多的制作工具, 且自始至终, 用于切、削、钎、刮、挖、挟、挑等工艺。刀柄与刀身的比例约 61, 长度不超过 20厘米, 外形
25、像一鳑鲏鱼, 故名。古时使用材质有竹、铁, 当今采用耐用的不锈钢、锋钢等材料制作而成。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尖刀:古称“鑐”。紫砂主要工具之一, 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切割小平面以及雕塑工具等。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鑐, 长似笔, 阔似薤, 次减者二。廉首齐尾, 廉用割、用剃、用剔;齐用抑、用趁、用抚、用推;凡接纹深浅, 位置高下, 齐廉并用, 壶事此独勤。”尖刀种类较多, 有竹尖刀、铁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 形状如薤叶, 两边线条对称, 中间宽, 一头尖, 一头稍狭圆, 两边薄, 中间厚, 成弧形, 可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厚度和宽度。古时使用材质有竹木、铁、铜, 当今发展到用不锈钢、
26、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图二十一古代沿用至今的制作工具 (二) 下载原图图二十三当今改良后的制作工具 (一) 下载原图挖嘴刀:亦称“剜嘴刀”, 古名“蝎尾”, 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挖壶嘴, 故名。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用金作蝎尾。”用 23 毫米粗的钢丝烧红打扁加柄制成, 为挖得深, 刀头略尖, 有刀口, 且做成一定弯度, 形状如蝎尾。用铁、铜、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括子:古之括子, 木制, 其形如肾。紫砂成型工具之一, 用作括底、括盖内、挡坯的工具。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至于中丰两杀者, 则有木如肾, 补规矩所困。”加工形状视曲线而定,
27、 线面光洁、线条流畅。古时括子材质用牛角片、竹片、紫砂等制作而成, 当今已演变为采用橡胶板、塑料板等材质制成。 (图二十一) 竹拍子:紫砂主要工具之一, 规格较多, 拍身筒和制作方器一般用大、中拍子;推身筒接头和推墙刮底, 还有掠脂泥、做嘴把等一般用小拍子;挟大面和做嘴等一般用尖头拍子。取老竹筒劈成竹板, 削成拍子, 背面有弧度, 平面稍凸, 中间厚, 两头薄, 两面轮廓线要对称, 自古沿用至今, 当今也有用合成材料制成的。 (图二十二) 木鸡子:亦称“圆口陀”, 形似鸡蛋, 故名。紫砂特色成型工具之一, 用于规整壶口、壶盖等圆形的校正工具。直径通常 59 厘米。主要材质用檀木、枣木等车削制成
28、。由于木制品易变形、开裂、腐蚀, 当今也有使用塑料、尼龙、PVC等材料制成。 (图二十一) 完底石:古称“碓”。紫砂成型工具之一, 用作加工茗壶底部和盖里的工具, 使加工部分光洁圆润。明代周容宜兴瓷壶记:“用石如碓。”古时用竹子片、紫砂等制作而成, 当今主要采用塑料片、PVC 等材质制成, 其圆弧依据所需曲线而定制。 (图二十五) 线梗:用于修饰各种装饰线形, 材质有牛角、竹子、铁等;当今有的已采用塑料、PVC 等材料直接制成造型板, 线面一体处理。 (图二十二) 复只:用于复脂泥的, 一般用 23 厘米的竹片做成, 当今也用其他材质制成。 (图二十二) 勒只:亦称“勒子”。勒光的工具, 用于
29、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 材质有竹木、牛角、铁等, 当今多为塑料、橡胶、PVC 等材料。 (图二十二) 铜管:用于钻各种大小的孔眼, 用卷成直径一半的圆筒在两头加工成刃口, 材质一般为铜皮或铁皮, 当今有直接用金属细管材锯割、打磨而成。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矩底:亦称“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的站人下面划片子用的, 中间有一个圆眼, 一般是竹子、塑料制成。 (图二十二) 虚坨:一种阳模工具, 用手拍击, 让泥片成为所需造型的雏形, 利于规整形状。古时用紫砂泥制作, 当今采用石膏模浇注或塑料、尼龙等车制, 更为耐用, 大小规格很多。 (图二十六) 瓤子:起阴模作用的辅助工具, 主要加工壶盖用, 有紫砂泥、陶模烧制等, 当今采用石膏模浇注或塑料、尼龙等车制。 (图二十一, 图二十六) 盖座:制作壶盖所用之底座, 用于盖面加工, 使盖板平正。材质有紫砂、铁等, 当今用不锈钢等制成, 更为标准、耐用。 (图二十四) 点捻子、骨头针:两者配合使用, 制作壶盖钮的传统做法, 是用点捻子“捻”出来的, 速度快、形象准确, 用细竹的半爿制成。当今也有钢、铁、塑料等管材制成, 不受大小规格限制, 骨头针现在多为铜针、钢针。 (图二十二) 图二十四当今改良后的制作工具 (二) 下载原图